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有生命的 纵横交错的街巷是它坚韧的脉络 在常熟古城中 老街是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 也是沧桑岁月的见证 它和百姓情牵意连 难舍难分 通江路是和河东街平行的“半边头巷子”——河与小路紧贴着,这边是一溜儿住家的前门,河对岸,是一排儿住家的后门。 路的一头是咖啡店 另一头是基督教堂 一端情调,一端信仰 而中间 则是平平淡淡的生活 …… 河东街是常熟古城内最长的一条街 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巷 说它是街 倒不如视之为小巷来得妥帖 说到它的历史 则历经唐宋元明清 是真正的千年古街 …… 紫金街街长不过一百六七十米,宽三四米,南接和平街,北通辛峰巷,和河东街、通江路相平行。 关于紫金街的来历,前两年故去的本地文史学者俞秉鳞曾告诉我们:常熟没有紫金山,却有一条紫金街,据说很久以前街的北端还曾有过一座紫金桥,与它很近的著名古典园林——燕园之水即来自桥下,但至清代已经湮没。 步道巷基本与东门大街(如今是泰引线中段)平行,处大街北面,西起河东街,东至五福街。 步道巷的南侧,在明末清初时曾是“东南文宗”钱谦益荣木楼的所在地,在清朝中后期,它又是昭文县的府衙和昭文城隍庙的后院。 如今,它又分大步道巷和小步道巷,两条僻静的小巷并排紧挨着,一长一短,长的很直,短的有个转弯。 明清以来 这条巷中演绎的故事 大悲大喜 物换星移 …… 常熟的山塘,当地人大都称为“山前塘”,也有连河边的山前街,统称为“山前塘岸”的。 县志上说,出县城而西,“泄水塘自西来会,白龙港自虞山之阴来会,抵湖桥汇为山前塘,……山塘东流,有拂水桥、程家桥、殿桥,东抵阜成门水关,约十四里”。 它河街相依 自始至终与十里虞山伴行 一如既望和千顷尚湖呼应 山色延词客 波光写丽人 …… 九万圩,在古城区内西南部,西起城西朱雀桥,东至元宝桥。长750米,平均宽度10米。旧时曾称十万圩,后来才被叫做九万圩。 这里有曾赵园、之园 曾经还有“石花林” 如今,轻轻地走在九万圩畔,走在新修的水泥马路上,穿梭于别致的园林之间,聆听那倒映着白墙灰瓦的碧水是如何流淌入梦,成为生活的日常点滴,眼到之处无不是那些有关枕河人家的光阴故事…… “翁府前”是一条老街的街名。那街,沿着曾赵园的后墙,静静地向前延伸。 偶有行人从街旁的小弄出来,穿过它从后面去曾赵园闲玩的,也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本地人。这里有藏砚大家沈石友的笛在月明楼…… 书院街由原书院弄拓建而成,现在是古城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 走到书院街的中段,穿过一座镌刻有“状元坊”金字的牌坊,就走到了翁家巷门。 经意或不经意之间,你会发现这里还有一处别样的风景,值得你去一探究竟,那就是翁家巷门2号的翁氏故居,翁同龢纪念馆所在地。 常熟小东门通河桥与迎春桥之间有条小街,街的名字,叫竹行街。这条街与竹子有缘,开满了竹行,并以竹行命名。 当年常熟城里的竹行大多汇聚在这里。街上还有手工编织各种竹制品的箩筐店、竹篮店、竹扫帚店、簸箕店等,颇有商贸的活力和市井风情…… 县南街是以前常熟老城区最繁华的老街,每到节假日,这里总是人山人海。 老常熟说的“不到县南街不算入常熟城”,指的就是这里。而吃,大概是许多人对县南街的第一印象。可惜,如今正在拆除重建,盼望尽快可以去走走~ 老街老了 有点凌乱 有点颓败 可是常熟的味道 还在…… 当时尚过去 风潮退却 留下的正是这些 成为历史的影像、长久的记忆 以及被这些记忆深刻地塑造着的精神印迹 想去旅行 不是行程很赶的那种 想要在旅途中 看着窗外掠过各种景色 从白天到黑夜 不知道在哪一站看到日出 也不知道在哪一站可以看到日落 或者又在哪看到满天的星星 到达目的地的时候 吸一口空气都觉得自由 放好行李 不着急地拿着相机走街串巷 尝各种小吃 观察有趣的人 …… 等你, 在琴川。 — END— 内容来源:i常熟 图片、编辑:宁昱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