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午流注常用的按时取穴方法有4种,还有8种很少有人知道

 心慧文化 2020-12-08
自从今年2月份,王永炎院士预测疫情的视频被传开以后,引起了人们对于时间医学的更加重视。

相对于近代西方以生物钟为基础的时间医学,中国的《黄帝内经》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运六气的学说,并明确记载了时间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子午流注针灸法,就是一种根据时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历来被视作一门高深的学问。
 
 
中国的古人通过观察,看到一年四季的气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产生了明显的冬冷夏热;一天之中,随着时间产生了白天黑夜;海水的潮起潮落,也是跟时间有关,因而被称作潮信;草木植物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中国的古人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也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子午流注,就是指人体的气血会按照不同的时间灌注在不同的穴位,只要能够在气血灌注的穴位上,施以针灸治疗,就能比普通针灸取得更好的效果。

子午流注针灸法,是对按时取穴再施以针灸治疗的统称,在按时取穴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有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纳支法、纳甲法这四种,不太常用的有:何氏纳甲法、养子时刻法、日支纳支法、日干纳甲法、时干纳甲法、纳支时刻法、纳络法、本穴原穴母子补泻法这八种。

在子午流注的众多取穴方法中,最方便也最常用的,又与传统的八卦学说有关的,是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

灵龟八法的取穴方法很简单,就是先根据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的原则,取人体的八个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

至于奇经八脉是怎么交会于十二正经的,是属于经络学的内容,在本篇文章中就不展开讲述了,在此只讲与八卦有关的内容。

再根据宋儒绘制的文王后天九宫八卦图,将八个穴位与九宫八卦配合起来,就形成了这样的九宫八卦配八穴:
 
 
坎一阳蹻申脉,坤二阴蹻照海,震三阳维外关,巽四带脉临泣,中宫五也是照海,乾六冲脉公孙,兑七督脉后溪,艮八阴维内关。

再将每日的干支分别配上数字:甲己辰戍丑未匀为十,乙庚申酉匀为九,丁壬寅卯匀为八,戊癸丙辛巳午亥子匀为七。

再将每个时辰的干支,也分别配上数字:甲己子午匀为九,乙庚丑未匀为八,丙辛寅申匀为七,丁壬卯酉匀为六,戊癸辰戍匀为五,巳亥为四。

然后就把日时的干支数相加,如果是阳日将总数除于九,是阴日将总数除于六,余数就是对应的穴。

如乙丑日庚辰时,日干支的乙为九,丑为十,时干支的庚为八,辰为五,相加为三十二,乙丑日为阴日故除于六,余数为二,坤二照海,则取照海穴进行针灸。

飞腾八法更加简单,先将八个穴位配上八卦和天干:乾甲壬冲脉公孙,坤乙癸阳蹻申脉,艮丙阴维内关,兑丁阴蹻照海,坎戊带脉临泣,离己任脉列缺,震
庚阳维外关,巽辛督脉后溪。

然后不管日子只按时辰,凡是戊时皆取临泣穴,无论是戊子、戊辰、戊戌都取临泣穴;凡是丙时皆取内关穴,无论丙子、丙寅、丙辰都取内关穴。
  

由以上两种按时取穴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非但八卦与八穴的对应排列
不一样,而且八卦与奇经八脉的对应排列也不一样,八卦纯粹就是多余的东西,充其量只是放在这些对应关系当中凑凑数,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子午流注中的纳支法,就更加简单了,直接把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正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戍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

在纳支法中,无论哪一天,只要在这个时辰当中,这条经上的任何穴位都可以针灸。

子午流注中的纳甲法,相对来说稍微复杂一点,先要根据脚不过膝、手不过肘的原则,取十二正经的五腧穴共六十六个穴位,分别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然后要按照明代徐凤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就可以取阳日阳时和阴日阴时的穴位来进行针灸,对于阳日阴时和阴日阳时的取穴,则根据夫妻互用、母子互用的原则来取穴针灸。

传统的徐凤氏逐日按时定穴法,非但十分复杂,而且还有十二个时辰是没有穴位的,即甲寅、甲午、乙巳、丙辰、己未、庚午、辛巳、辛酉、壬辰、壬申、癸卯、癸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故的著名老中医单玉堂先生,在徐凤氏逐日按时定穴法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四二五三零规律”,这个规律弥补了徐凤氏十二个时辰没有穴位的缺陷,达到了每日每时对应一个穴位。


