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信证券的核按钮,质押埋的雷,抱团点的火!

 胜研集 2020-12-08



中信证券在10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被核按钮,逻辑非常简单,就是计提资产减值!
公告显示,中信证券三季度计提50亿,主要是因为股权质押业务。

其他公司也有减值,但是规模没有中信证券大。

截至10月30日晚间,中信证券、中原证券、东北证券、国元证券、国信证券、西部证券6家券商发布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其前三季度减值规模合计近63亿元。

减值规模最大的恰好也是营收及净利润规模最大的中信证券。根据中信证券公告,其前三季度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50.27亿元,减少利润总额50.27亿元,减少净利润37.72亿元。

中信证券的雷一下子就引爆了。

问题出在哪里?

质押问题18年都被逼出来了,19年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一直拖到今年,质押业务大幅度缓解之后,反而爆发出来。

根据中信证券的财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019年底高达588亿,而到今年3季度,只有442.9亿,规模下降高达145亿,质押问题应该是有所缓解。

缓解的原因主要是质押方减持股份还钱。

如果股价有所反弹,那么大股东减持还钱,才能让质押规模下降,19年A股走势,和20年上半年的A股,都是按照这个逻辑走的。


那么,今年为什么还爆雷呢?

不外乎两个原因:

1,疫情导致部分企业业绩不佳,股价大幅度下挫,再次触发质押爆仓风险。

2,市场的抱团风气,导致股价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当然,疫情之下,有的公司业绩好,有的公司业绩差,但是企业一时困难并不代表企业没有价值。

但是,企业只要业绩稍微有一点向下波动,或者遭遇逆周期,企业股票就会遭遇所有机构的抛弃,跌入深渊,触发质押风险。

而反观顺周期的企业,机构们蜂拥抱团,酱油炒出百倍PE,白酒天天新高,某光伏企业被某基金经理包揽前十大流通股东,把股价往天上炒。

市场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纯粹短期情绪性投机的市场,而资金量最大的公募,完全取得了市场股价的定价权!

这种手握重金,君临天下的感觉,让人陶醉。

然而,当市场定价权决定在少数大资金手里,而又用于操纵股价时,系统性风险就爆发了。

也说两点:

1,发展阶段企业股权质押融资来源受限。

发展阶段的企业,净利润肯定是要用来再投资发展的。
发展是长期的,而且是曲折的。

如果用于长期投资的资金在短期出现质押风险,就会打断企业发展路径。
大资金操纵股价的行为,导致股东质押爆仓,引发企业和券商两方面损失。

为了消除质押风险,大规模减持,估计还需要持续,这个逻辑在市场上比比皆是。

一些典型的科技研发型企业更加明显,胜研跟踪的包括大北农(中国农业科技头牌),高新兴(车联网top10),利亚德(小间距世界第一)等等,都发生了大规模减持来消除质押风险的案例。

在中国,研发没有估值:说你是垃圾,你就是垃圾!
一文中,已经调侃了,在中国研发是不值钱的。

对处于发展阶段企业来说,上市实现融资渠道的打通促进企业发展的双循环才是目的。
正因为要发展,才上市融资啊,如果已经大把捞金,上市发红包?

但是极致抱团,助长杀跌的情绪性投资,让暂时遭受发展阻碍的企业雪上加霜。

更有上市公司乐歌股份老总,公开怼基金经理的荒诞故事,其实也不是第一个,利亚德的李军当年可能更出名。
不过,李军今年5月还是乖乖在最低价减持股份,来兑现承诺。
企业想从基金手里抢夺定价权,老老实实做企业,看起来这条路走不通。

2,金融系统风险

中信证券,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金融风险。
其实,这已经是化解了绝大部分风险之下的风险分担。

绝大部分风险已经让二级市场散户承担了,大股东的减持让高位接盘的散户套牢严重。

质押融资需要一个稳定的股价波动空间,不然会导致高位质押,而容易爆仓。

爆仓,带来的不仅仅是券商计提,同时还可能导致大股东变卖资产,甚至企业控制权转移,树倒猢狲散。

这很可能带来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计提风险。

而同时,券商自己还做了大规模的再质押,比如中信证券,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高达2339.6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600亿。

中信证券,成功把自己做成了欠债太多而不能倒的超级无赖形象!

然而,带来的恶果就是,从此以后,股权质押的质押率会大幅度下降,质押融资,将很难得到想要的资金。

二级市场该这么办?

二级市场,应该是鼓励长期投资者,和实业形成良性互动,还是利用资金优势玩弄股价,收割市场?

这市场,还怎么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