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马逊将入住澳洲,本地零售将如何应对?

 全球风口 2020-12-09

每日科技新闻,看王煜全视点——

以下为两篇新闻译文

一、亚马逊的到来对澳洲来说无异于一场大地震

John Donahoe 知道与亚马逊开战是什么感受.

这位美国云服务业巨头 ServiceNow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经于2008年到2015年间运营过在线拍卖网站的先驱 eBay,正是在那个时期,亚马逊完成了自身从单一的在线书商到完全成熟的电商业巨头的蜕变,侵蚀了曾经被认为是 eBay 的地盘。

然而,面对似乎必然到来的 Jeff Bezos 的4000亿美元(约5340亿澳元)的大猩猩(译者注:指亚马逊),相较于澳洲企业家们如临大敌的态度,Donahoe 释放出的信息却相对乐观:保持冷静,天不会塌下来。

 “我过去在 eBay 时曾说过,这个市场是巨大的……为各种赢家都留有空间,” Donahoe告诉《美国财经周刊周末评论》:“零售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它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十分分散,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很长时间”。

零售业的CEO们在听取 Donahoe 的建议时打一些折扣也是应该被谅解的,因为有大量证据表明亚马逊的到来对澳洲无异于一场大地震

亚马逊前高管和咨询顾问 Brittain Ladd 曾在2016年中期宣称:“亚马逊将进入澳洲。”上个月他再次提到,亚马逊将于2018年中期 “ 全面运作 ” ——售卖杂货,电子产品,时尚用品,凡是你能叫得出名字的物品。亚马逊撇清了与 Ladd 及其言论的关系,并拒绝向《金融周刊评论》透露任何与澳大利亚相关的计划,并称:针对媒体围绕这件事的推测,公司不做任何评论。

仍旧有一连串的投资银行分析师声称预计亚马逊会很快登陆澳洲。一些澳洲零售企业的负责人表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例如,Wesfarmers 的首席执行官 Richard Goyder。Harvey Norman 公司的老板 Gerry Harvey 曾描述亚马逊为“寄生虫”,应被禁止进入澳洲。

这些评论的防御性已经告诉了你所有你需要知道的,关于当地零售商将如何与亚马逊打交道的信息。

毫无疑问,有史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和市场结构的保护,澳洲的零售业从未面对过这样的威胁。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将如何应对?

“冬天来了,” VGI Partners的基金经理Rob Luciano说,“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他们将遭受怎样的打击。”他曾预言亚马逊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万亿美元的公司。 

“他们中的一些人做了准备,但现实是,你无法和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亚马逊竞争。他们想为一切事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想成为所有东西的交易场所”。

亚马逊效应

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些人面对亚马逊如此紧张。

Ben Thompson 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科技行业分析师,他运营着自己的网站 Stratechery 并在上面撰写相关文章,他在最近的播客中说 “亚马逊是零售商中最庞大的怪兽,它的目标基本上是在所有经济活动中都揩一层油” 。

罗列亚马逊在美国零售业值得称道的战利品。在图书销售领域,基于不断扩张的帝国,其产品线已经建成,而作为这个国家曾经第二大的连锁企业 Borders,已不复存在。至于曾经最大的连锁企业 Barnes & Noble,也只能说是在挣扎求存。

在电子领域,RadioShack 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美国杰出的电子商店,已经破产了两次。在服装服饰行业,久负盛名的 JC Penney、Macy’s和Sears 都亚马逊效应的重压之下,不同程度地收紧了相关业务。

亚马逊是如何运作的

那么,是什么使得亚马逊成为一个如此可怕的竞争者?

