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甫斯琴



我以为,读书一旦形成习惯,就和有宗教信仰的情形很相似。生活中常见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己的信仰那种虔诚膜拜的态度,深感其执著与痴迷;喜爱读书的人也常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要不人们常形容一个人是“书呆子”。我没有宗教信仰,自然不谙宗教文化的精髓,只是通过一些涉猎宗教的文学作品,对宗教文化有一些浅显的了解。譬如《西游记》传播的是佛教理念,《水浒传》写进去很多道教文化,《卡拉玛左夫兄弟》表明基督教的真谛,《穆斯林的葬礼》通过回族的历史和生活阐明伊斯兰教的渊源。因此觉得,读书和宗教的共性,乃是净化心灵和追求人格完美,所起的作用是殊途同归的。     

如果有意培养读书的兴趣,不防常去逛书店。因为在汗牛充栋的情形下,方知自己读书甚少,亦知喜爱读书者实繁有徒。现代人所云“电子书”,我是极少看的。因为鱼龙混杂中,锦绣珠玑的文字凤毛麟角,也不便于收藏。常读糟粕文字,实属浪费时间和眼球,更无益于提高阅读能力。前段时日看到王蒙著《别让手机肤浅的浏览毁了你本该深度的阅读》,深以为然。哪有手捧缃帙细细品读让人感觉踏实呢,所谓“丈夫拥有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读书的喜好,自然是与年龄分不开的。追溯我年幼时看得最多的书,是小人书。那种图文并茂的小书,较之于书中简单的文字叙述,我更喜欢那些生动有趣惟妙惟肖的连环画和漫画。所以年幼时特别迷恋绘画,只是苦于那时候没有学画的条件,也就没机会受到学习绘画的启蒙。记得上小学时,班里一位女同学家里有一本张乐平的漫画集《三毛流浪记》,我利用很多个星期天往她家跑才得以看完。字认得多一点后,利用暑假读过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小兵张嘎》,但印象深刻的是《聊斋志异》。记得有一次家里就我自己,读着读着没在意天黑下来了,于是总觉得书中青面獠牙的厉鬼就藏匿在家中的某个角落,越想越恐惧,竟然连灯也不敢开,丢下书就跑到院子里坐等父母回家,很是狼狈。

我们上初中那会儿很忌讳学生因耽溺课外读物而延误学业,父母一般不会给自家孩子买课外书籍的零花钱,所以那时候读到的课外书籍并不多。至多翻阅一些杂志,也偷偷读过路遥的小说《人生》,暗暗为书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与爱情惋惜了很久。直到上了中专以后才有了放开手脚看“闲书”的资格。记忆较深的是读过《平凡的世界》《皇城根》和大量的琼瑶言情小说,以及一些人物传记如《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江青传》《叶群传》......那时候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家都没有太多余钱用来买书,常常是一个同学买来一本书,等全班同学都传看完,书就被翻得破旧不堪,读到的书也比较杂。

20世纪90年代初时,我的邻居藏书比较多,很方便借阅。像《柏杨杂谈》《围城》《梦的解析》《文化苦旅》《老人与海》《简爱》《风声鹤唳》《废都》......都是借阅的。那时候非常骇怪贾平凹的“前卫”思潮,总觉得他书中那些赤裸裸的性爱描写有伤风化大雅。直到后来读了他的长篇小说《高兴》,后记中对于他完成这部小说的经历,我对他一贯的偏激理解才彻底改观。他为了写好这部小说,多次去生活在西安市周边人烟辏集,居住环境简陋,卫生条件特别差的那些以捡破烂为生的人居住的地方,与他们交流,一起吃难以下咽的饭菜去体验生活,才搜集到这部小说的素材。生活中的贾平凹也常因那些生活际遇特别差的同乡,为他们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抛头露面。一次,一个同乡因不小心“冒犯”他人,挨了打又被没收了收破烂的车。无奈之下就去求助他,他不得不随老乡去派出所与警察据理力争,因为警察认出了他而没有为难他的同乡。他的叙述,让我从中明白一个身为作家的人,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那些劳苦民众发出的呼喊,以及对社会负有的责任感和对社会阴暗面感到的无奈。贾平凹是个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秦腔》。

从前很长时间不喜欢读外国文学。因为书中的人名比较难记,有的小说往往看到一少半才能搞清楚书中的人物关系,加上文化习俗的迥异,阅读起来比较费劲。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逐渐喜欢读经典名著,自然也就对国外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较喜欢的作品如《牛虻》《岛》《麦田里的守望者》《瓦尔登湖》《百年孤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白轮船》《苏菲的世界》《人鼠之间》《双城计》《摆渡人》《我是猫》......另外,我特别钟爱日本文学,对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郞、村上村树、东野圭吾、水上勉、三岛由纪夫、北野武的作品都很青睐。尤其喜爱川端康成,他的作品我几乎都拜读过。

有几年在读过一部文学作品后,喜欢上网看通过这部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在这方面,我对国产影视剧的改编以及拍摄水准实不敢恭维。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旦被改编成影视剧后,不知因何就与原著有了天渊之别的差异。国产影片里有两部电影让我比较欣赏,那就是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鲁迅先生的两部作品《祝福》和《阿Q正传》。近年来的电影我觉得《狼图腾》《山楂树之恋》还比较接近原著,但仍觉得与原著有一定的差距。用国外的文学作品对比他们的电影作品,几乎是没有差距感的,就仿佛小说搬进了电影里。如《乱世佳人》《伊豆的舞女》《茶花女》《肖申克的救赎》《巴黎圣母院》《苔丝》......

