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初三分钟》| 曹天元解读

 wsgmail 2020-12-08

关于作者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哲学和科学史学会会员,美国理论物理学家,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刘易斯·托马斯奖”(诗人科学家奖)等多项殊荣。温伯格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教材。在专业领域之外,他致力于将科学理念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所著的《最初三分钟》《仰望苍穹》等书畅销全球。

关于本书

该书是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关于宇宙起源早期状态的经典代表作品,被评为“改变世界的25本科普书”之一。

核心内容

第一,我们的宇宙由什么构成?为什么说它的“配方”是在最初的3分46秒里决定的?

第二,为什么这3分46秒不但可以解释宇宙,同时也是对大爆炸理论本身最有力的支持?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一切物质、星系、生命都在其中孕育。但是,宇宙具体是什么样子?它的“配方”是怎么组成的?但凡你真正想过“宇宙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一定想认识的更具体一点。本期音频要为你解读的,就是这本叫做《最初三分钟》的书,它要跟你的探讨的正是这个话题,关于早期宇宙的问题。

你也许想象不到,宇宙之所以是今天这样,这一切都决定于大爆炸的最初三分钟。正是这短短的三分钟,为之后138亿年的宇宙历史打下了基本的底色,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终极命运。

这本书的作者是物理学家史蒂芬·温伯格。对普通人来说,他可能不如霍金有名,但要论起在物理界的学术地位,其实他可比霍金要高得多了。甚至可以说,温伯格是当代最伟大的几个物理学家之一。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因为他建立了一个很厉害的模型,但在学界看来,这个模型的意义其实要远远超过诺贝尔奖本身。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知道,现代物理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统一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也就是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在向这个终极目标前进的道路上,温伯格可以说是走出了第一步,他建立的模型叫做“弱电统一理论”,也就是证明了弱核力和电磁力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这也是他获得诺奖的原因。那么在温伯格之后,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把强核力也包括进来,证明它和弱核力、电磁力同样是一个东西,不过这个理论还没有最终完成。当然了,如果将来有人能够把引力也包括进来,达成所有四种力的大统一,那这个人就完成了物理学界的最终目标,到时候,他的历史地位肯定将会媲美牛顿和爱因斯坦。

现在你知道了,温伯格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最初三分钟》,就是他写的一本著名的科普书。所以说,如果你想体验当代最好的物理学家为你讲解宇宙的诞生,这本书无疑就是你的首选。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77年,而就在那之前的十几年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一种新的理论,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大爆炸理论”登上舞台,成为公认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科学解释。本书其实就是对这个新兴理论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对大爆炸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关于这部分内容,“每天听本书”栏目有另外一本书《大爆炸简史》的讲解,你可以去收听,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

今天要给你讲的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其实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就是宇宙诞生之后三分钟内所发生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温伯格体现出了他深厚的功力,通过理论计算,他就像放电影那样,准确地给我们描绘了宇宙诞生之后三分钟,或者更准确地说,3分46秒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切。所以这本书严格来说,其实应该叫做《最初的3分46秒》。不过温伯格自己说了,如果书名取成这样,大概会吓跑一大半读者,所以我们也不必在名字上过多纠结。当然,你肯定很好奇,为什么是3分46秒?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不要着急,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温伯格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这场关于“宇宙创世”的电影,去了解一下在最初的3分46秒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

接下来,我将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

第一,我们的宇宙由什么构成?为什么说它的“配方”是在最初的3分46秒里决定的?

第二,为什么这3分46秒不但可以解释宇宙,同时也是对大爆炸理论本身最有力的支持?

第一部分

好,首先我们来看看,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在经典物理学看来,世界上主要存在着两种“东西”,一种叫做物质,一种叫做能量。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我们知道他有一个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其中E是能量,m是质量,也就是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所以这个方程告诉我们,物质和能量其实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方说原子弹爆炸,就是一小部分质量转化成能量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可以把物质粗略地理解成一种凝聚得很“紧密”的能量形态,质量越大,其中“凝结”的能量也就越多。

我们知道,今天的宇宙是由“物质”主导的,换句话说,今天宇宙里大部分能量都以“物质”的形态存在。而你在中学里都学过,物质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的原子核当中,原子核又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所以总而言之,在今天的宇宙里面,绝大多数物质都由质子和中子这两种粒子组成。如果把我们的宇宙比作一锅汤,那么,质子和中子就是这锅汤里面最基本的两种配方,它们构成了这锅汤的主体。另外还有很多其他基本粒子,但是它们只相当于调料,并不是这锅汤的主要成分。