亚马逊具备一些大多数公司不具备的不公平竞争优势:一种以低价和忠诚优先的商业模式;一个愿意为了长期优势而放弃短期利益的,极具长远眼光的CEO;一群具备难以置信的忍耐力的、全力支持CEO的股东。

“Jeff Bezos 无疑是一个像六西格玛原理一样精准的几乎不出错的存在,”亚马逊持有人 Luciano 说,换句话说,他具有极其罕见的天赋。“在独特性上他堪比 Warren Buffett。他不是一个出现在24小时滚动播放的新闻中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反复出现在季度收益报告中的首席执行官,他所采取的是一种跨世代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与众不同或许只有 Berkshire Hathaway (译者注:即巴菲特的公司)可与之相提并论。”

这或许听起来很有意思,毕竟 Buffett 在金融领域完全是一个传统主义者,而 Bezos 却很不一样,不过,当你越了解亚马逊,你会越理解我前面所说的意思(即Bezos和Buffett很像这一论点)。

Bezos 最著名的一点在于,他十分明确地表示不将利润甚至是利润率放在优先的地位。

在以往大多数季报中,亚马逊都会发布其快速增长的年收入以及相较而言微薄的利润。尽管这家公司几乎没有债务,财务上处于净现金流状态,并且自其1997年上市并获得3亿美元融资以来,再也没有向股东融过资。

它当然是赚钱的,只是没有用那些我们用过的方式。

相较于大多数公司将净收益作为为目标,Bezos更愿意去最大化自由现金流(或者说绝对免费的每股现金流更准确一些)。

Bezos不会过多地陷入会计上的杂念,这让他能够采用自融资的方式支持亚马逊的持续增长。他将亚马逊零售业务所产生的现金大量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上。这一做法确保了亚马逊的产品能以最快和最便宜的价格送到消费者手中(扩展开来,这种正面体验鼓励消费者去购买的更多的商品)。

几乎亚马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其设计和建造得让你购买更多商品。

你只需要每年花费100美元,就可以享受亚马逊的 Prime 会员服务(这一服务在全球已经至少积累了6600万用户),它包含了更快的物流配送服务,Netflix 风格的流媒体服务和一些其他的免费特权。一旦你注册成为亚马逊的用户,系统就会向你推荐你可能想买的物品。于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Prime 会员的消费差不多是普通用户的两倍。

最近,亚马逊开发了人工智能机器人 Alexa,主要搭载在其智能语音设备 Echo 上,通过它的帮助,成千上万的产品被订购。

所有这些都透露出了亚马逊正在转型的蛛丝马迹。最初,亚马逊只是一家在线零售商,从总经销商那里购买产品并以(微薄)的利润率再转卖出去。而现在让它维持库存则要向它付费。它有一半的年收益来自于第三方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要为亚马逊仓储和运输其产品支付费用。

亚马逊和澳洲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从某种意义来说,真正令人吃惊的不是亚马逊即将进军澳洲,而是它竟然花了这么长时间来进入澳洲。

澳大利亚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热衷于在线购物那个群体。“我们是一个富有的国家,有着很高的可支配收入。历史上我们的零售业享受了世界级的高额利润率”——这在亚马逊看来是极为诱人的。正如 Bezos 最著名的言论:“你的利润率就是我的机会”。

显而易见,国际扩张是亚马逊的优先策略。上月,亚马逊花费6.5亿美元收购了Souq(一个迪拜电子商务运营商),为其在中东赢得了立足之地。去年,它宣布了在印度的3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向印度的 Flipkart 公司( 印度最大电子商务零售商)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对当地零售业的CEO们来说,好消息是从亚马逊进入新市场到其产生影响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如 Credit Suisse(即瑞士信贷)的分析师所指出的,亚马逊2010年进军加拿大(可能是这个星球上与澳洲最具可比性的市场),“目前尚未在加拿大市场造成显著的破坏”。

同样的,亚马逊在2001年进军英国消费电子零售业,然后花费了三年才获得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份额。

而坏消息是,澳洲也许会不同。这是因为现如今,亚马逊已经非常适应全球扩张,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主流(在进军其他市场时并非如此)。

Credit Suisse 认为:也许亚马逊的电商平台业务MarketPlace 只需要12个月就能获得大量的第三方卖方。五年后,它在许多品类里就能获得超过5%的市场份额。

用 Harvey Norman 做个比较,UBS(瑞银)估计,目前其占有消费电子产品市场15%的份额和家用电器市场24%的份额。“几乎任何可以装到盒子里的东西在亚马逊面前都显得很脆弱,”这家投资银行的分析师写到,“容易被替代的或者具有普适性的产品已经面临着挑战。”