我非常钦羡出手就读古典名著的人,我是断然没有那种能力的。记得在近而立之年时,也曾读过《红楼梦》,但只读了四五十页就作罢了,因为根本看不懂。由于特别喜欢散文,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看到关于《红楼梦》的书评,常常因为理解不了其中的内涵而觉苦恼。于是一发狠又拿起来重新读,惊喜地发现居然能看懂了,这时候,我已过了不惑之年,这就是得益于一直坚持有效阅读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常言道:女人读《红楼》,男人看《三国》。读罢《三国演义》,颠覆了我对男性较之女性一贯心胸宽广、犯而不较的看法。事实是男性较之于女性,心胸更加狭窄且有更强的嫉妒心。不信你看孔明三气周瑜,周瑜口吐鲜血气绝身亡,死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这就是男子强烈的嫉妒心作祟产生的历史悲剧。所以现实生活中你千万不要轻易触碰和冒犯一个男子对于私欲和名利追求的底线,使他产生危及的心理,否则他对任何人都没有轻易原谅的可能,所以这就是男性较之于女性更容易滑向犯罪深渊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小说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喜欢莫言、陈忠实、王晓方、刘心武、梁晓声、都梁、毕淑敏、铁凝、崔曼莉、阿来,以及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如果喜欢写作的人,不妨仔细研读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学》,这是一本对文学艺术创作合理构思很有帮助的佳作。散文喜欢梁实秋、林清弦、龙应台、三毛、冯秋子、林语堂、季羡林、李梦霁。诗词喜欢纳兰容若、仓央嘉措、李煜。历史类的书箱喜欢读王立群和易中天的书,也喜欢我区著名作家任建和包丽英夫妇合著的历史长篇小说《辛弃疾》,以及包丽英著《蒙古帝国》(四卷)。

谈到本土优秀文学作品,首先想说我有幸结识我区著名作家李廷舫老师的过程。2012年,因为偶然的机缘李老师的儿子李晓宇帮我发表了一篇散文,还送了我一本他父亲的散文集《昨日情缘》。从中体验了一把爱不释卷的滋味后,就萌生了拥趸的心理,遂几次向晓宇表达想与他父亲觌面的愿望,但都被他婉拒了。因此,之前李廷舫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个恃才傲物之人。但我是个比较爱钻牛角尖的人,于是,有近两年的时间专门研读散文。后来由于兴致所至又写了几篇文章,让晓宇帮我指点。他过目后打印出来拿回家让他父亲看了,没想到李老师看过后竟主动要和我见面。我是心怀忐忑去与李老师见面的,生怕见了那么大的作家后,万一他说出深奥的学问而我听不懂,让自己的颜面扫地委尘。没想到见面后才知李老师是个性情极其随和豁达之人,不但对我向他请教的问题都用通俗易懂的言语给我耐心讲解,并且还送了我一套《李廷舫文集》(六卷),令我如获至宝大喜过望。自此,在读书写作方面经常受到李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也缘于此,我与李老师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2015年李老师的长篇小说《河套母亲》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小说依然用他一贯朴实的言语渗透着浓重文学色彩的创作手法写就,我还为这部十分钟爱的长篇小说写了评论。

我亦是我的堂哥甫澜涛的粉丝。因为我们从小不在一个村里生活,因此年幼时对他并不熟。我熟知他的原因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察右中旗人一样,因为他发表了长篇小说《风雪察哈尔》而声名鹊起,我才知道他是我的堂哥。那时候,我们已经都住在科镇。因此,我少年时他也常来我家走动,还送过我和弟弟一些《中小学生如何写好记叙文》之类的工具书。但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就有很多年没有见面。自从网络普及后,我常进他的博客里看他发表的文章,还在网上高价买过一本很破旧的《风雪察哈尔》,以及他后来发表的长篇小说《大漠青驹》和散文集《雕刻年轮》。后来因为写作的原因我们又经常联系,他还送了我他的其他作品。如今,有机会见面我们就在一起探讨看书写作,他对我的指点,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我十分钦佩他27岁就能写出《风雪察哈尔》那样文采斐然的文学佳作,曾经问他著书之前都读过什么书,他对我说从少年到青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和苏联文学。有一次他风趣地对我说:“......后来让我去公社教书了,发现公社有个图书室,我一头就扎进去了。”曾经听自家亲戚讲起过,他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但是伯父伯母为了支持他写作,穷尽家里的钱财为他买纸买笔。他白天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有到了夜里才得空握素怀铅挑灯燃情,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艰辛。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一位巴彦淖尔人说起他们那里的美女作家余翠荣的文章写得特别好,回家后就上网搜看她的文章。人们鉴定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我以为,真正的美女是乍一看漂亮,而且还要耐看,余翠荣的文字便有这等百看不厌的魅力。后来李廷舫老师送给我一本她的散文集《今夕何夕》,我还网购过她的另一本散文集《如此而已》。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从中体验到她的博学多才,还了解到她读过的书不知凡几。2016年因去临河参加李廷舫老师的作品研讨会,有幸结识了这位才貌俱佳的年轻作家,她亦是个热情亲和之人。如今总能在朋友圈看到她发表自己的作品,让我及时一饱眼福。也经常看到她发表一些人生格言,美食图片,时不时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从中发现她不但是个个性阳光的人,还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趣之人。

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人,一定是个染有“书淫”之人。一个从不看书而喜欢写作的人,闭门造车难免有拘挛补衲之嫌。反而常和殚见洽闻的人打交道,发现往往一个人越是学富五车,性情就越是虚怀若谷和光同尘,做事的态度也越是孜孜砽砽,这都是值得我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一个常在字海里泅游的人,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在精神世界的海洋里自由徜徉的滋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完全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精神上的美艳者。人是鱼,寂寞是水。因此王小波说: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