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山羊】关东边疆铁骑行第18天

 妖精出动 2020-12-08

9月1日 从十八站到兴华乡 骑行83公里 总行程1650公里

今天这张图只是个示意图。因为我实际上走的线路是上面的黄线。就是沿着红马河一路下行。下面的地势图也是一路向下。因为上面的那条线在网站标记是处在修路状态,所以做不出头。故只好以此代替,特此说明。

昨天在十八站,住了宾馆,又洗了个热水澡。发完骑行游记,才下午4点多。没什么事儿,躺在床上浏览微信。难得有这样一个消闲的下午。

6:00,感觉有点困倦,于是就上床睡了。早上2点多醒来,已经睡了8个小时。在床上又待了一会儿,看了看各类信息。3点,起床洗漱。

看看今天的天气预报。今天是小雨转中雨,西北风一级,气温6~14度。看来早晨的气温那是相当的低,不过分时天气预报显示,今天白天并没有雨。这情况也说不准,不过估计有雨也下不大。

今天不想骑得太远,只骑80公里到达兴华乡。所以如果天儿好,可以在路上慢慢看风景。希望今天没有雨。

出发前先吃早饭,又用红烧肉,老干妈,榨菜,煮了稀面条。还有大饼和哈尔滨红肠。

吃完饭,4:30,出发上路。

原以为今天外面的温度会很低。不过出来一看,今天还行,温度感觉不是太低,一点儿不觉得凉。而且早晨没有雾。天已经很亮了,路及周边的一切都瞅得清清楚楚。天上有些云层,不过没有下雨的症候。

临行前给十八站拍了张照片,因为天尚早,光线不足,有点模糊。

从十八站到呼玛县城的路全是新修的路。似乎才刚刚修完不久,非常平整,骑在上面那叫一个舒爽。

今天的路是沿着呼玛河岸跟着呼玛河一路向下。所以是一路缓下坡。故而骑起来也比较轻松。

林区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几十年来一直禁止采伐,并重新栽种了许多新树,现在已长成了茂密的森林,路两旁的红松笔直挺拔,犹如原始森林一样,很是喜人。

出十八站以后不久,路旁一片又一片的树林里,全是火燎杆,就是被大火熏烤过的树干。但这些树并没有被烧死,仍然长得生机勃勃,白桦树干几乎完全没受影响,松树也只是树干熏得发黑。这就和我那天说过的,小的森林火灾并不影响树木的生长。反而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可以让树木生长得更好。同时,不时的间歇着火,可以把树下积存的树叶干柴等消灭干净,避免更大的火灾发生。这就像水库的拦水坝一样。由于不断的蓄水,必须得时不时的分洪行洪,以保证水库安全。如果光蓄水不泄洪,一旦溃坝,那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对于森林,也是一样。在保证不失控的情况下,在非风干物燥的季节,人为分片放放火,定期的点一点小山火,并努力控制火势蔓延,可以达到消除隐患的后果,起到和保护堤坝安全一样的保护森林生态的效用。

7:32,骑行了37公里。来到了白银纳乡,白银纳和我昨天住过的十八站是大兴安岭地区仅有的两个鄂伦春民族乡,这里安置着古老的鄂伦春人最后的苗裔。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也有人称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族是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而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方面都有狩猎民族的特点。

在村口正新建一个造型奇特的鄂伦春人的博物馆。还有一些仿传统鄂伦春人的现代建筑,看来是要作为旅游设施接待游客。

因为时间太早,进村的路也被堵住。而省道是从村外绕过的,我就没有进到村里。不过从外面看,发现这个乡里大部分是平房,总的感觉不是特别繁华,保持了古朴、自然、生态的环境,自然多了一份亲切喜爱之感。

呼玛河在村边流过。呼玛河大桥很长,河很宽,两岸是茂密的森林,河水亮晶晶的,从林深处流来,又向林深处流去。(这里我没拍照片,从网上借来几张。)

