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所窥见的生命实相(气与质,能量与经络)2020.12.docx
2020-12-10 | 阅:  转:  |  分享 
  
我所窥见的生命实相(气与质,能量与经络)上篇什么是气,这是华人文化里最重要、核心、复杂,却说不清楚的概念。气与质这一组无形、有形的对立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解释了从外在实存、人性本质到身体健康的一切,气是一切变化的缘由,既是一种规则(气化),也是一种本质(能量),对有些人
来说,还是一种可触、可见的存有。不管是不是可以看见触见独立于身体之外的气,气与质是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因此组织、结构的改变,可以
做为气行、气变、气化的结果和实证。如果质(身体的宏观、微观结构)没有任何改变,那所谓的气行、气顺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的一种想象。我们
可以在有效的行针后,可以看见除了身体症状解除,同时结构变松有弹性,皮肤变濡润,肌肉、关节、肢体活动度大为改善,就是我之前文章说的,
可感受的生命圆融特征。很多人可以看见皮肤外的气,或用手在体表探气。我看不见体表的气(或许跟我两眼视差太大,不戴眼镜,永远只用一只眼
睛看有关,因为当我戴上矫正视力的眼镜,发现世界跟我平时看的非常不同),但是我的手在体表上,可以在病灶区触见不同温度、湿度、流动性、
黏滞性的气流,但是这些气流是一直瞬息在改变的,调了皮,理了一条肌肉,调动一下关节,都会有变化。我也可以透过体表气流的改变(像用手隔
空抓、扇,或是用剑指),改变下面微观结构的状态,从而改变症状,改变肢体的活动度,像我这次在演讲台上示范的那样,有点凌空用手指做针的
意味。演讲台上我特地做了凌空改变结构的示范,是为了说明我所理解的身体运作里,最微观而现在生理学无法说明的机制,可惜那天时间不够,没
有说清楚。我也见过李晔医师用针,没有碰触病人皮肤的凌空针。不同层次结构网络的改变,都会影响体表气流的流动,甚至心情影响肌肉的张力和
血流量,一样会影响体表气流。所以有很多人用体表气流的改变来代表治疗的效果,或是治疗过程中的指引,在我来看,应该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
有太多因素都会影响这气流,很难精确分析这时治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什么东西改善了。在我还摸不清楚气之前,我一直以结构的变化,来替
代气行、气顺、气化完成的依据,不管针灸还是手法,都只论质不论气。现在我明白了组织间微观变化的缘由,也能操作这个层次的变化,更确定「
质」的改变比「气」的改变更容易觉察、操作、完善而固定,而且有形物质的触诊,比无形气的察觉要容易的多。用质去改变气(甚至内脏的气或功
能),比用气去改变质要容易的多。所以不必一昧的去追求看起来高大上,虚无飘渺的气功治病,以致于很多的治疗沦为自己的想象而不自知。打起
架来,麻瓜的拳头不见得比魔法师的气功魔术差。再来谈谈结构之间的传导或是气的管道。我在解手的终端网络时,当解开第二指时,肩胛骨的肩胛
冈附近肌肉会松掉,脸上法令纹经嘴角到下颚边缘的肌肉也会松开。依次解第三、四、五指时,肩胛骨上面的肌肉由上往下松至胛骨底部(肩胛骨连
接到胸椎同一高度的肌肉,菱形肌,也会同时一起松开),而脸颊的肌肉则由下往上松至颧骨。最后解开大拇指(必须最后解),下巴一半至嘴角,
和冈上肌的部位会松开。上课时我做给很多学生看过。这代表结构网络往远端的松解传递,是有一定的主要传导方向及路径,但奇怪的是我「看见」
的传导路径跟经络图明显不同,只是方向、部位有些相近的。也曾使用有点尖锐的器物,轻轻点击脚掌脾经、肝经、肾经的末端,另外一只手放在三
