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见,未必真有所得

 芥菜树下 2020-12-09

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按道理说,我们的思维应该会越来越开阔,更有见识,更能包容。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很多人的思维不是更加开阔,而是更加狭隘,更加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

一方面,是我们的行为处处留下轨迹。不仅是我们的浏览习惯,购物习惯,还有我们的行动轨迹,你去过哪里,在什么地方停留了多久,都显示了我们的“过去”的习惯癖好。这些信息经过处理,转化出一些关于我们的结论。

除非你主动去搜索,否则,无论是在电脑上还是手机上,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要看的内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购物的网页上搜索过什么,购买过什么,下一次打开的时候,首页上出现的,就是相关品类的图片。甚至有时候,你并没有在手机上搜索或是购买,只不过和旁边的张三说了一句,天好冷啊,想吃糖葫芦。第二天,你的手机上就会跳出山楂和糖葫芦的信息。这种近乎恐怖的“贴心”,让你觉得自己有时候像皇帝,想啥就有啥;有时候又像宠物,主人是手机,给你看啥就看啥

另一方面,我们的轨迹,被一步步加深。你本来想了解a事物,就主动去搜索去浏览a。网络世界根据你留下的轨迹,推测你的喜好,推送给你更多相关的东西。很快,你能看到的地方,全部充斥着关于a的内容。你越发相信这个世界只有a,才是对的。日复一日习惯下来,你已经不大关注,自己以前没有“关注”的世界。你也不太会思考,自己从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你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根据自己全方位的亲身经历来塑造,而是根据你“被”看到了什么。你的视野会越来越窄,你的思维模式,会越来越僵化。

更严重的是,你以为的自己的这个视野,从根本说,甚至不属于你自己。人们被看到的东西带偏了,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直接拿来一些人云亦云的话,来代表自己,多省事儿啊。把这种思维习惯用到工作中,会带来很多困惑。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法则,运转正常的时候,这些规则都在起作用。权责分明,各做各事。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一般都有共同的准则和基础,来断定是非。但是当每个人都“自立为王”的时候,这些沟通基础就被破坏了。大家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并且都能找到很多东西来支持。开会讨论的整个氛围变了,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各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坚持别人要听从自己。有些线上会议尤其夸张,都懒得好好说话,直接丢一些图片和链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沟通费时费力,效率极低。

有的时候,真的要重新审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看来看去,可能不过是扭曲的旧货,并没有新的启发。你眼所见,不一定真的是你所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