平台业务 MarketPlace 的增长或许意味着将亚马逊描述成一切的杀手可能是一种误解。对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全球采购商品的零售商而言,这或许说得通,因为可以利用亚马逊的分销能力。但是对不具备此能力的零售商,这是一场斗争。

据 Citi (花旗)的分析师 Craig Woolford 估计,亚马逊可能很快会在澳大利亚产生每年40亿美元的销售额。他指出,Harvey Norman、JB Hi-Fi、Myer 和 Super Retail 这些公司的收益都有可能遭受两位数的急剧下降。

还有一些经济领域被证明能够避免亚马逊的控制。

Credit Suisse指出 :笨重的不易退换的品类 ,或者需要安装的品类,如电器(甚至手机)目前尚未在亚马逊上获得成功。受到严格管制的产品,如药物、或具有强大品牌优势的高端消费品也设法避免了亚马逊的影响。

如何回击?

然而,亚马逊的触角仍然在向绝大部分经济领域延伸。

一个最佳的案例就是它的云计算业务AWS,这一业务为其贡献了很大一块利润, AWS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支柱(是的,尽管 Bezos 明显轻视利润,但去年亚马逊决定要产生利润。2016年,大约有76%,或者31亿美元,的营业利润来自于AWS 业务)。

《AFR Weekend》发布说:AWS为许多企业提供虚拟主机和终端基础设施(最著名的Netflix),同时也更为类似Westpac Banking Corp甚至Fairfax Media这样的企业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

AWS在价格上如此有竞争力以至于它支撑了最新的全球创业热潮,并且让亚马逊与下一代具颠覆性的企业之间产生了联系。它对小公司来说非常便宜,这些公司以很少的的资本投入就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竞争,它们曾经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才能使用耗资不菲的基础设施,而现在它们只需每月支付一笔费用就可以做到。

即使是 Atlassian(澳洲的企业软件公司,设计发布针对软件开发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企业软件),一家估值80亿澳元的科技界的新宠,也已经把它的基础设施迁移到了AWS上。

如果亚马逊希望在一切商务中分得一块,那在某种形式与其竞争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 Netflix 似乎做的还不错,尽管它在流媒体电视领域遭到了亚马逊的挑战,尽管它成为了AWS的客户。

正如 ServiceNow 公司的 Donahoe 所说:“少花点时间关注别人,多花点时间去关注你的客户、创新和机会。”

只要人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和创新,他们就不会差。零售业不是‘赢家通吃’业务。”

二、亚马逊来袭,大数据公司 IVO有望扮演拯救者

为什么 Facebook 给互联网上的每个人提供免费服务?答案当然是:为了收集数据。

数据可以让零售商在认清趋势、做出预测、调整价格和产品的同时,也改变了客户的预期,从而保证零售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谁能提供数据?数据又是如何被评估和分析的?

这就要提到 Invigor 公司——一个大数据、信息技术和数字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提供全面的“端到端”商业解决方案,能够将“消费者洞察”转化成实际收入利润

IVO 让数据可用,并落实在商业产出上。IVO 拥有一套数据分析平台,和一系列数据解决方案,包括Insights Visitor, Insights Retail, SpotLite, 以及 Condat AG 平台等。近期,澳大利亚零售商,正在寻求全球科技公司的合作,准备和亚马逊这样的竞争对手正面交锋。IVO迎来了一个正确的时机。

上述 第一则新闻的内容,让澳洲零售商们很紧张。澳大利亚零售商必须跟进,如果不能利用手中的数据,他们在面对亚马逊以及其他大型国际零售商参与澳大利亚市场竞争时,处境将会异常艰难。而 IVO 公司,可以在争夺战中,帮助零售商平衡局面。

过去12个月,IVO在产品和技术开发上花费重金,确保在“数据分析”和“业务参与”上获得领先。同时,IVO也取得了引人关注的业绩,获得了The Good Guys(澳洲连锁家用电器零售商)、Moet Hennessy(酩悦轩尼诗,法国酒业与高价奢侈品制造集团)、Treasury Wines(澳洲葡萄酒巨头)等新老客户约370万美元的合同。

