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黄龙:猎鼓铿锵,弦歌不辍,黄土高原上的“黄河绿洲”

 尕蛋亲 2020-12-07
CCTV-10
2020.11.19  23:1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卷 黄龙篇

黄龙篇  预告片

古老的黄龙山,年轻的黄龙县

1975年,陕西省黄龙县境内出土了一枚距今大约三到五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块头盖骨化石,对研究亚洲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线索。被定名为“黄龙人”。


黄龙县是陕西省一个非常年轻的县。1947年,黄龙县正式成立。因境内的黄龙山而得名。


解放后的黄龙迎来了五湖四海的移民,也孕育了四方杂糅的移民文化。


1995年出版的《黄龙县志》是黄龙县的第一本县志。


1982年,黄龙县政府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开始为《黄龙县志》的编纂做筹备工作。由于黄龙县最初是由周边8个县的荒地组成,要想编好县志,就得到这八个县去收集。



红色记忆 永不磨灭

在绵延起伏的黄龙山里,一场改变“西北形势”的战役在瓦子街打响。毛泽东主席盛赞“宜瓦大捷”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响整个中原的形势。


这张战地记者拍摄的珍贵影像,记录了彭德怀在战斗前线指挥的真实场景。


1948年2月24日,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运用“围城打援”战术, 将宜川城团团围住,却迟迟不破城,其目的就是诱调敌军东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增援之敌,再取宜川。


黄龙山一带的群众主动为解放军带路、运送粮草弹药、救治伤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铿锵猎鼓  世代传承

黄龙山山高林密,猛兽成群,从而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鼓舞艺术——“黄龙猎鼓”。虎、豹、熊、狮的面具,花斑兽皮的服饰,让黄龙猎鼓独树一帜。


黄龙猎鼓最早用于祭奠、祈雨,被叫作“斗兽锣鼓”。


1995年,王景生带领一百多人前往黄陵县参加了盛大的轩辕黄帝陵清明祭祖仪式。独特的服饰,声势浩大的队伍以及节奏紧张的鼓点,让“黄龙猎鼓”一举成名。


为了更好的传承猎鼓文化,白马滩镇初级中学专门开设了猎鼓课程。


黄龙猎鼓抒发着黄龙人对生命与自然的崇敬和对大山的眷恋。



开放包容 源远流长

黄龙县建县晚、人口少,五湖四海的移民们在山城,孕育出包容杂糅的黄龙文化。


贺强是黄龙年轻的剪纸艺人,他将陕北剪纸与关中剪纸相结合,最终设计出既有传统剪纸技艺,又有创新特点的作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龙县为了吸引豫剧人才,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河南豫剧在黄龙开枝散叶,受到了各地移民们的喜爱。


为了将豫剧在黄龙传承下去,当地的豫剧演员创作了一系列现代豫剧作品,又一次掀起了黄龙县的豫剧热潮。



绿色家园 代代守护

褐马鸡身披美丽的羽毛,却不善飞行,经常遭到猎杀,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为了保护褐马鸡,黄龙县建立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区。


2011年,王长贵来到黄龙县界头庙,承包了五千余亩荒山。带领村民们栽种了一百二十万余株树木。


黄龙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褐马鸡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如今的黄龙山已成为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黄河绿洲”。



树顶漫步 无痕山林


树顶漫步是中国首家导入无痕山林理念的自然教育营地。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图片、标本、雕塑、智能声控等互动,亲近大自然,学习森林自然科学知识。


树顶漫步为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为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黄龙山里丰富的资源成就了黄龙根雕艺术,同时也衍生出来一项“甜蜜”的产业。


黄龙蜂蜜是黄龙县的特产之一。


因山而生,因山而建,
黄龙山铭刻着黄龙的古老历史。
因人而兴,因人而盛,
黄龙人书写着黄龙的璀璨未来。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黄龙篇》

播出时间:11月19日 23:16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陈西晶(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