科学家通过观测知道,在今天的宇宙里,质子和中子的比例大概是7:1,也就是说,每七个质子对应着一个中子。所以,这就是我们宇宙的主要“配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宇宙这锅汤的“味道”。如果这个比例不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宇宙就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银河系,太阳系,甚至我们自己是否还会存在,那就不好说了。

但是,为什么是7:1?这个比例是怎么来的?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并不知道,甚至为什么会有“中子”存在,这也曾经是一个谜团。因为在自然界,中子是一个不稳定的东西,如果它没有被吸纳到原子核里面,而是独立存在的话,它就会自动放出一个电子,从而衰变成质子,这个过程叫做“Beta衰变”。所以,最初的中子从哪里来?它又是如何被保存到原子核里去的?质子和中子为什么会保持7:1的比例,而不是所有的中子都彻底衰变成质子?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我们宇宙最根本的秘密。在这本书里,温伯格告诉你,原来一切的答案就取决于宇宙诞生之后的最初3分46秒。

在这3分46秒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温伯格指出,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假设我们的宇宙是从一个非常高温高密度的状态膨胀而来,我们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所有问题,甚至还可以详细地描绘出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接下来,就让我们像放电影那样,来看一看宇宙是如何慢慢进化的。

在宇宙诞生的极早期,它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里面,就像是一个小点。这时候,整个宇宙都处在一个极度高温高密度的状态。比方说,在大爆炸之后的0.01秒,宇宙的温度可能高达1000亿度,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知道太阳表面的温度只有6000度,1000亿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1600万倍,是一个难以想象的高温。

在这种条件下,宇宙里的“物质”和今天很不一样。首先,原子核根本无法稳定存在。因为在极度高温之下,宇宙里充满了各种高能粒子,哪怕质子和中子偶然结合成原子核,它也会马上遭到冲击,重新分裂成碎片。所以,质子和中子这个时候都是“自由”的,它们只能以单个的形式存在,没有办法稳定结合在一起。

不过,虽然没办法结合,但1000亿度的高温却足以让质子和中子不断转化,也就是互相变来变去。具体地说,如果质子被一个带有足够能量的电子撞到,它就会变成中子,反过来也一样。在大爆炸的最初,宇宙里充满了高能电子,它们对所有的质子和中子都不停地进行冲击,所以,两者也就不停地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理论上讲,这时候谁变成谁的可能性都差不多,所以两者的数量应该是一半对一半,这就是我们宇宙最初的“配方”,也是最初中子的由来。

哎,你注意啊,在最开始的时候,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是一半对一半,那为什么,它后来变成了今天的比例,也就是7:1呢?

这就是大爆炸带来的结果。关键在于,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的温度也随之不断降低。宇宙的半径每膨胀一倍,温度就下降到原来的一半,要记住,温度是影响我们宇宙这锅汤料配方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温度降低,也就意味着宇宙里粒子携带的平均能量在不断减少,这就引发了一个微妙的改变:随着宇宙膨胀,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不再是1:1,中子开始慢慢变少,质子开始慢慢变多。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子要比质子稍微重一点点。所以同样是受到电子撞击,让质子变成中子需要的能量,就比中子变成质子要高一点点。当宇宙温度非常高的时候,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当时宇宙里充斥着大量的高能电子,对于这些电子来说,它们把中子转变成质子,或者把质子转变成中子,难度是差不多的,因为电子的能量太高了,这两种过程所需的能量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时候中子和质子的比例是1:1。

但随着宇宙温度的下降,电子的平均能量开始慢慢减少,哎,这时候差异就慢慢体现出来了。因为这时候,因为能量不足,有些电子只能让中子变成质子,而不能反过来。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更多的中子向质子转化,于是质子的比例就开始慢慢增加。到了大爆炸之后大约14秒,宇宙温度已经从1000亿度下降到30亿度,而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也已经相应地变成了83:17,差不多是5:1,和原来的一半对一半已经相差很多了。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当温度降到30亿度的时候,宇宙里的电子和正电子对开始大规模地互相湮灭,而不再重新产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宇宙里的电子减少了99%以上,从此以后,我们的质子和中子基本上就不再因为电子的撞击而互相转化。

这是不是意味着,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从此就固定下来了呢?很遗憾,并没有。因为我们前面说过,中子它在自由形态之下,是一个不稳定的东西。就算没有电子撞击,它也会通过beta衰变自发地变成质子,而且这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也就是只能变过去而变不回来。在大爆炸的前几秒钟里,这种效应还不是很明显,因为每个中子平均要过大约15分钟才会衰变,但是现在,这就变成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因素。本来宇宙里的中子就已经没多少了,如果再任凭它们自由衰变,那么到最后必然全部消失,全部变成质子。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我们今天的宇宙呢?

