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海曲上人 2020-12-09

身处晋西一隅的石楼县留村,这里一面依靠着茫茫无边的石楼山原始森林,而另一面则是钟灵毓秀的天下黄河第一湾。面对此情此景,很多人心中不禁赞叹“江山如此多娇”,而碰巧的是,这里便是伟大的主席创作千古佳作《沁园春·雪》的地方。

回想起历史中的这段红色故事:在短短两个多月的东征战役中,主席就先后多次莅临石楼,并以此为战略支点展开了一系列战斗与重要活动。

在那个1936的冬天,主席望见这皑皑白雪的秦晋高原,远眺到奔腾万里的黄河,心中的豪情万丈便化作了磅礴的古诗词作。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据史料记载,这首《沁园春·雪》真正面世却在1945年。当时,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为了争取和平解放,以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同志们奔赴重庆,同国民党展开一系列严肃的谈判。就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下,此诗横空出世,以山城为中心,全国上下无不热烈的讨论这出自伟人之手的杰作中的杰作。

然而,举国轰动背后,谁又能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横扫六合之作,被主席自己雪藏了整整九年才问世?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45年,一个风云变幻又令人难忘的年份。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那一刻开始,华夏土地上的每一个日本侵略者都被赶出了中国。

8月29日,主席为了消除国内矛盾,怀揣了一片“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来到重庆,与国民政府领导人展开了长达43天的协商与谈判。

国内和平问题的谈判工作相当繁忙,为了达成一致,双方还需要不停地克服各种各样难题,做出不断的努力。紧张的会议,难缠的国民党都让包括主席在内的无数共产党人身心俱疲。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而与此同时,著名的民主人士、诗人,更是作为主席的好友——柳亚子先生听闻主席来到重庆的消息后,立刻欣然专程拜访。

除了关心革命局势之外,柳亚子心中更多的是对于故友的惦念。两人很久以前便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在战火岁月中,即使相同的革命事业,也会因为不同的命运而逐渐辗转、分别。

所以,这次相逢就显得难能可贵,两人一见面就把酒言欢,将往昔岁月一一同挚友说尽。几盏酒入肚,柳亚子诗兴大发,便将心意凝于笔尖: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主席听后酣畅淋漓,来而不往非礼也,同样作为文人的自己就将一首《沁园春·雪》回赠给了柳亚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柳亚子读罢,久久没有走出那白雪覆盖的万顷平原,咆哮而过的黄河奔腾之声更是绕耳千百转。

这意象中的宏伟,肃杀景观背后的生机勃勃,身处困境革命事业的豪迈与理想皆跃然纸上,令柳亚子心情难以平复,又做几篇和词来抒发崇敬之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柳亚子将此称之为国诗。然而如此佳作,他怎么独享,于是兴致冲冲将此诗重庆《新民报·晚刊》的副刊编辑。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此诗一经刊登,便引得山城轰动,继而波及大江南北,世人皆知主席,却不知他还有如此卓越之才华。在很多文人眼里,《沁园春·雪》的奔放豪迈,与苏辛词派神似,但翻遍古集,也再难找出第二篇这般气势恢宏之作,正如主席笔下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此可遇而不可求的上乘之作,更是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而“沁园春”也成为了人人皆知,人人必谈的“年度热词”。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为何《沁园春·雪》迟了九年

大多数人也许习惯性地以为《沁园春·雪》作于1945的重庆,可是仔细一想,山城重庆处在川渝地区,气候温热,下雪对于当地是相当难遇见的。而且,如此气势恢宏的佳作也不可能凭空而来。其实,这场“北国的雪”早在九年前就下过了。

1936年的冬天,红军部队终于挺过了的漫漫长征路,准备踏上抗日战争的路途。主席带领的部队正好停留在了秦晋高原,而在此停留的半个月的日子里,恰巧赶上了寒冬的一场大雪。从第一片雪花亲吻大地开始,无论是奔腾而过的黄河,还是宏伟壮阔的崇山峻岭,转眼间都化作了天地浑然的冰封之景。

千里的冰封也难以扼杀生机勃勃的大地,而寒风凛冽也无法磨灭红军的豪情壮志。主席将一腔浪漫的革命热情注入笔尖,便留下了这日后广为流传的佳作。天下文人都应该一样,若作得一酣畅淋漓的佳作,怎么也得与三五好友分享心得。然而,伟人却按捺了激动的心情。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我们不难看出《沁园春·雪》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而古体诗讲究的就是平仄对仗的形式。但如果过于执着于格律,笔下便尽是文绉绉的诗句,不仅限制了创作者的灵性,而且做不到雅俗共赏。

虽然主席的诗作之优秀而没有受制于此,但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的一言一行必然是年轻革命者所效仿的榜样。而且新文化运动早已将无数文人从束缚的文体中“解救”出来,如此局势下公开,自然不是顺应时代,恐会影响诸多青年人的发展之路。于是,主席下定决心将心爱之作雪藏起来,但也没有考虑何时才能让它重见天日。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然而时隔九年,这篇出自主席的气吞山河之作终究还是要与世人见面的。虽然主席只是将此作赠与柳亚子,并未打算发表,但是读过之人逢人皆称其妙。而柳亚子和词的刊登,更是引发无数关注,世人都纷纷想要寻得伟人之作。

而《沁园春·雪》的问世,离不开《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吴祖光先生的努力。吴先生事后常常回忆感叹,他跑了很多地方,问了很多人,才得以寻得全篇。当他得知诗作原委时,十分敬佩主席的无私与胸怀,但是九年足以让时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佳作,又怎能继续雪藏,而不分享于世呢?

1936年,名诗《沁园春雪》成稿,为何延迟了9年才问世?

无人能及主席

从妖娆多娇的壮丽山河到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这睥睨六合,气雄万古的伟词,也只有主席一人才能写出来。

《沁园春·雪》一问世,没有文人不为之倾倒的,其中就包括当时作为国民党中央执委的大文豪,陈布雷先生。他将此篇推荐了给了蒋介石:“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应该说是当今诗词难得的精品。”

而蒋介石听后,脸色却迟迟得不到缓和,便下令组织了一批吟诗作赋的国民党文人,每个人都要按照沁园春来填词,誓要把主席这磅礴之作比划下去。一时间,这些重金聘请的“御用”文人,每个都在绞尽笔墨,有的在模仿沁园春,也有的通过对《沁园春·雪》进行曲解来评论创作。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诗词大赛”,以重庆为中心展开了:国民党一方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为阵地,而对立的便是我方的《新华日报》、《民主星期刊》等。在针锋相对的期间,国民党接连发表近30首和词,10余篇文章,但都不尽如人意,直至国民党自己承认,没人写得过主席。

如今,距《新民晚报》发表《沁园春·雪》已有七十多年,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那些纷争早已平息。而主席的一首《沁园春·雪》也被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课本中,让每一位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都受到了鼓舞,毕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