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形-音-义,仅看共同点

 美学中医 2020-12-07

【象-形-音-义】从人类文明角度看世界很有趣,它不是枯燥乏味的,有扎根于赖以生存环境的特定条件(天干地支“天行健气运自强不息”易君子),引发出今天的样子。还是有很多同学不能理解我说的语言文字,还是约定俗成地认识西方是表音文字。当然,用「文字」还是用「语言」来表述都别太精确,因为有时候表达很难说清楚的。还是那句话,人类有了语言之后,动作更多,带来更多的可能,好坏参半。一切不以好坏之分,以谁用为论。人类文明一切发明创新引领发展,都因为「干支」而引动。不是人本身而发,人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媒介。你做一件事不是你在做,是促使你而为。

佛教文字,从东方角度说成是拼音文字(西-表音)其实一样的问题,不同的名就是不同的题吗,还是一个问题。(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类,哪国哪种都是人,你有耳鼻喉他也有。生理也都一样。你处于什么环境下,你身体的成分多少也会与环境同体,这是区别,但人体循环规律都是一样的,不能以一段时间的新陈代谢看代表整体,因为人是以天(日)为规律,当然其他规律也都有,一个最基本单位最小的一次性循环完成节律就是以太阳的运行有关。也就是以日规律为考察看动态循环变化。既然都一样,不同的只是环境的差异影响出的不同,就不能天天说歪果仁没有我们博大精深。)

任何文字,看到的都是形体,拼凑出来的是一个「象」,用嘴巴表达发出来的是音。之所以今天说「表音文字」就是丢了本。不能说你找不到,就说不存在,不是。更不能一时不能举例证明,就否定。

之前说过A、E、T…这次说C。我依然不用专业语言和官方话的描述,仅也只能做到用自己的能力表述。一个单词有很多含义,不能说仅,只说一二含义。看图中的手势,结合理解。cover遮盖;封面;以C开头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含义,C是一个手势,拇指和食指端可以看到角度形成一个C的样子,平时我们的动作不可能仅仅只用拇指和食指,是一个「抓,扌爪」的动作,汉字的字形也是一部分象形,也是一个手的动作,但没有具体所定,英语这个动作就是具象了,也就是局部,微动作捕捉后的样子,就是C,意会脑补一下我表述的意思,get到才能继续。cover遮盖的意思就是你抓住后相当于盖住了它,好比你右手抓他的左手,他的左手被你右手遮盖住了,所以意思就怎么来的;cover封面,意思就是包住覆盖整本书的就是封面;over上面,指的是位置,一个锅盖是遮住在锅上面的东西。

capture捕获; cap帽子,想想捕获和帽子有什么逻辑关系。帽子开头也是用到C帽子是遮盖在人头顶上的东西。grab抓住;夺取。C和G又有什么关系,G是衍生品,由C演变而来。就像n和m一样。从形的变化,可以看出,形本身就有一个核心含义,不管造出什么词,只要有这个形,都有核心内涵在里面。

(bpmf……)space,speak。我们在发音的时候听到的音是sbace,被说成是英语发音的「浊化」现象,可不可以这样说呢,人类创造的语言很多时候越描越黑。你只有真正明白它的内核才能完全理解,不然只能强制接受。当做它是那个意思,事实上不一定,表述的时候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一样会出现描述是否准确的情况出现。p为什么发出b的音,不是因为好听,也不是因为刻意,都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不是人为所定。人的发音时有气流通过,前面的音如果需要用的力气更多,消耗更大,那么后面的音很难跟上,很难衔接完好通畅,就自然选择匹配省力的方式,所以一切的规律,都是因为使其能更好地完成,自然形成。


英语造词有规律也有逻辑,不是随意为之,都是有思维的。从造词的思路上到造句,都是一样需要知道背后的逻辑关系,才能不糊涂,运用的时候也更能用到点儿上。(一些个别用法,也是存在“不符合逻辑”的,就是说,原本的意思被扭曲误解,没有领会准确,就以讹传讹,这种可能也是存在。)

O和C也是有关系的。on,in,at的用法可以体会到。有人说:

