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长安情》(3) 刘学高

 作家文坛 2020-12-08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通高64.70米的大雁塔在唐长安城的大慈恩寺内,故又称“慈恩寺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之事,雁塔之名即源于此。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梵文经典,便亲自主持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修建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扶风的法门寺因塔而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佛塔建成后,取名:雁塔。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先建的慈恩寺塔就叫作:大雁塔;后建的荐福寺塔就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于今。最初的大雁塔,是仿西域窣堵坡(窣堵坡是埋葬佛祖释迦摩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
  历史上,大雁塔曾五次改建,修葺,直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最后一次维修加固,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和小雁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两座佛塔均建于唐代,历经1300多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屹立在古城长安。
  这两座名称相近、造型相似,相距大约3000米的唐代佛塔,历尽沧桑,既佐证着长安的曾经,也见证了今昔的巨变。
  慈恩寺内梵音袅袅,大雄宝殿外香炉旁,有三三两两的香客手秉香火,虔诚祈愿。绕过宝殿,穿过藏经阁,直奔大雁塔下。仰望佛塔,大约相当于今时的20层楼,但在千年前的唐代着实可谓“摩天”。那时,唐朝新中的进士,均在这“摩天”的大雁塔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现存的大量题记,仅明、清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入塔后,见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南门的券洞两侧嵌有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
  沿塔内的木梯盘旋而上,明初遗存的释迦牟尼佛像、印度高僧悟谦法师赠送的佛舍利、贝叶经以及释迦如来的足迹碑一一收入眼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叶代之,玄奘沿着丝路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大雁塔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原为15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时,塔顶被毁掉两层,现存13层,总高43.4米,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在大唐时期,国内学子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寓意“跃登龙门”。到了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人题名”之风。至今,荐福寺内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
  小雁塔最为著名的就是它的“三离三合”。第一次离合被明朝京官王鹤记在了小雁塔门楣石刻上——“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牑,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末“塔又裂”,“辛丑复核”。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复自然复核,也确是一件奇事了。
  较之大雁塔的庄严肃穆,小雁塔的外形以秀美见长,观其塔身,可见每层叠涩出檐,南北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流畅飘逸的轮廓和曲线;站在入口处,抬头即可见其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着供养人和蔓草花纹。和大雁塔一样,小雁塔内部亦设有木梯,可盘旋而上直达塔顶。
  回望大、小雁塔,这两座佛塔看上去与国内众多的佛塔相比,也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两座佛塔折射出的历史故事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大雁塔和小雁塔是唐长安大慈恩寺和荐福寺内的佛塔,但与所在寺院不同的是,大慈恩寺和荐福寺是典型的皇家寺院,是为了宫廷成员祈福所建,建造的费用全部由朝廷支出。而大雁塔是用“七宫亡人遗物”所修,小雁塔则是活着的宫人集资兴建。所谓“七宫亡人”,是指长安宫廷里那些已经去世的下等人,自然绝大部分是女性了。“宫人”,是指那些没有名份的宫女。大唐王朝虽然开明,但宫人的数量仍相当多,常有数万。这些人是皇上的奴婢,命运非常凄惨。好一点的如,唐代元稹的《行宫》所述:“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但大多数都如唐代诗人杜牧《宫人冢·尽是离宫院中女》里所描述的那样:“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于是,宗教信仰成为宫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儒教三纲五常里妇女的地位最低,道教的教祖李耳被唐王朝认作祖先,故此,宫人们自然就把命运的希望寄托于佛教,希望能改变命运——哪怕是“来世”。所以,她们虔诚地叩拜佛祖,舍尽钱财,“广种福田”。
  大雁塔和小雁塔虽然刻印着古代妇女苦难的见证,但这两座塔还是有光彩照人的一面,如同透过乾陵的“无字碑”,可以看到女皇头戴宝冠君临天下的形象。大雁塔、小雁塔的英姿却像两位伟大的爱国高僧玄奘和义净的身影。让世世代代的人记住了他们历尽万难,“舍身求法”的壮举。“唐僧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芎。”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诗恰到好处的把大雁塔的气势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千多年过去了,“敕建”的寺院建筑早已淹没进历史的烟尘,荡然无存了,而“民建”的两座雁塔却一直在述说着曾经的曾经。

 

------------------------------
作  者  简  介: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毕业于山东齐鲁石化党校经济管理大专,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边塞诗刊》驻站诗人、《胶东文艺》编委、《首都文学》编委。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