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师人师 群所景崇——作者:杨荣昌

 longbaozhuzhu 2020-12-09

吴自强先生,号勉齐,晚年自称童翁。1901年12月26日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县连城乡黄铁湾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二岁方入私塾,但天资聪颖,深得塾师喜爱。民国初年入秋溪小学半工半读,十七岁小学第一名毕业,旋即考入省立第三师范,免缴学膳各费。校长张一清先生(丰城市人)是近代有名的教育家,见吴先生家贫苦读,多予鼓励。这是吴先生一生做人、做事、治学的典型启示恩师。三年毕业后,留校任农村师范科主任兼教员,为时五年之久。1926年1月,张校长得知江西留日官费即将恢复,遂动员吴先生赴东京补习日语及应考科目,并赠旅费五十大洋。于是吴先生遵命启程东渡,苦读一年,翌年果然考取东京高师,享受官费。在东京高师五年(含一年特别预科),1932年1月毕业,吴先生听到“一·二八”上海事B的消息,不顾老师和同学的劝阻,本着爱国热情,毅然冒险回国。

吴先生回国后,初任南昌市省民教馆编译部主任半年。九月,日本留学先辈曾仲鲁教授被任命为省立一中校长,聘请吴先生任教务主任。不料曾校长因中学校长待遇较低,乃于学期中间私自仍回北京师大任教授职。省教育厅鉴于学期中不便调任新校长,于是命吴先生以教务主任

名义兼代校长职,这就是吴先生的南昌一中校长的由来,时间在1932年11月,也就是吴先生以三十二岁的年纪脱颖而出的开始也。

省立一中,顾名思义,在当时是江西省中等学校中的佼佼者。这样有名气的学校,争任校长者必多,而重担落在吴先生肩上,免不了有人讥讽。但初出茅庐的吴先生毫不畏惧,毅然挑起重担,排除万难,使校风日逐稳健。蔚成敦品力学,勤俭课读之好校风、好教风、好学风,学校出现了新面貌。就这样,吴先生在南昌一中校长任上,一任二十年。解放后,他又历任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教授共四十七年。七十年教育生涯桃李满天下。

吴老夫子驾鹤西归已经十年了,人们一直在怀念着他。他的道德风范永留人间,他的崇高精神永放光芒。值此老夫子一百零五诞辰之际,我们对他更加思念,我们要代代相传,永远向恩师学习,致敬。

学习老夫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吴老夫子一生爱国,他常说:“我是在困难中成长的,生偕国耻与俱来。”他在日本留学六年,亲眼看到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深感祖国内忧外患,前途危急,便暗下决心,学好本领炼好身体,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归国任职后,他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自己的办公

室内挂着“以学校为家,以教育为命,对中华尽孝,对民族尽忠”的条幅,用以激励自己。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带领师生四次迁校,由南昌搬迁奉新,再迁崇仁,又迁广昌驿前、白水,坚持艰苦办学,使莘莘学子弦歌不辍。每逢节假日,他组织师生采取多种形式,向当地群众进行

抗战必胜的宣传,支援抗战。在校内则注重和加强军事教育,组织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告诫师生牢记教育不忘救国,随时作好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准备。

解放后,他结合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深感新中国的人民才真正站起来了。他常说:“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个人的奋斗一定要和国家的前途和利益联系起来”

这就使他原有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升华。1958年,他被CP成YP。“WG”中又遭批斗,七十二岁还下放到农场劳动达五年零八个月,天天拾粪,浇水种菜,这使他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压抑。

然而,他却始终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以大局为重,坚信G产党一定会改正错误。因而他即使身在农场,也坚持锻炼身体,对前途充满信心,经常唱革命歌曲,写革命诗词。他曾赋诗曰:“满腹诗书漫古今,岂如劳动意良深。肩挑水桶浇蔬菜,手提银筐拾黄金。终日田间除杂草,无时世事不开心。欣逢日发须勤学,身教榜样胜士林。”1979年落实政策,D组织为他平反了,他没有半句怨言,还欣然赋诗:“二十年间两大关,党恩哺育凯歌还。人生起伏寻常事,天地旋转君等闲。逸豫亡身自古训,勤劳为国换新颜。老夫喜作明时颂,“四化”神州卷巨澜。”以宽阔的胸怀展望未来,豪情未已。以后,他还经常现身说法对那些有过坎坷经历的校友进行帮助。搞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走弯路是难免的。过去党搞“左'了,我们得到平反,不可用旧观点看事物。不要说我们,D小P同志过去不是在江西劳动,受到不公正待遇吗?还有不少D和国家领导人被D争致S。”他还经常给H内外的校友写信,不断激励他们增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他在《九七童翁自传略》中写道:“我现在九十普六,转瞬将进入九十七岁,希望能看到香港澳门行政主权收归祖国,国耻得到昭雪,余愿足矣。”充分流露出吴老夫子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

