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的十年】造福农村的饮水工程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白桂林


“过去的十年”往期作品回顾:

【过去的十年】艰苦奋斗的十年

【过去的十年】我与家的距离越来越近

【过去的十年】回忆杂耍团的小演员

【过去的十年】父母如山河

【过去的十年】2019再回首,幸福正当时

【过去的十年】黄花

【过去的十年】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过去的十年】散步在科布尔

【过去的十年】忆求学路上的十年

农村饮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农民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也大为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偏僻落后贫穷缺水的山村来讲,这一工程给农民解决了祖辈饮水困难和水质低劣的问题,确实是一项造福一方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民生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对农民的关怀。我的家乡近十年从缺水到充足,从挑水到自来水,从浅井高氟咸水到深井优质甜水,充分体现了这一工程的惠民作用。

我们村位于大青山北麓,处于农牧交错的沙化地带。此地严重缺水,水质为苦咸水,村民饮水全是浅层地下水,井深均在十米左右,不仅水量不足,水质含氟严重超标。村里的成年人全为黄黑色牙齿,上了年纪的骨质疏松,关节变形。2011年7月20日,村里终于盼来了吃水不用挑的转折日子。这天早晨,八十五岁的老父亲病入膏肓,昏迷不醒,碰巧村里人畜饮水工程竣工通水就定在此日,村民像小孩过年一样喜悦,心情异常激动,守在水龙头旁等待出水。我们弟兄姊妹守在父亲身旁呼唤着,突然水龙头流水了,我们告诉父亲自来水通水了,你听见流水声了吗?父亲已经不会说话了,努力微笑了一下,并微微点头示意听到了,那天临终表情实在让人难受。父亲虽然寿大,但还是没有等到不用挑水的好日子,欣慰的是走时知道自来水通水了。

水在这一地区是多么珍贵,父亲七十多岁时还用铁皮桶担水,距离300米左右。临近八十只能挑半桶,虽然费力,但此时已不用为井里没水担忧了,因为中旗水利局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在村西滩打了百米深以上也没有见上好的含水层,只好扩建了村里的大口井,仍用浅层水。由于成井工艺比村民自己打的简陋大口井好,截住的水增加了不少,虽然水质不好,但水量还能满足人畜饮水。政府为解决吃水难问题,从本世纪初就开始想办法解决了,在西滩打深井失败后,旗水利局只好扩建了原来的大口井,并盖了井房,水量增加了,卫生条件也改善了,只是水质问题没有解决。到了2010年,旗水利局在大口井南侧300多米处又打造了一眼质量更好的浅层井,水量水质均提高不少,同时还埋设了通往各户的输水管道,实现了吃水不用挑的梦想,农民们高兴地形容自来水能顶半个儿。过去在数九寒天,大雪封山的日子,常有担不回水融化雪水吃的现象,寒冬腊月挑水十分艰难,先用冰穿(一种打冰的工具)将井口凿开,两腿战战兢兢叉在井口两侧,用7米左右的绳子把皮水斗下到井中,吊水时最不安全的是容易滑脚。挑水要经过房一样高的雪楞,到家水桶里的水只剩一半多了。祖辈人没有想到进入新世纪能吃上自来水。

有了自来水,虽然是隔天供一次水也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母亲用极有限的水,种了一个微型菜园,使院内有了生气,微型菜园种了十畦菜,每畦不足2.5平方米,一畦葱、一畦韭菜、一畦豆角、一畦西红柿、一畦黄萝卜、一畦小白菜、半畦香菜、半畦蚕豆、两畦碗豆、还有几棵小瓜苗和葫芦苗,甚至有一畦苦菜。微型菜园边上还镶种了五颜六色的花,周围长满了蒿子。菜园收获的果实为老人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晚辈们回去分享这些小成果时,母亲表现出一种满足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为农民基本解决了缺水问题后,又逐步解决水质问题,于2016年在村西南侧又打了一眼深井为新建的村提供水源,但水量水质还是达不到要求。2019年夏,随着新村的扩建,水的问题迫在眉睫,当地政府在村东南两公里多的地方买了一眼私人灌溉井,经过检测化验,水质完全达标,而且水量充足。村里终于吃上优质深井水了,村民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都说水没有水垢了。我村大多数人家搬进了与旧村相距半里的新村,只有少数几户还在旧村,旧村仍吃大口井的水,由于浅层大口井的水含氟超标,政府职能部门又给配备上净水机。就在最近(2019年12月初)我回老家在三妹家吃饭,喝水甘甜不咸了,我说水比以前好喝了,三妹说刚安上净水机,喝的是纯净水了。我不由地想起母亲,母亲刚走一年,给她盖好的新房也转给别人了,老人家正好没有享受上住砖瓦新房,也没喝上优质达标、从远距离调来的深井水。我还是感觉难受和遗憾。老母亲去世前两个月,我们给交的盖新房钱,因为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交三千元就可住一间半新房。没想到病魔还是不让享受,哪怕几个月也行啊。

这次回乡还了解到,近几年旗政府把解决农民饮水安全作为扶贫的重点。旗水利局2019年对全旗农村1004处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进行了检测,有239处水质不达标,对不达标的饮水工程安装了净水机。我三妹家就是其中之一。村里另一个变化,也使我产生了一丝忧虑。这个变化就是村里十门九户是老人,农村普遍没有年轻人了,90%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据说这是后山丘陵区农村的普通现象,这一变化值得思考,再过十多年,这批人做古的、随儿女养老的,村子就逐步荒芜了。现在许多新村虽然漂亮整洁,但进村几乎见不到年轻人和小孩,只有学生假期和过年的几天能见到小孩及年轻人,村里后继无人。近十年国家从居住、道路、饮水、供电等方面为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农民农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如果没有年轻人,若干年后这些基础设施就逐步失去作用了。一些山丘区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将消失,禁牧工作量逐步减轻,生态环境自然会好起来。人少了,鸟多了,野生小动物也活跃了,黄鼠狼吃鸡现象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农村后继无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1955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偏关卜子行政村,乌兰察布市水利局退休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