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安逸舒适的小城市,在宜居指数上却总是落后于大城市?

 山川网 2020-12-07

山川网:关于大中小城市究竟谁更宜居的讨论,近些年来始终都没有停止过。

一种观点认为,相比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严峻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安逸、舒适、慢节奏的生活,显然更为宜居。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相比基建不完备、文艺活动不活跃、医疗教育条件有限的中小城市,大城市的便捷、高效、资源聚集,显然才更宜居。

日前,福布斯中国发布“最适合新生活的宜居城市”榜单。此次福布斯榜单共评选了30个城市,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分列前三,重庆、杭州、成都、南京、深圳、武汉、长沙等城市位居其后。

事实上,媒体各类榜单天天有,今年经济形势不佳格外多。榜单可以看淡一点,但是不同榜单发行方设置的指标和权重,却是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和学习的对象。为我们更好地判断一座城市的“宜居性”,提出了一些不错的参考物。

福布斯“最适合新生活的宜居城市”榜单

纵观榜单,我们不难发现,福布斯的这份城市榜单,显然是更支持“大城市更宜居”观点的。

我们就拿宜居排名前十的城市来看: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杭州、成都、南京、深圳、武汉、长沙。大致上,和各城市的经济体量排名较为接近。

比较有差异的是,像深圳这样的经济体量已经位列全国第三的城市,在宜居性上暂位于第八;而像南京、杭州这样的老牌长三角富庶城市,经济体量虽然位于全国第十位上下,但是在宜居性上却高上了几位。

原因何在?我们要从榜单方的考量权重上找答案。

生活成本只是考量宜居的众多参数之一

日常我们在讨论一座城市的宜居属性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房价和物价水平。中国现阶段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分级,一方面主要考量经济体量和人口体量,另一方面城市房价高低也是主要的组成指标。

而物价水平方面,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下,绝大多数日用品都可以通过网购解决,无论大小城市居民,两者在此类商品上付出的资金成本都是一样的。而由于物流的发达和便利,大城市的网购时间成本相对反而更低。

剩下的,就是日常餐饮、蔬菜水果的物价差异了。比如相同配置的一碗拉面,一盒便当,平均来看大城市由于较高的经营成本,一般会更高一些。但这也并不绝对,由于目前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的因素,国内很多大城市的郊区地带,依旧和县城乡镇无太大区别,物价近似。

这样比较下来,房价几乎成为许多普通人考量一座城市“宜居”与否时最大,甚至唯一的指标。而各家机构的“宜居城市”榜单,往往会加入多重指标进行比对计算。这样一来,得出的排名结果自然与主观认知形成反差。

比如本文中福布斯推出的这份宜居城市榜,榜单制作方了是从规模、成本、经济、教育、医疗、休闲六个指标进行比对的。那么显而易见,以上指标中,小城镇除了在成本指标下的房价成本这一权重上略有优势外,在其余各个指标上,都是大幅落后的。

这时我们再反过头来,看看上一章节中我们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深圳的宜居性排名低于它现阶段的经济体量排名。原因就在于,在教育、医疗、休闲三项指标,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短板都十分明显,影响了整体得分。

而长期富庶的长三角南京、杭州二城,在以上六项指标的发展都较为平均,又兼是各自所在小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资源的聚合效应更为明显,所以在宜居属性上才更为靠前。

对于为什么选择以上指标作为考量“宜居城市”的标准,榜单发布方的认为:

住户存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等,衡量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它意味着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购买力水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职工平均工资也值得关注,职工平均工资的提高,能够进一步缩小工资差距,关乎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劳动者利益的保障,得益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

城市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公共医疗服务能力与居民的生活满足度、幸福感息息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指标就有了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城市居民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城市内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和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事实上,宜居性是营商环境的子指标

真正能够决定一座城市宜居属性,而且是能够借此推断出城市在未来几年内宜居属性是上升还是下滑的“源指标”是什么呢?

我个人观点是,城市的宜居性,是城市营商环境指数的一个子指标。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就拿福布斯这份城市宜居榜单选中的六项指标,看看它们与城市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

规模

包括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等,我们这里可以延伸将其理解成为一座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正常来看,城市建成区面积、基础设施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呈正比。

城镇化进程中,有两个阶段是最为关键的。其一是高速城镇化阶段,标志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其二是高质化阶段,标志就是创新技术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的兴起。而无论是二产还是三产,统统依赖的都是大规模、高质量企业的参与。没有营商环境,便无法诞生或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进而影响城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进度。

成本

这点其实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营商环境中,商务成本(经营成本)是十分重要的参数之一。作为一般消费者,你在一座城市所进行的任何购物行为的消费水平高低,都直接与所在城市、区域的营商成本正相关。出色的营商环境,就是可以凭借优秀的规划与引导控制,使得企业和商家能够以相比同等级别城市更低的成本进行经营。对于初创型企业而言,这点更显重要。

经济

对于城市而言,有大批出色的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城市的经济体量自然水涨船高。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所在城市的优质企业越多,意味着就业选择越多,未来薪资上升的空间也越高。

教育、医疗

这点或许是多数人理解中与“营商环境”相对较远的两项指标,因为现阶段中国的教育和医疗的现行制度依旧以公有制为主。但是,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标欧美等发达国家后,你就会发现教育和医疗行业同样正在加速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

一个非常简单的点在于,同样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如果他的收入能够充分市场化,那么他的收入自然会明显有所提升,形成正向激励。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他就业所在医院在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由于历史因素在医疗资源上明显落后的深圳,正在做的就是通过商业化的方式吸引更多医院到深圳开设分院;在营商环境上开放包容的杭州,在诞生了阿里巴巴后,后又陆续诞生了西湖大学、云谷学校的教育的创新产物。

休闲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休闲娱乐,事实上也都是由各个对应行业的企业和商家提供的。为什么小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种类相较更匮乏?在于小城市的人口总理、消费意识(水平)与老龄化程度综合限制了休闲娱乐商家的盈利空间。电影院、主题公园、各类展览、各类演唱会的数量,与一座城市对应各个领域的行业成熟度,直接挂钩。

以上种种,正是影响和造成大小城市在宜居性上,表象与本质存在“倒挂”的根源所在。

注:本文部分素材取自福布斯中国,深表谢意!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 丨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 丨 社消增速大数据 丨 国民消费大数据 丨 IPO数据 丨 土地成交数据 丨 全国篇 丨 广东篇 丨 浙江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青海篇 丨 京沪篇 丨 江苏篇

2017GDP: 海南甘肃贵州山西云南广西江西陕西安徽福建湖南河北湖北四川河南浙江山东江苏广东

城市:经营成本最高30城 丨 最佳商业城市榜 丨 中国县域指南 丨 各省龙头行业 丨 上海大都市圈 丨 高新技术企业 丨 初婚年龄提升 丨 汉江经济带 丨 各省市最低工资 丨 双十一大数据 丨 双十一省市之争 丨 青岛向南 丨 城建20强 丨 租金回报率 丨 聊聊这座城市 丨 100民营企业 丨 2018天府金融指数 丨 长三角高铁格局 丨 四十年来谁沉浮

人文: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丨 民谣唱过的城市 丨 一线城市十栋房 丨 楼巴 丨 流动人口 丨 90后不生孩子 丨 北京也很委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