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老年人爱你不容易

 百荷书房 2020-12-07

文/郭秀江

近些年,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波及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不断被淘汰,空间越来越小,而新的技能多与信息化相联系。人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关乎就业,也关乎日常生活,举几件小事为例:

上医院看个病,不会网上预约,不会自动挂号,就得去长队。

出门买票也是如此。人家手机翻翻,指头点点,分分钟的工夫。咱就得起个大早,跟头把式的辛苦小半天。

超市人工收费的通道越来越少,街上的小摊都整个老大的二维码立在那,有的疫情期间竟不收现金了。

几年前,儿子寄回了一台大尺寸的小米电视机,说是我们现有的那台小了些。老伴我俩忙活半天,拆箱、安装就了位。调试可就遇到困难了,弄了一晚上,也没调出来,楞卡在那。“本来那台就挺好,看的惯惯的,这孩子不是没事找事吗!”老伴又累又气,竟迁怒于儿子了。

后来到底请来了一位亲戚晚辈。我指给他说明书上卡壳的地方,那晚辈也没怎么看说明书,弄了一阵就齐活了。

眼下除了小小孩之外,手机几乎人手一部。不断更新换代的手机愈加智能化,将电脑、电视、电话等功能集于一身,把每一个持有者连在同一张网络上。人的信息化能力,相当程度体现在对手机的掌控和运用。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微机学习班上,培训的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手里的电脑,功能大部分都是闲置了,实际上是把冲锋枪当烧火棍用。”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现在手里的智能手机,功能实现的比例能有多少?

我自己就是一个是使用烧火棍的实例。

打车软件已经问世有几年了,和儿子一起出去时,看他用,很方便。儿子问我要不要装?一想下载了还得占手机空间,也打不了几次车,就算了,不想后来真就吃了后悔药。

今夏在沪上与小区里一老姐妹去医院,在小区门前打的。一个小时过去了,路边停下的车也有些辆,可都是人家那些年轻人“约”来的,没我们的份。也有些直接开过的空的士,视我们招手如不见,大概是是前边有人约了去。

我们又等了一阵,看时间也晚了,只好做罢。到底是第二天老姐妹的儿子开车送过去的。可回来打车又是同样的遭遇。我和老姐妹都痛感手机用不熟,简直举步维艰。

有时候想想,就工作经历来说,自己不应该落伍到如此程度。

我接触电脑比较早,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实用软件比较少,我们要自己用高级语言编程,做企业的管理软件。那个难度,比后来以至现在生活中接触的任何一种应用,都应该难得多。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做程序时,虽然难度大,却有道理可循,有根有脉,心里亮堂。

后来,企业改制提前内退,便与电脑与网络疏离。继续下来,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疏离,更是情感上的疏离,而此时电脑的软硬件却迅速地更新换代了。

再上电脑上看到的花花绿绿的界面,很陌生,很茫然。那时家里没置电脑,国际长途又贵,需要给当时在外的儿子写封信时,便去网吧。年轻人在那玩得如鱼得水,自己却战战兢兢,一路坎坷。实在过不去时,也得向别人请教。往往年轻人噼里啪啦地帮我通过了障碍,却懒于回答我的问题,自己仍然一头雾水,下次还是障碍。

本来产品说明书是消费者使用入门的工具,可很多电子产品,那说明书写的,不知写的人外文没学好还是中文没学好,或者技术外行,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大多说明书都把简单事说复杂了。当你弄明白以后,也就几句话的事。他把你绕得云里雾里的。弄得我现在一看说明书,心里就烦。

这种难知所以然的情况积累多了,心里觉得别扭。别扭积累多了,对电脑,对网络,对手机的通话以外的功能,都有一种隔膜的心理和畏难情绪。一些新的技能,有人耐心教得,就会了。没人教的,就很难琢磨会,只得采用传统老办法费时费力。有的应用和功能刚学会不久,又升级了,总是跟头把式地追不上。我想,我说的情况会代表一部分同龄人吧!尤其是空巢老人,孩子不在跟前,弄不明白的还得去求人。

一次,手机死机了,去到维修店。人家拿过去连在电脑上,眨眼功夫就解决了,张口就40块钱,咱不懂,有啥招。

手机,老年人爱你不容易!

可手机真的是那么深奥吗?应该也不是,你看那些孩子们,也没怎么有人教,不知怎么就摆弄熟了。三年前,我的小孙子就一岁,看见手机比见妈都亲,翻来覆去用小手指一顿点,整没影了就啊啊地要你弄。你还别说,他还真点出我都没看过的图像。我挺感慨,手机就是这代人的东西,所以孩子们无师自通得心应手。

说到底,孩子们思想没负担,敢于实践。这是老年人缺乏的。

我有时心里也疑惑,手机这么玩命地更新换代,有必要吗?一些低端的工作岗位,一定要上些信息化设施,然后弄成无人吗?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吗? 不知道我这疑惑是不是有点“酸葡萄”的味道?

2020年11月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