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怼了朱自清徐志摩的书,却是上好的写作指南

 思明居士 2020-12-08

文 | 叶伟民

今天推荐《翻译乃大道》,作者余光中。但只看书名估计你得懵——翻译跟写作何干?

它还有另外一个书名《余光中谈翻译》,也是土得可以。可见,自始至终出版商都将其归为翻译参考。但在我看来,却是上好的写作指南。余先生书中有句话概括了书的由来:我常常改的不是学生的翻译,而是中文。

读之真是着急加无奈,大有英语老师一推教案,愤而替语文老师执鞭之感。不过,这位“英语老师”可不寻常,诗有《乡愁》存世,翻译上,一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也收割文青无数。

这本书的确被低估和误解,想想就不忿,滋润了一干外语系小哥靓妹,却成了写作者的沧海遗珠。多年前我有幸得知,并收之为枕边伴读。

这本怼了朱自清徐志摩的书,却是上好的写作指南

戒尺,胜比指南

这本书说什么呢?简单地说,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向汉语书写的“堕落”开炮。

我们都经历过教育工厂绝对史观的浇灌,坚信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都是直线前进,取得多大的历史功绩云云。但总有一些微言大义,在警惕文字变革的伴生:中文的恶性西化。

文字演变与我们何干?关系可太大了。我们自觉写不好,句式缠绕、用词繁复、行文啰嗦、文气不足,大多与此有关。这个弊病,如果不弄清纹理和源头,我们的写作学习大多也只是小修小补,治标不治本。

《翻译乃大道》是余光中的文集,收集了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末22篇评论。主题只有一个:为年轻人排文毒,重拾地道优美的汉语表达。

我们看看其中的代表篇章:《哀中文之式微》、《论中文之西化》、《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横行的洋文》、《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论的的不休》。单从标题看,就有大刀阔斧之势。

这本怼了朱自清徐志摩的书,却是上好的写作指南

更可贵的是,看似高举高打,不仅溯源了白话文的缘起、变迁和迷茫,还深入到极细的层面,去抠出西化中文的“毒素”。

例如翻译腔、欧化的长句、代名词、连接词、介词、被动句的滥用,就连“的”字的泛滥,也被视作贻害无穷。

余先生非常耐心地用例句去掰文病。一个例子我印象至深,想起就笑——

西化青年:他是一位长期的素食主义的奉行者。

余光中:他吃长素。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不是他教你怎么写,而是告诉你不应该怎么写。与其说是写作指南,不如说是戒尺。

这本怼了朱自清徐志摩的书,却是上好的写作指南

怼了朱自清、徐志摩

好玩的是,不像那些四平八稳的“好好先生”。余光中对一些传统名家一点也不留情面。其中对周作人、朱自清、冰心、徐志摩、艾青、曹禺、何其芳……都怼得明明白白。

余先生并非自觉高于他们,而是对一些青涩的白话文作品长期盘踞语文课本表示惋惜。这些“少作”,在特定历史时期有所贡献,但大多是试验品。后人不能无视瑕疵,全盘照收。

书里他引用了朱自清名作《荷塘月色》中的一段——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余光中这么点评:“短短一句话就用了七个‘的’,文笔这么冗赘,哪里称得上范文?许多作家或出于懒惰,或出于无能,把形容词和名词的关系,一律交给‘的’字去收拾。”

满纸仿佛两个字——就这?相当耿直可爱了。

这本怼了朱自清徐志摩的书,却是上好的写作指南

这相信解答了很多人的困惑,为啥看当年语文课本,所选篇目都难称经典。如余所说,一是懒,再是无能。这既是说作家的,也是说教育者的。

几乎是座“文病”博物馆

如前所说,这本书更像戒尺。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时而翻一翻,就像气血淤积者,时不时针灸一下那般通爽。

余光中是翻译家,更明白西语东渐对现代汉语的作用。因而你在书里看到的不是迂腐守旧,而是从更历史、更未来的视角提出警告——

“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谁要是不知(中文)常态为何物和贸然自诩为求变,其结果也许只是献拙,而非生巧。”

抛开这些大历史观,即使个人翻翻,也能立竿见影改善文笔。它几乎是座“文病”博物馆。

这本怼了朱自清徐志摩的书,却是上好的写作指南

余光中

阅读建议

1、如果你对翻译无所求,大可跳着看。

2、你甚至不必买纸书,网上搜索并精读《哀中文之式微》、《论中文之西化》、《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这三篇,本书的精华也能领略个七七八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