学习老夫子执着的“教育爱”精神

吴老夫子毕生从事教育,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爱。他出生在农村,深感农村的贫困与落后,从小就立志做教育工作,救国救民。1937年1月,他就在《怎样教我们中学时期的青年》一文中写道:“教师要有教育爱的精神······自己本身对于教育事业既不发生信仰,以教育界为暂时栖身

之所,不肯忠于教育,那当然没有好的影响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夫子仍初衷不改。1993年5月,他在一篇文章中又说:“爱是教育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爱是我的精神支柱”。

吴老夫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抗战时期,他带领师生,历尽千辛万苦,将南昌一中四迁校舍,坚持抗战,坚持办学。他每天一大早就到学生寝室叫醒大家起床,同学生一道跑步,做早操,和学生在一个膳厅站着或蹲着用

膳,同甘共苦。晚上学生自习时,他还要去巡查,并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他还和男生一样,剃光头、穿布鞋、参加军训等各项活动。他爱生如子,严宽共济。特别是对家境贫苦的学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他经常说:“凡是能帮助别人的人,心地总是平和愉快,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他一方面安慰贫困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向贫穷低头;另一方面,对家境富裕的学生,则采取严格管理的教育办法,如金钱的使用,衣着的打扮,都主张力求简朴。在广昌驿前时,师生患恶性虐疾,因缺医少药,有十二位学生得传染病而死亡。吴校长一心为拯救学生,连自己十岁的长子也顾不及照料,以致被病魔夺去了幼小的生命。这一切使广大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大家都从内心敬佩、尊重自己的校长。

吴老夫子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工作,即使有从政当官的机会也不动摇。1947年G民D“行宪”,地方人士拥护他参加地区“国大代表”竞选,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也请他出面竞选,他婉言谢绝说:“一生受国家教育,培育青年是己任,愿以一生为教育而奉献,政治不是我的兴趣。”老夫子的教育爱精神,还充分表现在他的大著《七十年教育生涯》一书中。他旁征博引,论述了“教育历程”、“基础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体健教育”、“死亡教育”。并介绍了“几位著名的中日教育家”。在书中,他总结了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从严是爱,从宽是害,宽严并济是教育爱的实质。他说:“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他还说:“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知识为进一步接受人类文明

的成果提供条件。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人的一生。进一步说也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四有'新人应从幼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1995年,年近百岁的他还写诗自勉:“五十七年校是家,芬芳桃李遍天涯。春蚕到死丝方尽,织得朱幡更护花。”

吴老夫子的一生,是教育的一生。他为赣闽两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阳含熙、邓从豪,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兼副校长罗时钧,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兼校长刘振群、T湾清华大学教授、核工院院长曾德霖、驻比利时大使舒梅生,在加拿大任总工程师的姜致和等等就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至于在国内党政军工学各界的知名人士,更是举不胜举。老校长的教育爱精神,开花结果,熠熠生辉。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教育家。

学习老夫子无私的奉献精神

吴老夫子在1987年2月28日福建师大欢送离退休教工大会上说:“我要退休了,但我要“身退心不退,人离情难离”,为党为人民再放点余热、余光,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以终余年。”他从八十七岁退休到九十七岁不幸逝世,十年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立言。他在全国报刊上发