这为 IVO 营造了绝佳的宣传机会,近期新闻频出。

上周 IVO 宣布了对 Sprooki Pte Limited 公司的收购。Sprooki 已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总部位于新加坡,为零售商、品牌商和大型购物中心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业务平台。这次收购交易,将整合两家公司的能力,旨在确立 IVO 在零售行业“数据驱动解决方案”领导者的地位。

IVO 扩大了数据产品的应用领域,并打入亚洲市场

通过本次收购,IVO 的大数据产品功能更加完善,而且集成度更高,业务覆盖至欧洲、澳洲和亚洲。此外,收购将伴随一项人事任命。Bob McKinnon, 前西太平洋银行和联邦银行首席信息官,将出任公司董事长。

上周 IVO 公司的重要新闻,还不止这一条。IVO还宣布,获得著名投资机构 Allectus Capital Limited (原Vix Investments Ltd) 100万美金的战略投资。Allectus 资本是一家成功的价值投资机构,管理着约4亿澳元的资金,主要活跃在亚太地区和英国。

IVO 市值只有740万美金,董事会中能引入Allectus 这样重量级的投资人,是非常明智的决定。而这一条条的新闻都在诠释 IVO 的核心使命:外敌将至,帮助澳大利亚本土的零售商抗衡亚马逊等国际巨头,争夺市场份额。

借助大数据,零售商在认清趋势、做出预测、调整价格和产品的同时,也改变了客户的预期。

现在这个时代,消费者不怎么逛实体商店了,而且购买决定一般不会受到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零售商通过数据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是每次新的优势的形成,需要从新的数据中获得新洞察。正因如此,大数据行业的赢家们是那些实时收集数据、实时分析数据,并且在实际业务迅速执行的企业。

IVO对现有客户的附加价值

目前,IVO 公司已经与几个大品牌有了合作。

就在今年4月,IVO公司宣布已经获得了一个为期三年的延长合同,继续为酒类公司澳大利亚酩悦轩尼诗(Moet Hennessy Australia)提供Insights Retail 平台服务。

大约在同一时间,IVO 公司还宣布与瓦尔摩根(Val Morgan)合作,作为其在悉尼曼利码头合资公司的一部分 , 在流行码头安装并商业化数字媒体广告资产。该合同使用了 IVO 的 Insights Visitors 平台,合作伙伴 Sprooki 也参与其中。

在相同的时间,IVO 公司宣布了第三个重大进展。完成与澳大利亚富邑葡萄酒集团( Treasury Wine Estates)的合同续约,将 IVO 公司 Insights Retail 平台用于其酒精饮品业务。

我们认为读者对爱普生、轩尼诗和富邑葡萄酒集团等品牌都极为熟悉,他们已经拥有巨大的名望,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知名品牌也在选择与IVO公司合作,使用 IVO 数据分析解决方案。

有效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模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数据分析、数据洞察(insights)和可实施的行动这三个部分同等重要。它不仅仅是获取数据,而是知道如何使用它。而 IVO 公司则以专业知识在各种商品中进行应用,IVO 公司产品包括 Insights Visitor、Insights Retail、SpotLite 和 Condat AG。

品牌和零售商需要首先发现并理解购物者在做什么?随后采用正确的技术以获取更大的能力,对消费者未来的购物行为进行预测。

新加坡长期以来一直是购物狂的天堂,像 Sprooki 这样的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证明自己清楚知道客户的一些购物行为。通过收购Sprooki,加强版的 IVO 公司可能会导致一家为零售商提供无与伦比的解决方案的公司诞生,这家公司将寻求成为像亚马逊这样的大数据公司。

展望未来

亚马逊即将进入澳大利亚市场,这对于忽视不可避免的竞争的企业来说将是重大打击。

在这一点上,他们将寻找一家位于澳大利亚的公司,这家公司在大数据领域拥有多年的经验,并针对零售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零售商和实体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越来越多的现实是,不会应用数据解决方案,仍然试图与巨大的在线零售商竞争的企业,将会被快速淘汰。巨大的在线零售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来分析客户行为。这就是为什么 IVO 公司已经获得更多的主流品牌和潜在的客户感兴趣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些产品是必需的,并且将来会对所有企业更加重要。

