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析高考——人口迁移状况及影响

 讲地又讲理 2020-12-09

真题再现

(2016·高考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思维过程]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三者间的关联可以这样理解——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又为农业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2)题,人口的合理流动,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会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而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答案](1)D(2)C

评析:

2016年的高考,包括新课标卷,题目从材料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原来我们经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无图不成题”——这一惯例或是思维被打破,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纯文字信息的题目。针对这种变化,对我们一定要注重获取我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的训练。

对于文字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看四找两关注”。

    “一看”,是看题目分值,做到心中有数­——宏观把握此题大致有几个得分点;

四找”,是一找“主语 ——确定题中主题,确定答案中“动词”或“动作”的实施者;二找“谓语” ——把握答题详略,若是“说出”、“指出”,是简单列出答案;若是 “分析”、“说明”,则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层层推理,要求有因有果;若是“比较”,则两个对象的特征都要表述,或是分异同点进行阐述。三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防止答案“跑偏”或“答非所问”;四找“连词”——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个数?这也是考生经常丢分的原因。

    两关注”是指要特别关注文字材料中的“时间”、“地点”,地理题目往往是在特定的时空内做文章,如果没有关注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地理规律与原理往往无法准确运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