哎,关键还是在于温度。因为我们刚才说了,中子的Beta衰变有一个前提,也就是必须在“自由”的形态下。不过,如果它能够跟质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原子核,这时中子就不会衰变了。

这就带来了一线希望。如果想要保住剩下的中子,只需要让它们“成家”,也就是结合到原子核里去就行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前面说过,在大爆炸的早期,因为温度很高,原子核根本无法稳定存在。换句话说,在高温之下,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家庭”很容易就被一个高能粒子打中,重新分裂成“单身”的模式。尤其是最简单的家庭组合,也就是一个质子加一个中子,这样的原子核很不稳定,特别容易被打散。

当然,学过化学的都知道,原子核其实有更加稳定的模式,比方说氦的原子核,也就是两个质子加两个中子,哎,这种“四个人”的家庭就非常稳定,很不容易拆散。但问题是,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不可能一下子凑到一起,你还是得一步步来。不管怎么样,必须要先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然后才能依次往里加上另外两个人。所以说,这里存在一个瓶颈,就是无论如何,你必须要能够先让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最简单组合稳定存在,然后才能进一步结成更稳定的其他家庭模式。如果第一步走不出去,后面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总而言之,想要拯救剩下的中子,我们必须期待宇宙降到一个特定的温度,使得最简单的原子核模式,也就是一个质子加一个中子可以稳定存在。如果宇宙能够在所有的中子都衰变成质子之前降低到这个温度,那么,它就可以拯救剩下的中子,把它们都结合到原子核里去。反过来,如果宇宙的温度降得不够快,那么,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中子都衰变成质子。质子我们知道,就是氢的原子核,换句话说,如果中子全部都衰变了,那么除了氢之外,宇宙里的绝大多数其他化学元素都将不复存在。

那么,这个温度是多少呢?温伯格告诉我们,大约是9亿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耐心地等到宇宙的温度降低到9亿度,这时候才会出现稳定的原子核。而什么时候宇宙的温度会降到9亿度?哎,温伯格通过计算,同样给出了答案。你肯定猜到了,这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那个神奇数字:3分46秒。

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在大爆炸之后3分46秒的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这时候的宇宙温度降低到了9亿度,从而使得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可以初步组成一个稳定的原子核。然后,一个新的质子和一个新的中子很快加入进来,在此基础上继续结合,构成更加稳定的“四人”组合,也就是氦的原子核。关键在于,我们非常幸运,因为在3分46秒的时候,宇宙里的中子还没有来得及全部衰变,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时候宇宙里大概还剩下大概13%的中子。

所以,在这个决定命运的3分46秒,宇宙里剩下的中子全部被结合到了原子核里面,因为它们在原子核里不会衰变,所以这些中子就得以长久保留。从这一刻开始,宇宙里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不再发生大的变化,换句话说,我们宇宙的“配方”也就从此固定了下来。在接下来的138亿年里,宇宙会以这些物质为基础,进一步演化,最终形成今天的样子。从满天繁星到日月光芒,从山川河流到帝王将相,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知道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可以说,整个世界的命运,基本上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被决定了。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一点,为什么宇宙的“配方”是在最初的3分46秒那一刻被决定的。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第二点,为什么这个结论对大爆炸理论本身非常重要?

前面我们说了,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在宇宙里,质子和中子的比例大概是7:1,但一直不知道是为什么。而大爆炸理论可以详细地告诉我们答案。通过计算,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宇宙必然在3分46秒左右形成氦原子核,而当时所有的中子都会被结合到原子核里面。同样,我们通过计算还可以得出,当时宇宙里必然还剩下大约13%左右的中子,换句话说,还有87%左右是质子。哎,用87除以13,比例恰好是7:1左右,这就完美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回答另一个著名的问题叫做“元素丰度”。丰是丰富的丰,所谓元素丰度,就是宇宙里元素的相对含量,同样,科学家早就知道我们的宇宙基本上由氢和氦组成,两者的比例大概在3:1,但为什么是这样,也一直没有答案。而在大爆炸理论看来,这只不过是质子和中子比例的一个简单推论。因为在3分46秒的时候,质子和中子的比例是7:1,而在那一刻,几乎所有的中子都形成了氦的原子核,这就必然导致宇宙里氢和氦的比例大概是3:1。

当然,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当时只形成了氦原子核,而不能形成更复杂的原子核呢?因为氦原子核是最容易形成的包含中子的原子核。我们知道氦原子核是两个质子加两个中子的“四人家庭”,其实更多人数的稳定家庭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不过大自然很神奇,因为你想要增加人数,要么往四人家庭里再加一个人,要么把两个四人家庭合并起来。但不幸的是,不管是五个人还是八个人的家庭都是不稳定的,所以这种合并无法自然发生。物理学可以证明,在最初的三分钟之后,几乎所有的中子最后都进入了氦核,也就是“四人家庭”。想要组成更大的家族,我们只能等到很久以后,要等到恒星开始燃烧的时代才能最终实现。

