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笠盏的身世

 9tx22v工人 2020-12-08

五律两首 咏定窑斗笠式盏

型如蓑竹笠,倒转酒茶卮。

白骨唐朝盏,玄青北宋琦。

晚唐双色釉,五代器如锥。

玉璧时间显,新官斗笠瓷。

定窑新创意,形制树丰碑。

紫定棕红器,玄瓷更显熙。

大盈官府库,官样订瓷规。

时代琉璃验,唐朝斗笠卮。

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古诗文中,故常蓑笠并用,“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唐·储光羲《牧童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说文》),即以竹皮编织的斗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父》)。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唐·高适《渔父歌》)。

斗笠盏因形似斗笠帽子而得名,那么这斗笠盏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目前没有人去研究它,只知道宋代比较流行,那么我们今天试着来探讨一下这斗笠盏的身世,看看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哪个地区?哪个窑口?

从史书上估计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只能从目前发现的器物上去判断、分析,由于没有具体的记载(没找到),所以实物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来看看目前发现最早的斗笠盏,目前我们发现有特点定窑双色釉玉璧底五瓣花口斗笠式盏,且内外双色釉,器物口部露胎无釉,过去说'芒口’是覆烧,也有说是为了'金银扣’这,我们看看这件定窑唐代的盏就已经是'芒口’,而且图不是覆烧,而是正烧。这件盏的年代比较容易确定,首先玉璧底的圆、琢器的流行年代是八世纪中至九世纪中,这一点可以参照《中国陶瓷史》,这是经过历年考古挖掘、窑址调查在各地窑口总结出来的观点。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唐代定窑双色釉斗笠式盏。

图1:唐代定窑双色釉斗笠式五瓣花口盏

从目前查到的资料看,最早的斗笠式盏应该是出现在唐代定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窑口在唐代有生产过斗笠式盏,包括残片的出土也没有发现。因此,我们暂时就定为是唐代定窑开创了斗笠式盏的先河。

我们审视、梳理一下唐代定窑的斗笠式盏,就会发现早期的斗笠式盏呈斜直壁,盏腹较深,两壁开角大约在85度左右,底部呈玉璧底(见上图),胎骨较厚,同时也有圈足的形式,和前面那件不同的是这件圈足的盏口沿没有刻出'花口’,也没有漏釉的,而是满釉圆口,造型上看与前面玉璧底斗笠式盏大体一致,仍然使用双色釉形式,但是胎骨依然相对较厚。

图2:唐代定窑双色釉斗笠式圆盏

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斗笠式盏的斜壁开角更为收缩一点,大约80度左右,胎骨渐渐地薄了许多,依然是圈足的形式,双色釉的形式继续釉延续,整体效果显得更加精巧、秀美。

图3:晚唐定窑双色釉斗笠式圆口盏

但是同时期也开始出现单色釉的器物,这件“紫定”斗笠式盏就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时代性很强的晚唐定窑杰作。造型精准、胎体坚薄、内外同色创造了唐代“紫定”的斗笠式经典盏。和我们过去的认识有着截然不同的是,“紫定”就是紫色釉的定窑,而不像以往认为的黑定烧偏色了或酱釉没烧好的概念,那些都不叫“紫定”,严格意义上讲“紫定”就是紫色釉的定窑!无可非议,明代晚期著名的大收藏鉴赏家项元汴(1525-1590)曾著录《历代名瓷图谱》里也明确了“紫定”的釉色,“紫蒨若爤熟蒲桃”,而且说得非常贴切、形象,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图4:晚唐“紫定”斗笠式圆口盏

此时单色釉的斗笠式盏也有如酱釉作品,晚唐定窑酱釉作品也比较流行,这件晚唐定窑酱釉斗笠式盏虽然有点变形,但是也不失为一件佳作,胎骨极薄、造型准确、釉色较正,体现了晚唐定窑酱釉的风貌,此时已经开始出现底足部分施釉的现象,斗笠式盏的两直壁夹角釉开始慢慢滴张开,由于此时期的斗笠式盏尚未定型,因此,两直壁夹角没有统一的格式。

