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人崇拜的“老郎”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2-08

徽州人崇拜的老郎


邵名农

微信版第844期

徽州人用方言土语的交流中,会经常听到“老郎”的字眼,尤其是老人们。如某人做事常出危险,老人们就会批评他说:“尔这个人踩跷一点没老郎啊!”(踩跷即怎么的意思)。在告诫年轻人做事要注意安全时就会说:“做事要老郎一点。”“老郎”是什么?他不是人也不是物,他是神。他是徽州人人身平安、事业平安的保护神;也是徽州人重视安全的警示神。

“千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旧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就要出外闯天下,出发前,人人必拜“老郎神”。时至今日,年轻人外出务工求学,家中的爷爷奶奶们必拜“老郎神”,祈求保佑孙儿孙女们在外平安。现在农村里的人家动基建房,都要“请老郎”。甚至一些土生土长的工程老板们都非常的信奉“老郎神”,在承揽的工程开工之日,必备供献,焚香烧纸钱、燃放鞭炮,请来“老郎神”保佑施工安全,工程顺利。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徽州人举行大型的民俗活动,“老郎神”也不可或缺。如绩溪县伏岭村每年的舞【犭回】(游灯、舞狮、演徽剧),上、中、下三门(伏岭村是邵姓聚族而居的一姓村,由于人口繁多,分成了三个门派。)以抓阄的方法排定各门演出的时间和顺序,一旦定下来以后,各门就要在自己的祠堂内祭拜“老郎神”,以求“老郎神”保佑春节舞【犭回】活动的平安顺利。正式演出开台前必须要先请台,请台请谁?无非是土地神和老郎神,因为演出中有不少高难度甚至危险的动作,还有观众的安全,都需要保护,看来八成还是请的“老郎神”。

又如歙县郑村的“跳钟馗”大型民俗活动,共分《拜老郎》、《钟馗出巡》《斩五毒》《谢老郎》四个部分,除了中间的《钟馗出巡》和《斩五毒》外,竟在前后安排了《拜老郎》和《谢老郎》。“拜老郎”意在对活动参与者进行一次安全警示教育;祈求“老郎神”保护整个活动的安全,保护扮演者在表演高难度、高风险动作时的安全。其实通过 “拜老郎”对活动参与者也有“老郎能保活动安全”的心理暗示,观者安心地观看,演者尽情地表演。“谢老郎”意在活动圆满,感谢老郎,为使老郎今后继续支持保护作铺垫。钟馗本是斩鬼之神,可他的出巡和斩五毒过程还要“老郎神”来保驾护航,可见“老郎神”保安全的神力非凡,也可见徽州人对“老郎神”的崇拜程度之高。

关于老郎,传说不少。有的说是鲁班的师傅,有的说就是鲁班的化身,也有的说是鲁班的徒弟等等。总之,老郎和鲁班有关是比较肯定的。笔者从民间听到一则关于老郎的传说,整理记录如下: 

老郎,江南人,少时,家乡遭特大旱灾,颗粒无收,举家往北逃难,途中父母皆饿毙。老郎被鲁班夫妇收养,后拜在鲁班门下学艺。老郎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数年下来,鲁班就能放心地让他独掌工程。老郎人也长得很出众,身材高大,面目俊秀,按现时的说法叫“帅呆了”。自从老郎来到鲁家,鲁班的妻子就十分地中意,视为己出。随着年岁增大、技艺有成,师娘对老郎更是疼爱有加,鲁班看在眼里,不觉心生醋意。但妻子和徒弟没有越礼行为,鲁班也只有将闷气憋在肚里。

合该天意要造就“老郎”这样一个神灵。一天,老郎先师父一步回到家,师娘正在厨房里揉着眼睛,说是被灰尘迷了眼。见老郎回家,忙叫老郎帮她把眼里的灰尘吹出来,这在农村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老郎随即用双手固定师娘的头,用手指翻起师娘迷了眼的眼皮,使劲地吹着。鲁班后脚进门,被眼前的一幕激怒了,他从老郎的背面看到老郎捧着师娘的头,眼对眼,嘴对嘴。这还了得,积聚多时的怒气难以压下,顺手拿起靠在墙边的斧子,随着手起斧落,老郎倒在血泊中,一命呜呼!

鲁班的妻子呆立许久后,问明鲁班缘由,真是哭笑不得。和鲁班结婚这么多年,竟没看出他是如此心胸狭窄之人,真是瞎了眼。鲁班得知事情原委,真是懊悔不已。但事已至此,家丑岂能外扬,好在此事仅三人知道,老郎已死,死无对证。在鲁班诚心认错和恳求下,妻子忍气吞声地为鲁班编造了一个师徒为工程争执,老郎忤逆师父,师父失手打死了老郎的谎言。那时,这种父亲失手致儿子、师父失手致徒弟死亡的事,官府是无诉则不管的。鲁班怀着愧疚、悔恨的心情厚葬了老郎。

事情虽已告一段落,但妻子对鲁班的感情日疏。嫉妒老郎的师兄弟们幸灾乐祸;为老郎抱不平的师兄弟们心有怨恨又心存恐惧,都对师父敬而远之。鲁班也被愧疚之心困扰着,终日闷闷不乐。

老郎身受冤屈,始终阴魂不散,不时地去梦扰鲁班,还在鲁班承建的工程上设置障碍。遭此变故,鲁家班承建的工程,不但进度缓慢,还安全事故频发,工程质量问题多多。尤令鲁班揪心的是一年前开工的迴龙庙工程,原是老郎在负责,现在老郎不在了,另派的人能力水平与老郎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工程进度缓慢,事故不断。若不能按期完工,鲁家班的声誉受损事小,延误所在乡村的迴龙庙开光典礼吉期,这种损失是难以赔偿的。

