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 6 月 1 日《前哨·王煜全》前哨团系列
脑机接口,即实现生物脑与机器互联沟通的技术。 无数科幻电影小说,从上世纪的《黑客帝国》到仍在热播的《黑镜》,所谓用“意念”控制外物、与他人分享思维与记忆、甚至完全生活在另一处靠大脑想象的虚拟世界中,依靠的核心技术,都是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是实现未来诸多科技设想所绕不开的技术,也是神经科学中离应用转化最近的领域,因而值得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
若将大脑的功能粗略分类,可以概括为感知世界(如视觉听觉等感官)、肢体运动(如四肢运动、眼动、说话等)以及其他更加内源性的功能(如决策、记忆、情绪等)。 除了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为了实现感觉和运动功能,神经系统还需要如视网膜这样的探测器 、神经肌肉接头这样的效应器 、以及脑干脊髓这样连接大脑与外周探测器效应器的链路系统。 在许多疾病和意外中,遭受损伤的多是外周的探测器效应器和链路系统,而大脑的正常功能并未受影响。此时,如果用人工假体等替代原有受损部位的功能,并与大脑连接起来,这些运动与感觉功能的缺失将会被重建。 不难看出,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与大脑连接,如何用大脑听得懂的语言向其发送信息,又如何解读大脑传递出的信息, 而这就是脑机接口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除了对感官和运动的重建,任何由外源设备对大脑信号的干预或解读, 都是脑机接口技术。
由于上述安全性和技术难度的原因,过去商业化的产品绝大多数都在读取型非侵入式的范畴内。但近些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向侵入式、刺激型以及高级脑功能方向进军,而非侵入式接口也在不断提升其精确性,众多新技术正在破土而出。 侵入式读取型脑机接口
虽然我们早已实现通过侵入式接口将运动皮层的信号解析为外部设备的指令,但这项技术尚未走进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原因有几点:
侵入式刺激型脑机接口
这个领域中最成功的技术其实大家并不陌生,那就是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脑机接口,截至 2012 年,全世界已经有 32 万人接受过植入,FDA 更是早在 1980 年和 2000 年就通过了成人和儿童用人工耳蜗的植入许可。然而人工耳蜗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刺激型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相反,这个技术刚刚起步。 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的编码相对简单,耳蜗中的听觉神经是按照其最敏感的声音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的,对相应频率的听觉神经施加相应强度的刺激,已经可以还原出我们大部分的听觉。
自然状态中,人类从视觉刺激中获取的信息要繁杂得多,从基本的颜色、远近到高级的情绪、人脸识别等等。如果有一天可以让盲人感知到这些信息, 视觉假体需要能将视觉刺激的特定属性准确传递到视皮层或视网膜的特定细胞群 ,而这些知识我们大部分还未探索清楚,因而可以说刺激类脑机接口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从积极的角度看,每一点神经科学知识的积累,都有可能转化为这一类脑机接口进步的空间。
侵入式刺激型接口中,较为简单的脑深层刺激现在正处在热门时期,但涉及更复杂和高级的脑功能重建则还很遥远,瓶颈在于神经科学知识的积累,是脑机接口技术远期发展可以期待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