图5:晚唐定窑酱釉斗笠式圆口盏

为什么说上面的定窑作品是唐代的呢?虽然有“玉璧底”的一个有力证据,还有的就是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料器(玻璃)斗笠式盏的造型与上面定窑的斗笠式盏基本上相符,这就是一个时代所谓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是不可改变的,时代风格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它是收到了当时人们认可而成为一时的'时髦’产品,尽管我们现在也可以制作唐代风格的器物,但是,时代风格只是一件器物特征的一部分,还需要验证其它的各个工艺手法、胎骨特性、釉质性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都能处处相符,才能初步确定一件器物的时代。

图6: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唐代料器斗笠式盏

定窑的瓷质在晚唐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晚唐定窑的高超工艺、技术生产出来的高质量产品,才被官府看中,预订专为官府特制的带有“官”、“新官”、“盈”字款的定窑器物,这些带“官”、“新官”、“盈”字款的定窑在历年的唐代遗址、墓穴都有出土,时代性很强,如西安火烧壁唐代遗址、临安钱氏墓、水邱氏墓等重要的纪年墓都有出土,足以证明唐代定窑被官府订烧官窑瓷器的有力依据。

图7:晚唐定窑白釉“盈”字款斗笠式五瓣花口盏

晚唐定窑流行的花口或压瓜棱腹一般都有一个“吉数”,据统计和查证唐代中期流行的“吉数”是四,包括瓜棱腹罐之类,再晚些的流行“吉数”就是五,比如五瓣梅花式、五瓣瓜棱腹、五瓣花口等等,“吉数“六的流行年代要再迟一点,这种六瓣在北宋时期非常流行,甚至到金代还在延续。

图8:晚唐定窑白釉“官”字款斗笠式五瓣花口盏

圆口斗笠式盏也同时在流行,只是年代稍晚些的斗笠式斜壁夹角更为开阔,所以盏身自然浅了很多,有些斜壁还微微带一点弧度,这种圆口盏有玉璧底和圈足的不等,圈足的作品中有“官”字款、“新官”款斗笠式白釉盏,但是时代都是晚唐时期,我们可以从历年出土的晚唐墓中得到验证。

图9:晚唐定窑白釉玉璧底斗笠式圆口盏

进入十世纪的定窑工艺、技术、瓷质、胎骨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历史第一高峰,不论是单色釉,还是窑变釉,或者是白釉都是定窑历史上瓷质、胎骨最尖端的。不仅是瓷质优越,造型、色釉品种繁多也是定窑历史上造型最为丰富的时期。

图10:十世纪初期定窑酱釉斗笠式圆口盏

在这一时期定窑的色釉品种也是极为丰富,有传承唐代双色釉的、有单色釉、也有窑变釉等,这件双色釉窑变斗笠式盏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杰作,唐代定窑流行的是内白釉外酱釉器物,有琢器也有圆器,但是内黑窑变釉外酱釉的还不曾见到过,北宋以后似乎也没有发现这类作品,所以说它是空前绝后不为过,况且这件制作的极为规整,胎釉、造型都是绝佳。

图11:十世纪定窑内黑釉窑变外酱釉斗笠式圆口盏

黑釉在定窑也是个极为罕见的品种,黑釉点彩更是罕见中的珍惜物件,酱釉在定窑产品中已经是千分之几了,黑釉就更少之又少,估计不足千分之一,黑定在十世纪偶有发现,但是极少,北宋时期就更少了,到了金代黑釉产品略微多一点,但是即便这多字,在于本月的比例上仍然不足千分之一。

图12:十世纪黑定点彩斗笠式圆口盏

斗笠式盏起于唐代定窑,流行于北宋各个窑口,在北宋形成一个时尚款式,广为流传,南北方都有制作精良的代表性作品,尤其以北方定窑、井陉窑、河南窑口、陕西耀州窑、江西的吉州窑、福建的建阳窑、浙江龙泉窑等尤为脍炙人口,明清以来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说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让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成为千年以来的经典造型,独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