“in,持续的一段时间(前):in the morning;on,具体日子(前):on Monday;at,具体时间(前):at 9 am”。这种理解和教法,就是脱离了原本的含义。也是现代教育下的语言表述现象。歪果仁学中文,学的是现代汉语,确切地说是现代汉语普通话。普通话就出现了刻意为之的问题,不是更自然地表达,都是人造的设定,发音刻板。比如呱呱坠地(念gū,不念guā)从字典里面可以知道,而老百姓往往不按套路来。现在语文对汉字的发音就是咬文嚼字的,刻意为之,有的根本没必要那么刻意,都超出了人正常的发音状态,刻意去做,少之不觉得累,多了呢?举个栗子给你吃吃看,如用闽南语和标准普通话比,来读一千字的文句,哪种更省气?自然形成的发音一定是省时省力的。恨不得能一气呵成!为什么咒语或者其他密语和普通音感不同。普通话那叫一个费劲,生搬硬套。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你出生就已经接受的,习惯了,以为本该如此,其实呢,当今文明本末倒置,胡乱续写,想当然。当有一天你深思熟虑研究的时候,发现很多启蒙都是错的时候,就清醒了。

O和C比,C只是触到了一部分,O是包围得更完整。介词on的核心含义,内核基载着“紧密接触”的含义。发O这个音都是圆唇的状态。电器开关的ON,是开的意思,什么是开?背后有逻辑关联。就是电流通上电了,电流与电器紧密通上了,就是开,电器可以工作了。(OFF核心逻辑是脱离。电器的关,意为电流脱离了电器,不再运行工作了。get off下车,人与车不接触了,脱离开)词组get on上车,人与车的接触。on the bed在床上,人与床的紧密接触。in的核心含义是范围。冠词the前面不知道是用in还是on,如果明白内核了,造词造句就能运用自如了。「在树上」举例,小鸟在树上in the tree,小鸟随时可以来去,停在树上,就是在树的这个区域内,在里面,也就是在范围内。苹果在树上on the tree,苹果是长在树上的,与树本有亲密的接触,用on恰当。介词at核心逻辑是定点。in the morning在早上,早上是一天中的一段时间,是一个范围,超过这个时候就不能叫早上了。at six o'clock指的更精确。in the shop 在商店里;at the shop 在商店。翻译有时也是很随意的,所指的也是会不严谨,约定俗成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较真了,所以有的用法模棱两可的现象,事实上还是不一样。基本上,at 表示一般(通常指静止)的位置,当需要表示更确切的方位时,代之以 in, on, over, under, by。


再看C,Cock公鸡-clock钟表-clerk职员店员,这里面的逻辑也很有意思。现在都追求学习方法,要么急功近利,要么不追本溯源,直接从现有情况下采取方法,比如联想记忆法。如何我们的教育能花时间,在本身的发展上,就应该知道,造词本身也是一种“联想”,因为造词不是随意的胡编乱造,都是有背后的根据逻辑在的,本身有,何必另辟途径呢。当然你不知道词源,用任何方法都是可以的,但任何一个方法都是有局限性,都有使用的前提条件,只有本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才是正道。造词有先后,也是会根据元音a-e-i-o-u来。单词clock钟表是由Cock公鸡而来的,公鸡打鸣,加了一个L直线,代表指针。clerk职员店员,怎么能扯到这里的,带er的单词很多的词尾表人表物…,元音替换之后,表人,朝九晚五按点上下班的人,叫职员。英语是这样的思维。汉语其实也是一样,很多词也是引申到另一种存在。这一组单词造词与C的关系,也能猜到了,自己联想吧。总有个象在那里放着。

英语和汉语是近亲,最亲近的文明中的文化产物了,这一发明是伟大的。从语言结构上,语序的排列看,也是惊奇的一致,之前这样说,有的同学还是会说各种不同,他不知道「智者察同」同是同根,支脉出来什么样,各有不同,我们不用管它,根都是一处就行了。日韩朝所用都是延续我们的这个都知道,可是日本和我们的近亲关系,不能仅仅从形上去确定。日语的语序和英语的逻辑相差很大。日本相当于说“我饭吃”。汉语和英语的逻辑成分排列是一样的,小处的不同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我走先”不管东南西北其实都会有这样的语序,我们有时会说南方人如何说,北方人又如何说,怎么讲呢,就是你用大数据统计学角度看,才能知道概率并不是以多少决定的,而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现代认识看数据说话,其实要知道数据的分布那只是说明使用的频率,并不代表用的多,存在的多,就是什么结论。只要存在,大家都一样。南方人就不得心脏病吗?一样的。还有看人类死亡年龄的信息化研究,也是一个伪命题。一个地区一种人存在的问题,与其他比,没有可比性。从语言的命名上看,就能知道文明早就在记录数据现象了,如120岁为天年算(也有专家说是100岁),60岁是一半,打了五折。一个寿的单位,中寿,高寿等等。古代的「夭折」指的就是不够60的。引申为不到期望的年龄时段早早没了。如果按100岁,或者按150岁同样算法。寿字怎么写的,也可窥探。还是那句话,都是人类,南北真正的根也都一样,中西也都一样。总在差异上看世界,世界永远很远。


