分享

文学看台1194 | 端午专稿:影筱语家乡的栀粽

 海陆物语 2020-12-07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欢迎关注公众号

这里有上千个文学文艺刊物投稿邮箱,值得你收藏

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赞赏归原创作者!

人民日报:“我与新中国”征文启

海陆丰红色故事征集启事【截止时间6月底】

广东学习平台征文启事【6月底截稿】

“新中国·能源”征文:散文诗歌小说书画

红色文化楹联创作大赛启事

拉到底部,有赞赏

奔向海陆丰 | 汕尾红色教育培训面向全国开放

可能你会读:

文学看台1187 | 叶国灿:母亲的梅园

文学看台1186 | 郑新派:一切都有命运的样子

文学看台1185 | 蔡赞生:热爱一座城,或许与一座湖有关

文学看台1184 | 别了,墨猫

文学看台1183 | 曾晓斌:温柔的颜色

文学看台1182 | 刘映辉:一场雨要下多久

文学看台1181 | 潮汕没有春夏秋冬之别,只有热月和凊月之分

文学看台1180 | 老斯:香水有毒

文学看台1179 | 影筱语:人在死前,似乎能够预感到死神的脚步

文学看台1178 | 侨区油柑又绿鳗鱼山【王映婵陈剑虹】

家乡的栀粽

·影筱语

转眼间,端午节再度如约而至。

说到端午,大家都会想到屈原,而我却只想到那仅能在海陆丰吃到的栀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各地都有的习俗,但每个人记忆中的粽子都是不一样的味道的。因各地文化差异,粽子种类繁多,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因此,由材料至粽叶,各地的粽子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仅形成了南北风味,就是两个相邻城市的粽子也是大不一样的。除此之外,每个地方的粽子“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地方会裹成方形或是长形,有的地方偏好多角形,就是多角形也还分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等等。

无论是何种模样何种味道的粽子,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用粽叶包裹着的美味,再也不必等到端午才能一饱口福,甚至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像是在酒楼的餐牌上,又或者是早餐摊里冒着热气的蒸笼里。

唯独,海陆丰的栀粽是一个例外。

栀粽是海陆丰最传统的粽子,也叫栀粿,无论是颜色,还是做法,抑或是味道,栀粽都跟当地的年糕略有些类似,但两者却又有着极大的区别。制作栀粿的方法看似简单,但却考究,首先需要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随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接着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再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便可食用。

记忆中,母亲更偏好用青芒果的叶子代替栀子,母亲说,我们捷胜人比较喜欢用青芒果叶子,只是一种用料的不同,但口感却会更清甜,颜色也会比栀子用料更浅色一点。另外,母亲还告诉我,青芒果叶子其实也是一种药材,中医上认为这种中药材性平微酸涩,服用后具有疏风止咳以及消积滞的功效,用栀子做的栀粽,会稍微“热气”一些,用青芒果叶子代替栀子的话,则会比较凉性一点儿,偶尔贪嘴多吃几个也不会“上火”,不会容易积食。当蒸好的栀粽放凉了之后,母亲便会用纱线牵拉,将栀粽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于瓷盘上,再拿出另外两个小盘子,一个装上白砂糖,一个装上磨碎了的芝麻酥和花生酥。家里都是比较挑剔的孩子,有时候一小片栀粽蘸粘着白砂糖会觉得只有甜不够香,粘上磨得如细沙的芝麻酥与花生酥以后再往嘴里一放,那美味简直是舌尖上的盛宴,嘴里的栀粽还未咽下去,我们拿着叉子的手已经忍不住伸到盘子里,急不可待地又戳起了一小片栀粽。

出门在外的那些年,每到端午节,我就会特别想念母亲做的栀粽,每当闭上眼睛认真回忆的时候,舌尖似乎还残留有记忆中的美味,叫人欲罢不能。

那是一种别处都尝不到的味道,甚至在外地人看来,它根本就不符合他们认知里的粽子固有的印象。只有在海陆丰长大的我们才知道,这种美味是无可替代的,哪怕外面的粽子馅料如何多种多样,味道如何各具风味,都比不上家里里的那一盘栀粽。

与一年四季遍地可见的各类粽子相比,栀粽依然是一种需要等待的美味。它依旧是独属于端午节的一个象征,在这一年的端午过后,每家每户都会等待下一年的端午,等待下一次绽放在舌尖的美味,这样的等待是漫长的,却也是浪漫的。

只是,长大以后,离开家里的孩子,就只能在每个端午节,凭着回忆回味家的味道。


转自:汕尾日报2019.06.02

善为网:http://www./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