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壹美专访|宿志鹏:数字时代雕塑艺术的展望

 顺其自然h 2020-12-08

宿志鹏访谈视频

参展艺术家简介

宿志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1981年生于山东潍坊,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美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文化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重大美术创作、雕塑、公共艺术及与之相关的研究,从业以来累计参与或主持完成公共艺术作品如南昌建军雕塑广场、长天廉文化主题公园系列雕塑等数百件,遍布全国12个省17个城市。多件作品先后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资助、刘开渠大展银奖、中国姿态雕塑大展佳作奖等,并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数字时代雕塑材料发展的猜想(节选)

文/宿志鹏

对于雕塑材料未来可能性的展望

1、以光为材料。

这里的光指的不是普通的灯光,而是激光,或者说是一种便于传输且完全没有重量的材料。

激光全息投影技术是指把传播来的图像信息通过数值技术处理,将图像的长波部分转变成相位调制的全息图(全息光栅),利用衍射光学的方法来实现投影。

随着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或者其他未来更先进的成像技术的诞生,“笨重的雕塑”可以以立体的光影的形式呈现。就像现在的无纸化办公一样,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摆脱了传统的用纸,文件可以存在硬盘里,用的时候显示在屏幕上,寄送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并且可以无数次的复制。

随着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甚至是更先进的替代技术的出现,举办雕塑展览动不动就要预订集装箱,预订超宽车辆,甚至包租飞机的情况可能就会越来越少了。一封电子邮件,几个G的附件,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运输。艺术家或收藏家提供的是作品的全息扫描文件,展览的承办方需要的是最好的光源及成像设备。

利用新技术所呈现出的雕塑,质感犹如原作,虽是光影却感觉能触手可及。我们不仅可以按照正常的视角欣赏雕塑,专业的同行还可以观察到雕塑的横截面,即使是菲迪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我们亦可以随意切分,以便于更深入的研究大师的观察之法。久而久之,艺术家可能会放弃“笨重”的传统的创作方式,为迎合这种新的呈现方式或被这种新的呈现方式所裹挟,创造新的更适合的作品形式。利用光的特性,适应光的特性。

我曾经试想过,将所有优秀的雕塑作品的三维立体数据都收集起来,装入一个容量巨大的硬盘,即使有一天人类覆灭,继承者只要找到这块硬盘,依然可以了解到人类艺术的辉煌。

2、以选择(审美)为材料。

几何、图论、拓扑学都算是研究数与形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拓扑(Topology)原意为地貌,起源于希腊语Τοπολογ,也就是和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有关学科,起初只是研究几个孤立的问题,到十九世纪发展成为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我们不研究数学,只是想说明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数与形之间存在着某种固定的联系。数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形当然也是无穷无尽的。

换个角度说,我们在客观世界中凡是经历过的形都可以用数来表示,现代电影的数字特技正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关系。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客观世界中没有经历过的形,用数依然可以表示,并呈现出来。他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我们的视觉经验扩展到客观的自然世界之外。

在计算机发明之前,从形到数,从数到形,通过人工计算无疑是个庞大的工程,庞大到没有实现的价值,而现如今,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这个过程的时间和代价被大大缩减。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参数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出现,像著名的奥运场馆“鸟巢”,一根根用来“编织”的钢梁,从造型到弯曲度,从钢材型号到焊接的位置全部由计算机计算得来。最终的造型与其说是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计算出来的。

对于传统的雕塑创作来说,雕塑家的灵感一定来自于客观世界中的视觉体验,造型是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形成视觉经验并沉淀后用脑子想出来的,动手做出来的,基本不会是用计算机算出来的。而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参数建筑设计启发我们,雕塑也是可以“算”出来的。计算机可以不通过模拟客观的自然世界来造型,而是通过任意的数字组合来获得任意的造型。艺术家面对屏幕,通过可以操作的人机界面,只要选择即可。

