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我在城市的喧嚣中穿梭,马路上急促的车鸣声与人群里匆忙的背影相互映衬。走进市中心的商场,就听见商场内孩童快乐的嬉闹声。一楼、二楼、三楼……越往上走越是安静,到了四楼,已经是一片静谧,辗转一圈也没有看到门牌,只发现一扇开着的门。循着门进去后,映入眼帘的是站满书架的新书,再往里走,蓊郁的绿植与极具巧思的插花,在书店的各个角落,流露出悠然独特的气质。
我在一张放着插花的桌子前,坐下来,摊开一本书,闻得到的墨香,摩挲到的纸张质感,静观自己身处的阅读空间——摆放整齐的崭新书籍,捧着书沉浸其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
这样美好的感觉,上一次经历,还是几年前在扬州游玩的时候。那个下午,我和好友漫步在扬州古老的大街小巷中,不知不觉走到了清瘦的皮市街。街边,有一个叫“边城”的书店,听说店老板喜欢作家沈从文,他觉得边城有那种边缘、放逐,而又自得其乐的感觉,所以将自己的书店取名“边城”。走进去,斗室之中,到处是书,大桌小桌之外,有一张台案,是许多精装书支起来的。室内,书页灯在古籍中闪烁着别有韵味的光芒。
两个渐入中年的家庭妇女,在书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光阴,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华灯初上,出了书店,我们聊起年少时读书的光阴。
她说,自己小时候是个书虫,做饭的时候,一边在锅下烧火,一边看书,火烧忘了是常事,为此,没少挨姥姥的批评。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常常摊着一本书,一边吃一边看,所以早早就成了“四只眼”。我说,幼时家贫买不起“闲书”,都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所以走也读,站也读,躺也读,印象最深的是高三时借到《平凡的世界》,厚厚的一大本,在那么高强度的学习时间里,竟然不到一天一夜赶着看完了。
又说起大学时的读书往事,都是美好的。没课的冬日下午,我会早早地从图书馆借了喜欢的书,将被子抱到阳台上吸饱了阳光,然后去澡堂泡个澡,回来后便躲到充满阳光味道的被子里,看上一个下午的闲书。她说,自己上大学时,大段大段的光阴,都留在了图书馆。图书馆的一楼西侧是自修室,挑个临窗的座位,将最近所学的专业知识温习巩固,然后把刚借阅的新书一气呵成读个过瘾。累了,再到东侧的报刊阅读室,都是最新的杂志,浓浓的墨香,鲜艳的图案,让人流连忘返。
回顾记忆里的读书时光,真是特别美好。工作以后,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后,读书就成了生活里特别奢侈的事情。
女儿要上小学了,发现她沉湎于动画片,我才意识到自己该给她树立一个好榜样。于是在给女儿挑选绘本时,自己也挑上几本喜欢的书。时间久了,家里的场景就变得温馨起来。很多个夜晚,女儿窝在沙发里,翻她的绘本,我坐在一旁,泡着脚,翻着我的闲书,互不打扰。偶尔,我们也交流一下彼此书中的人物,说到开心处,我看她的绘本,她翻我的闲书,她嚷着我的书字太多,我说她的书字太少,彼此“嫌弃”。
再后来,女儿开始看“大块头”书,尽管是囫囵吞枣式的,但她也有模有样地与我讨论林黛玉、李逵等人物。不过两年左右的光阴,女儿房间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书。于是,我又在客厅的电视机旁布置了一个360度转动书架,电视机下也是一排排的书架。书籍触手可及的好处,就是来个“葛优躺”也可以够得着书。如今,小女儿已一周岁多,常常在家中上演这样的场景:姐姐坐在沙发上看书,妹妹赖在姐姐旁边,拽着书角,不停地嚷嚷:“姐姐,看!姐姐,看!”姐姐看也不看她,随手递给她一本书,小不点便咯咯地笑着拿着书走开,自己翻书去了,尽管一字不识,眼睛却也盯着书,嘴里念念有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如今的信息化社会,手机与平板电脑让我们轻易地就能获得大量的阅读资源,但我一直觉得,真实触摸到的纸质阅读来得更有质感和温度,因而也更喜欢纸质阅读。
闲暇的周末下午,慵懒的冬日午后,细雨淅沥的深夜……静室内,一个闲人,一盏清茗,一段古曲,一册好书,惬意至心,醉于光阴,忘了尘世,这就是“于闹市而修心、借阅读而偷闲”吧!
王琴,在三尺讲台间绽放过六年青春,后通过公考成为一名法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