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地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5大原因,气候变化目前排在第5位

 蓝林观海 2020-12-08

来源:环境生态网 2020-12-07

The Visua Capitalist网站以世界自然基金会《2020年地球报告》(2020 Living Planet Repor介绍/链接)的数据来制作信息图,说明地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追踪自4000多种不同物种的数据,包括全球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编制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的指数。

以下是1970年至2016年各地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降幅(1970年至2016年):

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94%)

2、非洲 (-65%)

3、亚太地区(- 45%)

4、北美(- 33%)

5、欧洲和中亚(- 24%)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最大,达94%。这个地区的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于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数量的减少。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世界自然基金会评估确定了以下五大威胁:

——陆地、海洋利用变化(50%)

——物种过度开发利用(24%)

——入侵物种和疾病(13%)

——污染(7%)

——气候变化(6%)

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简介

该报告跟踪了19702016年全球近21000个野生动物种群,分析了全球野生动物丧失的原因。

报告的主要结论如下:

11970—2016年,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

2)美洲热带地区野生动物种群的下降幅度更大,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下降了94%

3)在所有生物种群中,淡水野生动物种群的减少幅度最大,达到了84%,即淡水野生动物种群正在以每年4%的速度减少。

41970年以前,人类的生态足迹小于地球的再生速度。但近50年,全球贸易、消费、人口增长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向城市化迈进的巨大步伐,使世界发生了变化。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并推动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型,人类消费已经过度使用了地球至少56%的生物承载力。

5)土地用途变化、野生动物利用及贸易、气候变化等问题加剧了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6)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包括由于人类粮食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导致了陆地野生动物种群的急剧下降。

7)人类对自然的日益破坏不仅对野生动物种群,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期间,采取前所未有、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丧失趋势,保护人类未来的健康和生计,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8)为了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趋势,WWF联合40多个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扭转曲线倡议”(Bending the CurveInitiative),该计划通过模型预测证明,通过开展更大胆、更雄心勃勃的保护工作,并对食物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行变革,可以稳定和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WWF、国际能源小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