其实,细心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徐凤氏的逐日按时定穴法,虽然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在阳日阳时和阴阴时对五腧穴进行了很有规律的排列。

如果,我们不采用徐凤氏的阳日阳时和阴日阴时的排列顺序,而是把五天的六十个时辰,按照六甲、六乙、六丙……六癸来排列,再利用夫妻互用的原则,将每一个时辰对应一穴,就可以发现徐凤氏所排列的穴位,在六个甲时或六个乙时的排列中,原来就是同一条经中的五腧穴,而且都是按五行相克规律排列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五天的六十个时辰,按照六个甲时、六个乙时……六个癸时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然后再按照六甲、六乙……六癸分别对应一条经中的五腧穴,就可以排列出:六个甲时对应胆经,六个乙时对应肝经,六个丙时对应小肠经,六个丁时对应心经,六个戊时对应胃经,六个己时对应脾经,六个庚时对应大肠经,六个辛时对应肺经,六个壬时对应膀胱经,六个癸时对应肾经,然后再将三焦经和心包经的五腧穴,排列在六甲六乙等六干时的最后一个时辰中。

这就是一张很完满的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取穴图,有了这张图就可以不要徐凤氏的逐日按时定穴法,也可以不需要单玉堂先生的“一四二五三零规律”。

以上四种按时取穴方法,是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发表各类论文最多的方法。

何氏纳甲法的取穴方法非常的死板,根据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的记载,也是在阳日阳时和阴日阴时,将十二正经按五行相生排列,将五腧穴也按五行相生排列,就形成了六十六穴的子午流注。


例如阳日甲日,甲戌时取胆井(金)窍阳,再根据胆木生小肠火、井金生荥水,所以丙子时取小肠荥(水)前谷,戊寅时取胃俞(木)陷谷,庚辰时取大肠经(火)阳溪,壬午时取膀胱合(土)委中。

 阴日乙日,乙酉时取肝井(木)大敦,再根据肝木生心火、井木生荥火,所以丁亥时取心荥(火)少府,己丑时取脾俞(土)太白,辛卯时取肺经(金)经渠,癸巳时取肾合(水)阳谷。

这种取穴方法,每一个阳日或阴日的前五个时辰,都能对应五经的五腧穴,最后一个时辰的排列,跟纳甲法差不多,也对应的是手少阳三焦经或手厥阴心包经。

养子时刻法,其原理跟何氏纳甲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将一个时辰分成五刻,每一刻为二十四分钟。先跟何氏纳甲法一样,以这个时辰的天干取一穴,如甲日甲戍时取窍阴,乙日乙酉时取大敦,然后按照何氏纳甲法中五腧穴的顺序,来对应一个时辰中的五刻。

养子时刻法,只以时干取穴,例如将甲日甲戍时,分成五刻,每刻二十四分钟,分别对应窍阴、前谷、陷谷、阳溪、委中。乙日乙酉时,五刻分别对应大敦、少府、太白、经渠、阳谷。

日支纳支法的原理跟纳支法一模一样,无非是根据日支的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正经,只要在一日之中,所对应的这条经上的所有穴位都可以取用。

 日干纳甲法的原理,也跟纳支法一样,以一个日干对应一经,三焦和心包这两经,有寄入壬癸的,也有寄入丙丁的,在这一日干所对应的这条经上,所有的穴位都可以取用。


时干纳甲法的原理,跟日干纳甲法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以一个时辰的天干来对应一经。

纳支时刻法,跟纳支法一样,以一个时辰的地支对应一条经中的五腧穴,把一个时辰分成五刻,每一刻二十四分钟,一刻对应一穴,刚好五刻对应五腧穴。

纳络法的取穴方法,是先根据纳甲法或纳支法取经上的穴位,再取与之相对应的络穴,一般是在十五个络穴当中,取对应的两个络穴即可。

还有一种原穴本穴母子补泻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已经所取的穴位,再利用原穴、本穴、母子、父母、男女、夫妻、主客等等各种关系,再去取用其他的穴位。

最后这两种取穴方法,其实已经不是按时取穴了,而是属于以经取穴、以穴取穴的范围了。

以上内容,无非只是为了说明,伏羲的八卦在子午流注中,也只是挂个名而已,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不要说用八卦来定节气了。

伏羲画八卦是为了定节气吗?《史记》等书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理解了孔子的四个圣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极生两仪的真正含义
揭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真正含义,破除《易经》的盲目乱解
《易经》的八卦为什么是八个,而不是七个或十个,谁规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