长期以来当地的鄂伦春人一直生活在呼玛河边。据说现在白银纳乡下辖8个村屯也都分布在呼玛河两岸。网上介绍,白银纳村是1953年国家为安置世代在深山老林里游猎的鄂伦春族建立的。集中了多年生活在呼玛河、乌裕尔河等五个流域游牧的鄂伦春人,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居住条件,过上了现代生活。

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据说最后一位会跳“萨滿舞”的关扣妮老人就住在这里,她已经快90岁了,是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滿”。

查询网上信息的时候,我发现,当年为记录驯鹿民族鄂温克民族历史,写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黑龙江省美女作家迟子建,后来为了记录狩猎民族鄂伦春族的民族历史,又创作了一篇新的长篇小说《 白银纳》。

2010年我骑行漠河之前看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对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有了较深的了解。在路过鄂温克族原居住地敖鲁古雅时感觉特别亲切。后来我又在网上观看了具有浓郁鄂温克人舞风的舞台艺术剧《敖鲁古雅》,深深为之震撼,印象极为深刻。

至于鄂伦春族,除了我小时候经常哼唱的那首歌曲“巍巍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大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之外,小时候我还曾经看过一本儿描写鄂伦春族历史的小说《猎人一家》,至今对书中描写的故事情节记忆犹新。等这次骑游回去后,我一定要找来《白银纳》这本小说看一看。相信里面讲述的鄂伦春族的故事,一定更为精彩。

网上还介绍说,迟子建还写了一本《伪满洲国》,也应该找来看一看。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对这方水土上曾经生活的人们和他们的历史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

离开了白银纳,继续前行。今天天儿不错。天时阴时晴,但并没有下雨。不凉不热,正适合骑行。今天的道路一路缓下坡,骑行起来也比较轻松。

就是在路边的风景比较单调乏味。没有什么特色。

9:28,骑行了64公里。离今天的目的地兴华乡,大约还有15公里。

眼前是晴空一片,但前方似乎黑云压城。有点风雨欲来的味道。林区就是这样,东方日出西方雨,司空见惯。不过因为没起风,我估计一时也下不上。

今天路上的风景乏善可陈,但天上的风景却惊心动魄,蔚为大观。

10:35,骑行了76公里,到达兴华乡。

兴华乡是一个不大的小乡镇。同林区的其他乡镇一样,一片简陋破败的样子。镇子里冷冷清清,没有人气。街中心有两家饭店兼旅店。都很简陋。我在其中一家安排住下。宿费倒是便宜,只要10块钱。

因为快到中午了,在他家吃了午饭。要了一碗手擀面,西红柿鸡蛋卤。不一会儿老板娘做好了端上来一大碗面条,一二大碗卤。虽然量不小,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吃,又让她热了个花卷。不一会儿一碗面,一个花卷儿都吃完了,这下吃饱了,饭费13元。

吃完饭我问老板娘这周边有什么好看的,她说你去呼玛河边看一看吧,那儿的风景不错。

于是我骑车去了2公里外的呼玛河边。到河边转了转,拍了两张照片,感觉很有点原始生态味道。

骑车回来。有点发困,我先睡了一觉。

睡醒以后,开始整理今天的游记。

今天没有太多的内容。

今天我来到了呼玛县。呼玛县位于黑龙江上游西南岸。在我骑行的左侧10公里左右就是黑龙江。这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对俄边境线长达371公里,占到大兴安岭地区对俄边境总长的近二分之一。而对岸的大片土地,本来是中国的领土。当年的北极熊用极其残忍的手段从羸弱的清政府手中强行夺去。并且残杀了大批的中国人。

未来的几天时间,因为我将一直沿着中俄边境骑行。要用相当一些篇幅涉猎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今天先转发一篇网名文字客老魏的文章:《一个人得多贱,才会将俄罗斯称为“战斗民族”》,做个预热。也算对内容不多的骑行游记增添一点可阅读材料。




了解更多请扫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