声乐练声用的音节就是以元音为准的发声。因为元音的气流更无阻,更圆润更饱满,更有张驰度。以此英语也一样有通假,辅音不变,元音的互换,生出更多的词。我们再回想看看,近代才最终定有汉语拼音,本来拼音也是来自于外,这点都清楚了,说明我们东方人就没有“拼音”这回事?当然有,我们是用反切等方式来拼出读音的,没有拼音,音标。我想说的是,就算没有,为什么发音会那么多的巧合呢?这怎么会如此相似或者说是一致呢?包括从古代到当代,一切科学研究发现,中西都惊奇地相似(b-p-m-f…Phone电话.ph在这里发音f,与汉语发音一样,爸爸/父亲,b-f就是bpmf的规律 )这就是人类起源有关了,中西本就一体,世界大同,只因分开住,不同环境,联系起来需要漫长的时间沟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形成自己的一套学问。而自然环境是主要的发起者,它决定了文明的联系是否通畅。外的文明有断层,也是因为环境所致,我们的文明没有断层,是大方面没有,小的地方当然会有。如古代一些民族的自身语言很多都不存在了。到近代的融合,把可能曾经更好的方式都找不到了。能不能延续下去,也不是人能选择的。留下来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结果。我们今天的文明,很难探索出新的玩法了,因为环境不允许了。差异越来越小。本身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如干支。而信息化社会时代很多信息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或者说差异小。这样下去,你很难通过漫长时间的考究去测试一种创新。很多创新如昙花一现,还没有开始测试运行,就因为「大同,大通」的社会形态,而自我否定,换别的方法,最后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引领时代的东西,而是被普适化了。真正的发明创造引领的东西,就是一种思考,需要一定的封闭再慢慢释放开放,没有自我的陶醉,是很难成魔的,因为需要一个长点儿的时间段的参与。现在什么都开放着,俗人即使有一点新鲜想法,也被淡化在人类社会中直到消失。看看那些有发明有创新的,我说的是真正能作为人类的开山之巅的作品的,几乎可怜。像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他之后的,都是没有离开他的圈在研究。即使有所贡献,也是经不住文明的沉淀的。教育也是这样,急功近利,最后人学到的只是皮毛,尾巴,一朵花瓣。还怎么能引导思考?这是根结所在。一切。那么今天任何学科还是行业想纠正的,能纠正的,去纠正的,都是在纠尾巴的偏,不能回正上面。一切根源不解决,做什么都是短暂的安慰,自语自安。


南方广东发音才算很全面的,更应该能学好英语,那结果为什么并没有比其他地方更凸显这个优势呢,本来是有这个优势,可以完全结合运用,而因为后代近代教育的应试,整个操作都是反的,都是没有章法的,导致我们今天对文明的了解,都是在文明的尾巴上。


一首现在的歌曲,Singer演唱完歌曲了,你如果不反复去听,能有多少共鸣?那些好听的歌,我指的是仅仅通过耳朵感受,还有几首是可以给你洗脑的,萦绕耳畔,余音绕梁,久久挂牵。旋律一定是有层叠感的,而且多重复共同语法的句,就像诗词一样,朗朗上口,合辙押韵,本身就能洗脑。说唱歌手如果能体现出这种叠加层次,多重复,都可以实现,如果和讲话一样,表达完了,没有主旋律的层叠,就没了灵魂,韵律就会瓦解。即使不怎么好的歌曲,你反复听过多遍,也能达到洗脑的效果,这种就是浪费时间,通过时间内的重复达成的,就像一句话重复一千遍,用什么语言你都能记住一样。而仅此一遍,能被洗脑的,一定是有章法的循环,一次的时间内,结构的循环,这就是古人诗词歌赋的体现,也是很多少数语言曾经存在过的情况,包括念经。平常说“念经”一样,其就含有重复的结构。如汉语里面的“啦”和“了”,不细究,是相近的,也是作为合辙押韵的一组。“诶、易、俞”的音也是,歌词还是诗句都会有。就连英语也是一样,love英音美音的不同处,不过就是因为相似,或者说合辙押韵,o发“阿”也可发“额”音也可。英汉相似性最近,象形音义,多层面的共同特点,都有。只见共同点就够了。如语序的不同,英语更倾向于把关键的事先定下来,汉语喜欢最后扣题。语法成分结构上主要的都是一致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