表教育论文近百篇,加上过去的教育论文共计290多篇,还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七十年教育生涯》,近三十万字,为了出版这本书,他不拿分文稿费,还主动寄去5000元,供该书印刷之需。他把自己一生的经历撰写成《九七童翁自传略--九七老园丁苦乐史概述》三万多字,自费1300元印刷1300本寄赠校友,作为自己送给大家的精神礼品。二是交友。他与海内外校友取得联系,经常通过书信往来。十年来他发信4051封,每年平均400多封,平均每天发信一二封。在这些书信中,除复印一些重要的报刊文摘供大家学习参考外,大多是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现身说法地引导大家“关心世界事,多读马列书”,“要跟着共产党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要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多在工作上作贡献”,“要学习辩证法“逆来顺受,顺来逆想',每遇艰难思奋进,时逢喜事必忧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搞好基础教育,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注意搞好身体,健康真快乐,疾病是罪恶”。。。。。。

吴老夫子生活十分俭朴。卧室里只有一张单人硬板床,一张书桌,几张硬坐椅,两个旧书架连一张沙发也没有。穿的是几件老式中山装。为便于走路、跑步,他没有皮鞋,只有几双解放鞋。吃饭和儿孙们一道粗茶淡饭。然而他却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钱,加上海外亲友馈赠他的营养费,以及他自己笔耕不辍得来的稿费,计2.2万元,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学习老夫子坚韧的自强精神

吴老夫子的自强精神,体现在他一生的各个方面,而最大的特点就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在思想和学习方面,他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退休后,他自费订报刊六七种,关心国家大事,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在工作方面,他有几句名言:一是“每遇艰难思奋进”二是“天下事成于一而败于二三”,“有恒为成功之本”。只要是他认为对的,是应该做的,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他都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把事情做好。如1939年南昌一中由崇仁迁校到广昌驿前,教具只能用竹筏水运到白水,而白水距驿前还有四十华里,又是丛山峻岭,全靠步行,怎么办?他身先士卒,带领部分身强体健的师生,采用驿传的办法,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硬是把课桌凳扛运到驿前,按时开学上课。又如1972年以后他在农场劳动的一段时间里,夫妻俩住在一间小房里,每天要到山下的一个小水沟挑水吃计七十二个坡阶,经常跌跤。又要走五六华里,到县城挑煤球煮饭,生活上非常艰苦。这时,他夫妻俩都是将近八十的老人了,但他们却战胜了面前的一切困难,其意志是何等坚强!

在生活方面,他注重体育锻炼和加强心理建设相结合,积累和总结了一套保健理论和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他自己归纳的“积极锻炼,心情愉快,合理营养,生活有常”。再具体一点就是:淡薄名利,不图安逸,多动脑,多动手,多动脚。他每天四时起床,晨跑和慢步二小时,冷水洗脸,冷水洗澡,学习工作八至十小时,睡前做一小时按摩保健操。铁定地按照这一安排去做,七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把一生的经验总结为“五乐经”:“以苦为乐,以恒为乐,以忙为乐,以忍为乐,以仁为乐。”

在作风方面,他最看不起一个人做事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三日打鱼,四日晒网”。他一生都安于、乐于做教育工作。他坚持堂堂正正地做人:一是做实事、不说大话、不尚空谈、言必信、行必果。二是廉洁奉公、公私分明、勤俭治校、经费公开。三是不吸烟、不喝酒,律己从严、待人从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是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在省立一中,他曾帮助穷困学生归还学校欠款300多银元;南昌刚解放时,他把学校结余的经费5000多元上交给组织;离开江西后,他先后五次往家乡中、小学寄款11000多元。1993年,他九十三岁高龄,还神采奕奕,步履稳健率领海Xia两岸省立一中的150多位古稀之年的老校友,组织“赴广昌谢恩观光团”,千里迢迢,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广昌白水,旧地重游,回忆着抗战时期的师生情、同学爱。他每次回乡,都要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和老师、同学谈心,关怀至备。许多校友和群众都称赞他:既是一位平凡的人物,又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了不起的人物!

吴老自强夫子根据《易·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为自己取名自强,字健行。他的人生价值,同他的名和字一样是名实相符的。他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他赋性淡泊,不慕虚荣;在上知其贤,在下感其德,为友尚其诚。通鉴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恩师的高风亮节,学问道德,君子之道,群所钦崇。他七十年从教经历和光辉业绩耐人寻味、追踪和学习。他是我们的经师、人师,是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好楷模、好典范。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为科教兴国而努力奋斗!以慰他在天之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