后来,鲁班亲临该工程督工、指导,进度似有所加快,正殿的大梁也已做成,等待吉日上梁。吉日这天,鲁班亲自指挥上梁,可大梁吊上去后长了三尺。鲁班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是他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俗话说“长木短铁”,还有余地, 那就放下来重新加工。正当徒弟们将过长的三尺开锯后,鲁班不放心,将大梁再量一下,结果又比标准短了三尺,徒弟们立刻停锯,一个个呆若木鸡。长三尺可以再加工,短三尺就无法挽回了,上梁的吉日良辰岂可儿戏。此时鲁班也已束手无策,六神无主。

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时,看热闹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大言不惭地对鲁班说:“让我来帮帮你。”鲁班不相自己的耳朵,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小孩就已经站在被锯深几寸的大梁上,只见他跺了跺脚,口中念道:“长三尺,短三尺,不长不短正合适。”鲁班再复量,大梁的尺寸正合标准。随着族中长老的再次礼赞,大梁又缓缓上升,大梁进榫,钉进梁楗,大梁与驮梁柱衔接得严丝合缝。

上梁完毕,鲁班再找那个小男孩,早已不知去向。问族中长老,长老告诉鲁班,那是某人家的孩子,还告知小孩说只许鲁班一人到他家去。随即,鲁班只身前往小孩家,小孩也一个人在家等着鲁班。一见面,就直截了当地告诉鲁班,是一个叫“老郎”的昨儿晚上托梦给他,要他今天如此这般。并说此事只能让鲁班师父一人知道,否则有损师父尊严,他仅仅是想给师父一点教训而已。师父与他虽有杀身之仇,但也有养育之恩和师徒之谊。

鲁班听后,真地无地自容。沉吟片刻,决定要把老郎当神灵供奉起来,作为鲁家班的保护神。当即谢过小孩,赶回工地。买来香烛纸钱,摆上供品,和众徒弟们首祭“老郎神”。从此,鲁家班承建的工程都在开工之时安排祭“老郎”的仪式,并将“老郎神”的象征物挂在工地上。有了“老郎神”的庇佑,鲁家班承建的工程很少有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发生;鲁家班的事业更加蒸蒸日上。这种在工程开工之时祭“老郎”的仪式也在建筑业内成为习俗,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清人绘老郎像

也不知是鲁班自己有意告诉别人,还是小男孩及他的家人把此事传叙,关于老郎的故事迅速传遍民间。百姓们敬仰老郎的人品和含冤不报的高尚情操,或许更多的是祈求老郎保佑合家安全,都学着鲁家班的做法,在家里供奉着“老郎神”。

说到“老郎神”,不得不说说普通人家“请老郎”“送老郎”的习俗。所谓“请老郎”,即农历的正月初上,把老郎从天上请到家中。春节过后,读书的要返校,打工的要返城,做手艺的也要离开家。家中的老人们忙完过年,绝对要在亲人们离家之前把“老郎神”请回家。象征“老郎神”的悬挂物,是用十二张金银纸(锡泊纸)、十二张比金银纸稍大一点的火纸(即竹纤维制成的黄表纸)、三根杆香做成的纸卷。一张火纸夹一张金银纸,用十二张火纸十二张金银纸(十二张意指十二个月)把三根杆香卷紧,再在外面包一层比火纸稍窄一点红纸,然后用青棉线把纸卷捆扎并留出用于悬挂的一段线。

过去的古民居,一般把“老郎神”挂在堂屋上首照壁柱的屋楗上。新式的房子有的挂在客厅里,有的挂在不太住人的房间里。挂上“老郎神”的象征物后,摆上供品、泡一杯清茶或斟一杯水酒、点三柱香,由老人祈祷请“老郎”保佑全家老小新年平安、万事顺利。再说说“送老郎”,即送“老郎神”上天。民间“送灶”(即“送灶王爷”也称“谢灶”)都集中选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进行。“送老郎”(也称“谢老郎”)则各家自定日,选在农历年年底,一般要等能回家过年的亲人都已到家再进行。“送老郎”即先摆上供品、泡一杯清茶或斟一杯水酒、点上三柱香,然后取下象征“老郎神”的悬挂物,解开,将金银纸和火纸一张一张地放入焚化炉中焚烧掉,青棉线、红纸和三根香也一起焚烧掉。老人们边烧边说一些感谢老郎一年的保佑,开年早来之类的祈祷话。

随着农村改灶的推进,许多人家烧饭都用电和液化气了,“灶王爷”的神龛已不复存在,“接灶”“送灶” 的仪式逐渐淡出。而老徽州人“接老郎”、“送老郎”的风气经久不衰。                      
关于“老郎”显灵迴龙庙,有人说是家朋乡霞水村村南的迴龙庙,附近村子里的耄耋老人们还说得活灵活现,在迴龙庙倒塌之前,他们还见过被锯进几寸深的正殿大梁呢!还有人说,鲁班是鲁国人,怎么跑到霞水村来建迴龙庙?更有人说,老郎就是我们徽州人,不然,徽州人怎么这样崇拜“老郎神”。手艺人四海为家,老郎把师父的鲁家班请到徽州老家来建迴龙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孰是孰非难以搞清,也没有搞清的必要。至于徽州人用祭拜“老郎神”求得人们心理的暗示、心灵的慰籍和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也不失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信仰。

(作者系绩溪县汪华故里徽学研究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