关键在于,这证明了我们的宇宙必然包括大约75%的氢和25%的氦,而这完美地符合观测。你可别小看这件事,它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结果证明:大爆炸理论并不是空谈,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可以进行精确预测和检验的科学理论。要知道在当年,很多科学家都对探索“宇宙诞生”表示过怀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大爆炸理论提出的早期,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任何探索宇宙诞生的理论都只是纯粹的数学游戏,注定不会有结果。因为很显然,你不可能回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去实际检验你的理论,所以这就跟以前哲学家争论一根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样,基本上就是完全的空想。

但是,大爆炸理论的发展最终改变了这种看法。它证明,科学的力量完全超越我们的想象,哪怕是宇宙创生这样宏大的命题,我们也仍然可以通过科学计算,给出非常详细的预测。除了元素丰度之外,大爆炸理论还预言了著名的“宇宙背景辐射”。它告诉我们在宇宙诞生38万年之后,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下降,剩下的电子会跟原子核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原子。而没有了自由电子的阻碍,光得以第一次穿过透明的宇宙,从而在天空中留下温度为3K左右的背景辐射。1964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一位叫做彭奇亚斯,一位叫做威尔逊,他们在偶然的情况下,无意中发现了这种辐射,随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背景辐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而且已经成为科学史上著名的传奇时刻。这个故事最神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么重要的发现,居然纯粹是误打误撞做出的。因为两人一开始只是想做一根很灵敏的天线,根本就没有想到居然会发现宇宙诞生之初留下的回音。

所以事后,很多人就觉得奇怪,因为大爆炸早就对此做出了预言。在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任何人只要按照理论预言,稍微认真地去找一找这种辐射,这个荣誉就是他的,诺贝尔奖自然也唾手可得,但就是从来没有人去找过。所以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把机会白白放过,而最终留给了两个误打误撞的幸运儿,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本书里面,温伯格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恐怕就连提出大爆炸理论的物理学家自己都低估了科学的力量。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纯粹建立在数学上的理论,一个纯粹在纸面上推导出来的模型,居然真的能够实实在在地描述我们的宇宙,而且还和观测符合得很好!就像你也很难相信,我们真的可以通过纯粹的理论计算,详细地还原出宇宙在最初三分钟里演化的样子,甚至能够精确地预言组成今天宇宙的物质配方,这真的是一件太不可思议的事情!

或许,这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不管宇宙看上去多么宏大,多么遥不可及,它仍然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去理解和预测的。只要从几个简单的假设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理论,非常详细地计算出宇宙诞生的全部经过。

当然,我们说了,《最初三分钟》最早出版于1977年,也就是40多年前。所以,这本书里为我们描述的只是所谓的“标准大爆炸”模型。而到了今天,我们对宇宙的本质和起源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发现在宇宙里,普通物质原来只是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意识到在标准的大爆炸阶段之前,宇宙还经历过更加猛烈的“暴涨”阶段。我们提出了M理论、希格斯机制、对称性破缺等等更加高深的理论,虽然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名词犹如天书,根本不知所云,但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理论同样会被证明。到时候,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又将大大地往前推进。所以,还是让我们记住那句话:千万不要低估科学的力量。

总结

好了,最后让我们来简单地总结一下今天的音频内容。我们的宇宙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知道,原来在很大的程度上,这都取决于大爆炸之后3分46秒内发生的一切。在这个极其重要的时间点,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配方”,也就是质子和中子的比例最终确定了下来,从而也决定了氢和氦的数量,并最终决定了宇宙的演化方向。温伯格证明,通过大爆炸理论,我们可以详细地描绘出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相当准确地预言出配方比例,而这一切只需要建立在几个简单的假设上面。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最初三分钟》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宇宙创始之初的景象,也同样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意义。从温伯格的描述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宇宙的壮美,自然的神奇,更不禁感慨人类智慧的伟大。凭借科学的力量,我们居然能够在138亿年之后,能够在银河系边缘一颗不起眼的小小行星上,光用纸和笔就得以窥探宇宙创始之初的面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不可思议呢?

撰稿:曹天元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徐溟旭

 划重点

1. 在这个决定命运的3分46秒,宇宙里剩下的中子全部被结合到了原子核里面,因为它们在原子核里不会衰变,所以这些中子就得以长久保留。从这一刻开始,宇宙里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不再发生大的变化。 2. 不管宇宙看上去多么宏大,多么遥不可及,它仍然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去理解和预测的。只要从几个简单的假设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理论,非常详细地计算出宇宙诞生的全部经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