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刊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七言绝句的句型配置 七言绝句,最常用的句式是“上四下三”。分得再细一点,是“二二三”。分得更细一点,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唐诗三百首》里的七言绝句,几乎全部都是这样的。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得再细一点,便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得更细一点,便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注意把每句后三字的结构写得不雷同,一二四等三句用“二一”结构,第三句用“一二”结构。这就显得语言节奏错落有致,整齐之中有变化,不那么单调。这一点,古代优秀的诗人都能做到的。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合格了。 然而,我们可不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地更进一步,再做一些变化,更增添一点花样呢?比如,三句用“上四下三”句式,其间插用一句“三一三”或“一三三”句式,调剂一下节奏? 同样的道理,每句的前四个字,也不要都用“二二”结构,可不可以三句用“二二”结构,其间插用一句“一二一”结构,调剂一下节奏? 这样的句式,这样的结构,其实古人诗里都是有的,只是不常见罢了。这不是我的发明。但我想强调一下这种句式、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一首七绝里,在其他三句用“常规”句式、“常规”结构的情况下,插用一句这种“反常”句式、“反常”结构,可以使得全篇的语言节奏更显得错落有致,更显得在整齐之中有所变化。 节奏整齐是一种美,节奏不完全整齐是另一种美——“异量之美”。两者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从特定的角度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是千篇一律好?还是千篇不一律好?我以为还是不一律好。 于是,我在七绝创作中,比较多地采用了这种我以为好的、不一律的模式。例如《新疆赛里木湖》: 雪岭——云杉——各有枝, 其姝——静女——自情痴。 一湖水——酝——千年梦, 恨——不知——她——梦里谁。 又如《登悉尼大桥观海日东升》: 一道——钢梁——束海腰, 横空——有客——立中霄。 两三星——火——诗敲出, 曙气——红喷——百丈潮。 又如《江苏盐城海滨湿地咏丹顶鹤》: 才听——清唳——动平臯, 便有——红霞——飐水烧。 白羽翎——飞——一镞火, 霎时——沸了——海东潮。 又如《悉尼诗友所赠土仪如羊油蜂胶等,过机场时查没殆尽,戏成一绝》: 羊脂——赠别——饱行囊, 关卡——难逃——虎口张。 只——一片——心——搜不去, 走私——飞越——太平洋。 又如《江西婺源彩虹桥》: 秦汉——涛声——彻夜闻, 晓看——山湿——六朝云。 过桥客——褫——衣裳宋, 换——T恤衫——迷你裙。 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仅供借鉴。您觉得有道理,可以采纳。您觉得不好,也可以置之不理。同样的道理,这种对于节奏美的探索,也属于锦上添花,也应该以不伤害文意和文气为先决条件。 作者/钟振振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 |
|
来自: 昵称28795736 > 《5 诗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