无穷无尽的造型,并且是从未见过的造型,甚至是做梦都梦不到的造型,在这种轻松的可以实现数形转换的条件下,喷涌而来。雕塑家需要做的就是选择、组合或进一步的加工。对于选择这种方式创作的艺术家而言,所有的写生、临摹,这些传统的训练所形成的观察方法和审美品位将成为左右他们选择的唯一尺码。

2008年,曾经有一座水库的管理部门找我设计一座水库的建设纪念碑,我曾经用类似的创作思路提出过一个方案。将建设方希望在纪念碑上体现的所有数据都转换成相应长度的线段,如1956年开挖,就对应一条19.56厘米的线段,如蓄水20万立方,就对应一条20厘米的线段,等等,这些线段首尾相连,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形状,我们从中选一个,把它立起来作为纪念碑。当时,建设方认为此方案太荒诞并没有采纳。

3、以风格为材料。

相传,宋代大奸臣秦桧还在任御史台左司谏时,尚还是一个勤劳本分的公务员,他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仿照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风格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字体——后世我们称其为“宋体”。至今,在全世界的华人圈,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印刷体。而在电子化办公如此普及的今天,其他如舒同体、启功体、毛体等彰显书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字体也已经是非常普及的用于传播了。

另一个参照,我的一个朋友一直致力于炒菜机器人的研发。现在已经有实体连锁店在北京、深圳等城市落地。他的理想是,将来炒菜机器人像洗衣机一样普及到千家万户。未来一流的烹饪大师不是在高档酒楼里做菜,而是在实验室里研究食谱,成熟的食谱编辑成程序上传,而拥有炒菜机器人的食客可以通过任何一台网络终端进行付费下载,哪怕是在大洋彼岸也可以在随时吃到家乡的名菜。当然,这一理想的实现还有碍于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物流条件的成熟。我想用这个例子来强调的是计算机可以将风格进行模拟服务生活,也可以将风格作为一种材料来用于艺术创作。

三维立体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和立体成型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我亲自实践过,使用手持立体扫描仪,对一件罗丹的《使徒约翰》进行完整的扫描也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针对一件等大头像的扫描也就十几分钟。我以一件头像的创作来举例说明我的设想:

第一步,先对艺术家要创作的对象进行扫描,也就是扫描一个人头。

第二步,对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扫描。从上第一块泥巴开始,一步不落的扫描,因为手跟着眼,这样不仅可以总结造型规律还可以总结艺术家的观察方法。

第三步,重复以上两个步骤,对艺术家的此项创作进行跟踪收集,分析并总结规律。

第四步,建造合适的人机界面,我们输入一个模特头像的立体扫描数据,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到一个带有这个艺术家个人风格特征的头像作品。

这听上去有些科幻,但其实,在几年前的计算机图形学顶级年度会议SIGGRAPH上,一组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成果就显示,计算机已经可以根据已有的一百架战斗机的模型来自动设计新的战斗机模型了。

可想而知,不久的未来,获得一件大师风格的自己的肖像作品只需要上网下载一个记录大师风格的软件,然后用三维立体扫描仪将自己的头进行扫描,上传,处理后,再用三维立体成型机打印出来就好了。风格颇受大众欢迎的雕塑家,就可以像启功那样的书法家一样,一面享受着更广泛的知名度,在一字难求的局面下,自己的艺术又可以服务到更广泛的大众。

——原载于《雕塑》2014年第3期 

艺术作品

宿志鹏 《键盘江湖之门神》 01

光敏树脂、电镀 100cm 2018年

宿志鹏 《键盘江湖之门神》02

光敏树脂、电镀 100cm 2018年

宿志鹏 《键盘江湖之键盘侠》 光敏树脂、电镀

组合可变 2018年

宿志鹏 《忠义》 尺寸可变 材质可选 2018年

宿志鹏 《翠绿的湖》

宿志鹏 《翻制的文明》 花岗岩

宿志鹏 《故乡一》 树脂

宿志鹏 《真诚之水》

宿志鹏 《情意悠长》

建军雕塑广场 创作组副组长

建军雕塑广场 创作组副组长 局部2

展览现场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与国际交流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