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菱为什么学诗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精华欲掩料应

——谈香菱为什么学诗

香菱,对于整部《红楼梦》来说,似乎算不上什么重要人物。其实她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红楼梦》中大约描写了二百多个女子香菱是开卷第一个出场的女儿形象后来在第一百二十回中又以甄士隐引渡她到太虚幻境销账而结束全书。作者在第四、四十八、六十二、七十九、八十等几回中集中地描写了她。她的悲剧命运,象征着全书中薄命女儿们群体悲剧的命运。

香菱,对于荣国府里的人来说,她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存在,在她还未出现之前,她就已经作为一个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被他们所知晓。第七回,周瑞家的去梨香院找王夫人,是香菱在荣国府的第一次出场。周瑞家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一个能让人死于非命的美人,确实名不虚传。

香菱的命运是可悲的。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第五回通过癞头跣脚僧预言和宝玉神游太虚境道出了香菱的身世:癞头跣脚僧曾对抱着英莲(即香菱)的甄士隐念了四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宝玉神游太虚境看到金陵十二钗副册的首页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就是作者对香菱命运的概括。

而曹雪芹在塑造香菱时,把她塑造娇憨天真、纯洁温和、得人怜爱。香菱虽然遭到了厄运的磨难,但是却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她总是笑嘻嘻地面对人世的一切,她恒守着她温和专一的性格。她的一派天然和她的种种娇憨,让大观园的姐妹乃至袭人这样的大丫鬟,既怜惜又觉得她可笑。她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似乎并不像一个有着那么黑暗过去的人。

然而,我们知道她的过去有多黑暗,她曾是一个被拐卖儿童。

香菱原名甄英莲,她出身在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士隐严正清白,禀性恬淡,为本地望族。年已半百的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全家极其疼爱。应该说英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美好的。

不幸的是,在她五岁那年的元霄佳节,士隐命家人抱去看灯,至半夜时家人霍启因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人家门槛上,待他回来,英莲不见踪影。

全家人到处寻找,皆无音讯,英莲早被拐子拐去,另走他乡。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遭遇,给英莲的命运笼上了悲剧色彩。

甄士隐只得将田庄折变,与妻投岳父家去。

当英莲再次出场,她已长到十二、三岁了。她被拐子养在僻静处,拐子为亲爹。拐子拐卖孩子本意就是为钱。像像书中所说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这时正巧有个冯渊的小子,父母早亡,又无兄弟,有些薄产,一眼看上这丫头,立意买着作妾,发誓不再娶,议定三日后过门

英莲的命运这时似乎出现了转机,英莲被磨折了多年,得了这段姻缘,倒是英莲不幸中的有幸。

然而又偏偏不幸的命运在捉弄这红颜薄命女。拐子为赚钱,第二日又将英莲卖与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意欲卷走两家银子,逃往他乡。

薛蟠横行霸,淫佚跋扈,拐子哪能走脱,被两家拿打个半死。拐子求饶,两家人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薛蟠岂是个便宜的主,仗着人多,将冯渊打了个稀烂,抬回家三日便死了,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

薛蟠因此惹上了人命官司。

当然,审判此案的贾雨村大人,深谙做官之道,道貌岸然一番说辞后,放过了薛蟠,向王府贾府还了个人情。

这样的过去够黑暗了吧可我们看到的香菱在夏金桂没有粉墨登场之前经常是“笑嘻嘻”的。

当然,这不是因为薛蟠对她有多好,薛蟠,本就是一个粗俗无知,荒淫无度,得新厌旧的人。他哪能对香菱有什么善待呢?对香菱来说,谁买下了她,谁就是她的救世主。纵然不曾得到珍爱和善待,她也必须好好服从新的主人。所以,香菱会在薛蟠挨揍之后把眼睛哭肿,她会在小丫鬟嘲笑他讲“夫妻蕙”时羞红了脸,她会在薛蟠准备迎娶夏金桂时打心眼为他高兴。这是她纯良的本性,也是在命运的连番打击下一种逆来顺受的表现。


香菱生命中最华彩的时刻应该是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即我们熟知的“香菱学诗”部分。她拜黛玉为师,几经失败,终于成功,梦中得句,写出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的精彩诗句,赢得众人赞赏,被补为海棠诗社的社员。

这样一个情节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用意,是不是有些突兀了?这个香菱,她此前在荣国府的表现都很寻常,不过就是送送东西倒倒茶什么的,憨而呆的性情,怎么突然跟文学扯上了关系?

前面说到香菱五岁被拐,本出生于当地望族。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词文学,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

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自己便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教诗,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

诗人都有一颗易感的心灵。香菱表面呆憨,其实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和黛玉谈到王维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说:“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弯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晚读了这几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那年上京,正是在那场血案之后,我不知道香菱面对落日青烟时还想到了什么。

我忽然生出这样的联想,其实五岁被拐的英莲她并不像她在人前那样对过去一无所知。她对自己的姓名、年龄、父母应该是有记忆的。然而她宁可忘记。因为,她如果那么执着地记得,她会活不下去。

命运太残酷。想着了解底细的门子说过一句:她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一句话概括了香菱所受的全部折磨。所以,她必须小心翼翼,她必须让自己忘记过去。能从拐子的棍棒中逃离出来已是劫后余生,她的下一个主人,不管是谁,她都必须好好服侍,都得要逆来顺受。

因了柳湘莲的暴揍,薛蟠为躲羞要出门学做生意离开个一年半载的,香菱有了随宝钗进住大观园的机会,有了与大观园这个宽松的环境,这个友爱的氛围接触的机会。

香菱是一个悟性极高、心性灵秀的女子。她极富文学气质,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写诗对于香菱,具有着对于宝玉黛玉等人不同的意义

冯渊救不了她,薛蟠没打算救她,磨难从四面八方向她袭来。写诗,也许是她在任人宰割的生命里唯一可以全力以赴的事情。

当她陷入诗歌的世界里,她如痴如醉,夜不能寐。反复吟哦,一再推敲,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终于见到光明。

在最后一首咏月诗中,她创造出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依栏”的画面和意境。香菱命运的转机,是她人生中的一场小胜,是香菱黑暗人生的一点微光。

在她身不由己飘蓬辗转的一生里,唯有写诗这件事,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几乎已如草芥一般的生命,终于有了表达的可能,磨难也不能让她低到尘埃。这样的情节也给了读者一次小小的安慰。

想到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文中的奥利弗,他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片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堕落或彻底堕落,而更显示出他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品质。

而香菱,她的内心,学诗是她身陷泥沼里的一根救命稻草,是她在绝境中唯一的自救之道,她对命运的抗争虽然如萤火虫一般渺小,却是她在这被侮辱被损害的一生里自己赋予自己的一种尊严。

这也许是曹雪芹安排“香菱学诗”的意义所在吧香菱她就像大观园中游移着一股极清的暗香,虽没有林妹妹的傲世独立,但终究精华欲掩料应,香菱她在学诗的那一刻也就拥有了一道刹那芳华的风景



作者介绍:丘艳荣 ,教师, 喜爱古典文学和古典诗词,喜欢在字里行间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撰写的文章散见于《广东教育》《师道》《梅州日报》等报刊杂志。

痴红初语

微刊主编 | 红柳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投稿请联系微信号:3308942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