问题是 IVO 是否能够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在这一点上,有很多理由可以表明它有可能。

(本文对 IVO 公司数据分析有删节,详情参见原文链接)

王煜全视点

这两篇文章可以一起看。第一篇是讲亚马逊很快就要进入澳大利亚提供服务了。虽然是线上服务,但如果没有配送能力也没有用,不可能从美国寄到澳大利亚,所以预计这一两个月会在澳大利亚正式推出,而且会在2018年中做到全服务。现在它肯定在澳大利亚大举兴建仓库,建立仓储物流、配送系统,要不然没法提供这种服务。

这篇文章专门提到 “ 亚马逊效应 ” 。就是亚马逊已经成了零售领域里的一头怪兽了,所到之处都会把别人挤掉。比如说最早的图书,亚马逊进入图书领域后,当时美国的第二大的图书连锁店叫 Borders 就倒闭了,最大的图书连锁店叫 Barnes & Noble 现在还活着,我所在的纽约旁边的小镇子就还有一处,但是生存都已经受到了威胁,利润极度下滑。

亚马逊每进入到一个领域,这个领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包括美国很著名的电器零售商 RadioShack ,在亚马逊早期品类扩展到家电时,RadioShack 两次申请破产,这叫“亚马逊效应”。

所以虽然有人说亚马逊对自己不会有影响,但是澳大利亚市场依然一片惊呼。澳大利亚现有的零售店基本不用幻想了,肯定抵御不住。

第二篇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上市的小公司,这是专门做大数据、做零售大数据分析的公司的一个小努力。它希望利用零售大数据,使得终端的零售店能够抗衡亚马逊,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最后是不是能做到,应该还是凶多吉少,因为毕竟用户更重视的是你的价格。而亚马逊具有足够强大的议价能力,任何一个零售终端店甚至连锁店都不如他。

另外一个,就是拼库存能力。一般来说,这方面零售店不行,因为你去零售店是希望能立刻买到货,所以每个零售店都要有库存,这样连锁的店的库存占压就会很厉害。但是亚马逊只需要一个终端仓库,这样它的库存就可以相对压得更低。

国内也是一样,京东对家电商家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一样的道理,你在价钱上不如它的时候,就希望用用户体验来弥补。但这不太容易,因为用户第一选择是价钱,当然,如果用户体验能够找到另辟蹊径的办法,也有可能获得重生,但是现在还没有看到。不管怎么样,如果加上大数据的翅膀,零售店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因为数据越丰富越好,尤其对用户线下见面的理解程度越深越好

所以如果善于使用大数据的话,零售店能告诉我们的信息情况会比线上的数据会多一些。尤其是再加上现在的物联网和人脸识别、动作识别,在店里的各处的监控都能加上智能化,这其实对一个用户购买行为的理解,理论上讲会比线上的只去观察、点击分析会更深入。

但是应该要首先深入能不能带来对客户的洞察,其次洞察能不能转换成给用户的好处,是否用户愿意在线下完成购买行为,坦白讲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虽然有努力、有抵抗,但是不是有效还要拭目以待。

新闻一翻译:刘亚静

物理学硕士,石油、石化、汽车零部件厂商IT信规划和产品设计,前行在智能制造路上

新闻一校对:吴雪姣

“外号”小九,对宇宙充满好奇的终身学习者,金融从业者,兼职瑜伽教练

新闻二翻译:李宇杰

连续创业者,用第一性原理,独立和深入思考;用网状知识体系,持续升级认知。

曾获ACM亚洲金奖,创业项目有生鲜电商、创赛FA与天使等。近期最关注AI人工智能、医疗大健康。

新闻二校对:朱洪武

材料加工博士,CFA二级,3年军工制造技术咨询研究经验。

主要关注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对前沿科技充满热情,希望和大家一起结硬寨打呆仗。

(翻译人员皆为前哨用户的志愿者。如果你想与王煜全一起,给大家分享更多的科技新闻,请发邮件到 menfengxiao@innovationmap.cn 加入我们。)

参考原文:

http://www./business/retail/amazon-for-bumper-20170320-gv21pn

http://www./amazon-coming-ivos-big-data-solutions-help-counter-retailers-threat/?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