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述历史 | ⑨李巍

 顺其自然h 2020-12-07

【四川美术学院2020年第39期 总第225期】

编者按:在四川美术学院八十年办学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川美人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铸就了川美八十年的辉煌与荣光!我们有幸专访到20位历史讲述人,他们是川美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10位历任正职校领导深情回顾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娓娓讲述重大历史事件;10位国务院津贴专家回顾专业学科发展历史,笑谈学校趣闻轶事,分享代表作的创作心路历程和创作故事。在川美80周年校庆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他们的精彩讲述,追忆历史、展望未来。

李巍简介:

李巍,1938年生,江苏连云港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广告工作委员会专家,重庆市企业形象战略专家团专家。曾任第四届全国优秀广告展评选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广告协会顾问,四川省包装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广告协会顾问,重庆市高校高级职称艺术组评审委员,重庆市工艺美术职称评审委员等。 

李巍讲述:

我十八岁进川美附中,到后来读大学,然后到北京工作了十年,1979年又调回学校。从专业角度上,我获得了很多殊荣;在教学上,我也是个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先生;在专业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我前后编著了二十多本书,发表了五十篇论文;这一切都归功于四川美院这个平台。我上学时作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读了八年书,有七年半都享受了国家一级助学金,所以说我是靠国家把我培养大的,我最早的艺术眼光、艺术梦想和追求,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发展的。所以我要感恩学校,感恩我以前的师长,这是我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任何年龄比我大的老师,我都喊老师,不喊其名。因为我觉得,没有这些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好了,切入正题。我是对学校的历史比较清楚的、现在还在世的一位老先生。1955年考上当年的西南美专附中,1959年升入大学,1963年毕业后分到北京,在北京工作了10年。1979年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学校。

我在附中读了四年,而且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几个之一,现在我们退休下来转行去画水彩也可以画得很好,转行去写字也可以写得很好,因为基本功扎实,艺术修养也比较高。当时附中只有第一班第二班,我们的文艺生活很丰富,当时的剧团演了一个传统剧叫《东郭先生》,用川剧的腔调全部唱出来,到农村、市里去巡回演出都得了奖的。当时学校就两个学生社团,学生思维很活跃,我参加了其中一个社团叫蒲公英。

学生和老师是互补的关系。我这个人很幸运,进学校首先就遇到两个好的班,78级和77级只差半年,这个班的学生是相当好的,老师有什么想法,能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为什么?因为老师的想法可以在一个好班中得到体现,实际上也是老师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也受益,如果遇到一班不好的学生,老师再有想法再有才能也体现不出来。所以我觉得要真诚对待学生,要以德服人、以才服人,还要以智慧服人。  

当时78级这个班上有17个男学生、1个女学生,总得来说都不错。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空间,我认为这是学生能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根本能力,是一种深度的能力,这个一定要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

当时上商业广告课,学生三个星期要完成的作业是,第一张商业广告,第二张电影广告,第三张音乐海报。这个跨度相当大。第一张画出来之后,我说不对,你不要把人头画这么完整,上半段把它去掉,左边半截去掉,让一张脸是残缺的,残缺有一种流动感,人家会自然想象上面还有头的部分,这给人的视觉感觉就很不一样。音乐海报这张画,我主张不要出现任何具象,不要出现钢琴的外形,也不要出现音符符号,纯粹地就只用一些线点面的构成,表达一定的情绪。后来这三个课程作业展出后,院长每天都来看,很振奋,他说,李老师你教得好,我说不是我教得好,是学生好,学生的作品能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意图。

当时我们每周都要开一次教研室会议,讨论教研室的工作和教学方法。大家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怎么办,举手表决,真的很民主。所以学校以前的党委书记跟我们说,你们这个系很好,很融洽。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的包豪斯设计体系出来后,我通过一个在湖北外贸工作的北京同事要了一套资料来看,我们把它演化成“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从而组成了设计基础课的三大板块,灵活而科学的三大板块,这是我们构建的一个科学体系。

作为一位老师,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就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可是现在互联网上什么都能找到,谁还需要你这个老师来重复一遍啊?所以老师的角色定位也要跟随时代而应变,既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有别于其他角色的,比如说问题解围者、思维引导者、综合定位的判断者,等等。

我认为,高校学生可以从四个层面来教:第一是最下面层,传授知识;第二个层面,讲授技巧;第三个是思维层面;第四个是文化层面,我希望我们老师都尽可能从后两个层面去教学生。而现在有很多老师还是停在下面那两个层面。设计艺术跟绘画艺术不一样,设计艺术是为社会实体的应用功能和实体服务的,它必须讲究很清晰的目的性,同时也要受到约束,它是“戴着脚镣在跳舞”,不是随便跳。所以我在教设计专业的学生时,我们很重视社会实践。

我出了将近三十本著作和画册,还有五十篇论文,都是中字头的和国字头的。我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东西,59岁才学电脑,我的著作、创作全部都是通过电脑出来的,这样我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校曾经组织了三套大型设计丛书的编著,其中最有名的一套叫“二十一世纪设计家丛书”,这个系列中有28本都是我主编,图书市场很有名的“畅销的黑皮书”就是这套,还在图书博览会上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在全国影响很大,曾经三次被盗版,但是三次都通过打官司打赢了。

“口述历史”工作组:

指导:黄政 庞茂琨

统筹:左益 钟正武 贾安东 余晖

文字:李苗利

摄影:杨勇

摄像:户月聪 高勇 李文兵 杨金良

后期制作:杨金良 陈源

来源:四川美术学院;文,李苗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