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高中——集宁铁二中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郭利军


长久以来,一直很怀念自己的高中时代。如今而立之年已过,近不惑之年之际,总爱回想,不论是闲暇还是偶尔梦里,总会回忆2000年-2003年那短暂的高中三年。

曾经在高中毕业之际留下一些老照片,现在找寻,却也成了难事。于是在网上找“集宁铁路二中”,可信息匮乏,又搜寻“集宁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相关消息、图片也是少之又少。这个学校真的像是消失了一般,心中不免茫然。是啊,想想也怪自己,自从高中毕业后确实再也没有回高中母校看看,再也没有回去看望过自己的各位老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系的几个同学也渐渐稀少,直至音信全无。后来自己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察右中旗工作,离集宁很近了,却也是因为工作忙,多次去集宁办事,亦或是闲逛,也终究是没有再往桥西铁二中去一趟。

很多人说这是一种常态,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一直坚持认为,中学时期的友谊是最纯真坚固的。那时的我们,对人生、世事有了初步的认知,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奋斗的理想,为高考努力过、拼搏过,虽然最终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我想我们114班的同学们总归是都在高中时代最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镀上了最纯金的烙印,成就了往后不错的人生。

与集宁铁二中的缘分起因于自己在乌素图乡中读初中时,不敢说品学兼优,但总归是老实文静,处于爱学习的学生行列。中考时,成绩也算突出,赶上教语文的张老师较为看好我,便极力推荐去集宁铁二中上高中。我记得那时铁二中的学费要比中旗一中便宜些,又因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所以未完全征得父母的同意,便决定来集宁铁二中上高中,后来回想也主要是因为家穷学费便宜。

开学的第一天,那时16岁,父亲送我上学。到了集宁汽车站,下车便被平板三轮“劫”上,自尘土飞扬的车站附近往西街上绕来绕去,最终到达校园。当时的心情依然记得:校园好大,有长方形的规规矩矩的那种淡蓝色的教学楼,西北边有砖混宿舍楼,楼前有苍老的大杨树……集宁市里的同学讲着标准的集宁普通话,农村的我觉着一切好美,好新奇,好新鲜。

后来穿上蓝色居多红白相间的校服,我才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学校。三年的高中时光,如匆匆流水,老师的教导、同学的陪伴,使我完全不觉得孤单,加上半学期回一次老家,也不是特别想家。当时的自己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根筋”,咬定学习不放松,只为考取功与名。想想自己的每一位老师,依然能清晰地记得他们的模样:班主任兼历史老师贾东美、语文老师李国珍、数学老师东富国、地理老师高怀林、政治老师郭富维,英语、化学、生物、体育老师……经常想起,却有时又忘记他们的名字。但记忆浓烈时还是能够精确到每一位老师讲课的姿势,如一帧帧画面浮现在脑海中,清晰如初。

清晰记得那时的课桌是黄色的;清晰记得那时的教室的后门带玻璃,上自习班主任是可以在后门“突然袭击”的;清晰记得那时的班长、那时的大部分同学的年轻姣好的容颜;清晰记得自己的几任同桌,时常会想起同桌的你;清晰记得那时为了省钱,一天只安排3元钱的餐费,用餐地点是在一个校园大门外很隐蔽的小巷子,大爷的烩菜做得香极了,一碗烩菜、两个馒头,一顿饭饱矣。记得做饭的大爷为了招揽更多的人去吃饭,特意安排吃饭时播放录像,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播放的《寻秦记》VCD,项少龙、嫪毐、嬴政,饭后的美好现在依然记得清楚。

花季年龄,也曾情窦初开,也曾醋意浓溶,也曾羡慕过身边的几对,也曾幻想过自己的浓情蜜意,却也只因那时不谙世事,亦或是年少无知,最终经过思想斗争,最终坚持学业,蠢蠢欲动的心复归平静。只记得,毗邻集宁一中老校区,学习之余学会了打台球,学会了通宵看录像,农村孩子经不起诱惑,现在想来那也完全不是坏事,青春叛逆,最终索性也没有折腾出风浪。

记得临近高考、临近毕业,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后来毕业前夕集体过元旦、集体照毕业照,集体包饺子、集体演小品、集体难舍难分……等到自己完全融入集体,完全爱上了那个114班,却突然发现,我们要毕业了,我们要分开了,要各奔东西了。

2003,那一年,我记得高考题很难,难到我只考了393分,那一年很失落,却也很不甘。那种不甘一直持续到半年后专科辍学,补习半年,考取本科,心情才稍有平复。

人生很短暂,高中三年的回忆无法短时间写完,后来,高中微信群里集宁的同学在年前后组织过几次聚会,自己也满心欢喜安排时间,但后来因为个人原因未能如愿参加,直至现在也满是遗憾。但转念想,同学们都忙,五湖四海,相聚一次确实不易,只能感念我们曾经一起为了崇高理想奋斗的青春岁月,缅怀我们一起寒窗苦读、同窗三载的情谊。共同祝愿老师、同学们在往后余生,珍重美好,珍重人生,缘起再聚。


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1985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乌素图镇南滩村,目前任察右中旗联社财务计划部经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