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10 | 都城演变

 Duni设计学院 2020-12-09

老四校领衔+top10倾力助阵!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全新升级!

建筑画图题总是画不准确?

对建筑画图只会死记硬背?

没有完整的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境,几凡推出了“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建筑画图题专项课程”,以专题的形式,手把手带教,带你真正了解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让你不再惧怕“画图题”,让你能够画起建筑历史图来得心应手。

0元图解历史第三季

“第十讲"

都城演变

扫码可查看课程回放哦~

No.1

营国制度


1、古代的空间概念

 古人想象中的网格世界,以九宫格为基本单元,中心和四维四隅为五方。

2、井

a.井田制——商周的聚落网格规划:“天下为公”的本意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体(划分)国经(丈量)野”、“井(井法)牧(牧法)其野”:以收取贡赋为目的的土地开发制度(八分私田,一分公田),是以都城为中心的城乡规划。

c.《周礼·考工记》战国初期:“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由井田制发展而成的理想王城模式)

‍‍

3、中

辨方正位—“择中”思想:

《诗·商颂》表达了“中心、四方、九州”的空间概念,反映的是人文秩序的空间结构。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吕氏春秋·慎势》。

4、营

“营”的诠释:匝居,围合;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郭之分始于周代。营国的双重城郭概念。

5、国都选址

择中:理论上天下的中心在河南洛阳,象征意义的中心是在唐代依据“日中无影为地中”确定的河南登封告成台。

而宫殿的中心,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在于坛庙。

漕运:“隋唐大运河”四段:永济渠(北京、安阳)—通济渠(开封-洛阳)—邗沟(长江-淮水)—江南河(杭州-长江)

元朝:京杭大运河

广通渠:长安-黄河

对于都城的营造,受到井、中、营三种格局影响。从《考工记》中总结的规划模式成为后世都城营造的范本,除此之外,国度的选址还受到了影响漕运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No.2

城市形态发展

1、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a.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最初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

  城垣都以夯土筑成

  城市要素的分布散漫而无序、中间有大片空白地段

  按氏族关系聚居,带有氏族聚落色彩

b.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产生: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 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全城宵禁。

  里坊制初期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多样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c.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里”与“市”由高墙包围,按时启闭,与汉代同。

后期里坊制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出现夜市。唐末有南方城市坊墙已破,出现商业街。


d.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北宋都城汴梁:

  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实行厢坊制/街坊制,形成了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城市模式里坊制正式宣告消亡。

2、城市组织方式

井田:周代农耕组织和城乡空间的“量度单位”;

闾里:农耕组织和城乡空间的“组织单位”。

a.闾里制(汉):

   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坊、村统称为里,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b.里坊制(唐):

   以坊作为居住单位进行管理的制度,闾里制的发展是里坊制,街坊(商业街)在唐末南方城市就出现了,已经没有坊墙,而非宋朝;

c.厢坊制(宋以后):

   也称街坊制。取消坊墙,开放自由。

No.3

国都的变迁

1、周王城:理想的国都模式(概念)

2、秦汉长安:托古改制,两个中心(宫城群落的失序)

3、隋唐长安:重建中心秩序(中国古典的开始)

4、宋汴梁:古典都城模式(现实) 后代都城的范本

5、元大都:理想与现实的叠合(最接近营国制度)

6、明清北京:古典都城的集大成

西汉长安  托古改制:宫城群落的失序

秦咸阳由上林苑所包围的几组宫殿构成

汉长安:

1.汉承秦制,秦兴乐宫(渭水南岸)改建为长乐宫。并在其西面兴修未央宫。

2.未央宫、长乐宫北建北宫、桂宫、明光宫。

  北面是居住区和市场,只占长安城面积1/3,汉长安是我国古代宫殿占城市面积最大的城市。

3.四面各辟三门,每门三道,每道四轨

4.闾里制

5.汉长安“三辅”:京兆尹、左冯翔、右扶风

 (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

6.东南北郊建七座陵邑

曹魏邺城  复礼越制

1.第一座轮廓方正、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南北轴线的都城

  棋盘状道路网

2.宫门东政务中心与朝廷形成并列的空间关系

  两条轴线并列:

  皇宫所在轴线 & 宰相行政中心

3.朝廷中轴线向都城中轴线靠近

4.后赵石虎定都于此,城墙表面包砖,开始了砖砌城墙的历史

5.标志着中国都城规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影响深远“宫衙”与朝廷东西平行排列,体现宰相分权的宫城制度

隋大兴  重建中心秩序

1.位于秦、汉长安东南,高颖+宇文恺,图纸,模型,比例尺

2.规划大体仿照汉、晋至北朝遗留的洛阳城

3.开漕运为广通渠

4.大兴城分为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城,郭城为夯土筑造

5.宫城在都城北端中轴线上,其南为皇城

6.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

7.全城以南北并列的十四条纵街,及东西平行的十一条横街划分为109个里坊,包括东、西两市

8.南北中轴线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47m

9.里坊的管理制度一如汉魏的闾里制,且较之后者更为规范化

唐长安  重建中心秩序

1.宋元明清的基础,宋汴梁的雏形——古典的开始

2.中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轴线最长的(9km)

3.沿用隋城市布局,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4.三重城:郭城、皇城、宫城

5.三大内: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

6.城市制度与布局影响到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的建设,并波及东北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临安)

7.108坊,有坊墙,有东西市

8.唐宋江府城(今苏州)与唐长安居住制度名称相同,但其坊墙已经打破,本质已经完全不同

9.汉代的闾里制在长安城中发展为里坊制。

  后期还出现了夜市和商业街。


北宋东京汴梁 古典都城范型(现实)

1.三重城:从府城变成首都。

                宫城—子城—罗城

2.城楼转角及城门口用砖包砌

3.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

4.御街千步廊(创新)——对魏晋南北朝御街制度的发展

5.宫城居中,三重城相环套的布局

6.城门为梁柱式结构:宋可能已有发券的砖砌城门洞宋元之交)

7.里坊制开始消亡,代以“厢坊制”,坊墙已不复存在

8.关厢(类似今日的城乡结合部)

元大都  理想与现实的叠合

最接近周王城制度

1.设计人:规划:刘秉忠,

                宫殿:也黑迭尔(阿拉伯人)

                水系:郭守敬

2.在金中都基础上建设,承袭发展了宋汴梁金中都制度

3.三重城:外城,皇城,宫城

4.宫前:左祖右社

5.朝寝:宋制工字殿

6.道路系统:棋盘状,胡同

7.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平地建起的都城

元大都复原平面图

明清北京  古典都城的集大成者

1.设计师

  蒯祥(香山帮):明南京、北京故宫

  江西赣帮:清故宫

2.皇城前建五府六部,城墙南移1余里,加筑外城,凸字形城墙

3.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和改建:

  三重城:都城-皇城-宫城

4.宫城居中,皇城都城城城相套,为宋金元制度的延续

5.体现了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7.5公里的轴线

宫城正门—午门

皇城正门—天安门

内城正门—正阳门

外城正门—永定门

空间序列(轴线)

1.皇家为主体的都城规划思想

2.永定门到内城正阳门为宽而直的大街

3.永定门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是中轴线上空间序列的开始

4.大清门和天安门之间有石板铺设的御道,是宋金元时的千步廊

5.T型天安门前广场

6.金水桥前的横向御街——长安街

7.景山--钟楼、鼓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