阴交附近,感受着下面的传导,脾经走在表,距离胫骨大约一寸,肝经走在深处一些,距离约半寸,肾经基本上快贴近胫骨,在更深处,所以有些人
认为针三阴交一针三穴三经,根本就是闭眼蛮干胡说八道。如果点击的位置一样,但是与皮肤接触的角度不同,传导的路径和深度也会有所改变。这
让我对传统的经络理论,起了很多疑惑??(待续)林两传2020.12.02台湾桃园氣與質,能量經絡(二)我有一隻大約50公分長,彎彎
細細的小木棒,前端比較小,後端有一個手把可以握著,坐在病人旁邊,伸手可以用彎棒點在病人身上的任何地方。有一段時間,我所有的治療,都
是坐著,用那隻彎棒點病人,由於我的病人絕大多數都是來治療疼痛的,我就用這樣的方式解決病人的問題。包括肩膀痛、腳踝扭傷、落枕、腰痛都
一樣。那時我深刻體會到,人體是一個緊密相關的整體,不能只處理單一個有問題的地方,而只要四肢都聯通,幾乎所有的痛,都可以在瞬間解決。
上課時我操作給很多學生看過,這次演講也帶去了,只是沒有時間做給大家看。舉落枕的例子來說好了,操作的方式是一手摸著病人有問題需要調整
的地方,另一隻手握著彎棒,將病人腳的勢調順(「勢」是我想法中的核心概念,新書裡有一節專門講勢,有興趣的請參考),這勢要連到手摸的脖
子處,用彎棒點在小腿上任何地方,只要一個引動,因為腳的勢順了,所以整隻腳會鬆開來許多,因為勢擺順,等於改變了骨頭的位置,使淺層張力
連上遠處,而中、深層的肌肉張力是增加的,一個刺激,淺層的肌肉張力不會改變,而中、深層的肌肉會順著這個勢重新改變收縮狀態,系統張力就
會大減。其實我在演講台上做的凌空調整也是,勢擺順了,凌空一個微小能量引動,結構會自行調整的。勢沒有先擺順,不要說只是手指的氣,用雷
射光來打都沒有用。所以慢慢要談到關鍵不在從哪裡引動,也就是不管從哪裡點,或是哪裡下針,而是傳導的方向有沒有先規劃好,或是傳導的路有
沒有先鋪好。我常常跟學生說的,「回家的路」,就是這個意思。當用同樣的辦法,手搭著脖子,和四肢的張力連上,勢貫串了,而後點在臀部跟腰
間,連上兩胯跟腰之間的張力。再藉俯和仰對上脖子跟體壁前後的張力,藉左右轉,對上脖子和橫軸的張力,這兩個都是隨意點就可以了,關鍵在要
轉動脖子去對上縱橫軸的勢時,要很精準的使脖子裡的繃緊肌肉,轉正對上勢,才能完全鬆掉。因此治療的核心,一直是在摸著脖子的那一隻手,在
遙控著遠方過來的波動。同樣的,我後面會講到針法的操作,行針時,關鍵不在操針的那一隻手,操針的手感覺針下層次之間的貫通、歸正、對位了
沒有,固然重要,但是要還原系統,結構如何轉向,才能製造回家的路。針下層次的滑移流動,是不是有按照腦中藍圖走,完全是「左手」的事,或
許就是古人說的,知其針者信其左吧!要調腳踝,搭著腳踝,先解橫軸,再解兩腳,在從上往下解,最後搭著腳踝錯位的骨頭,將錯位骨對位好,點
在肌肉最僵緊的地方,錯位骨自己會挑跳回去的。總共點個十幾下,一分鐘左右吧,常常只是平時病人躺上床,位置擺正所需要的時間就好了。但是
這種方式的治療,對於陳年老問題是好不了的,後面慢慢會談為什麼。有一個晚上,大概點了六十個病人吧,結果下班後我站不起來,想這裡面一定
有我所不能明白的原因在,就不太再使用這種辦法了。幾年前我去湖北,已經忘記是神農架還是三峽大瀑布,在溯溪而上到瀑布的過程中,沿著溪走
,途中溪谷很多轉折,撫面流過的空氣有時疾,有時緩;有時帶著濃濃水氣,有時水氣微微淡淡;有時氣流溫溫,有時涼涼??風沿溪向下游吹,我
們溯溪而上,所以感受深刻。同一條溪,一樣的氣候狀況,居然氣流的感受會有這麼多的變化,只因溪谷型態有了變化。那時是夏天,走在溪邊,山
在溪的對側,如果對側的山谷是凹進去的,風就緩,有積聚迴盪感。如果對側的山谷岩壁突出,風就受到阻攔而迴旋,感覺變成加速衝擊而過。如果
溪流近地表風又急,則風涼;溪若離地遠,風又迴盪,空氣就濕潤而溫。在那一段不是很長的路途中,我領悟了什麼是經絡中的「穴性」。林兩傳2
020.12.03台灣桃園氣與質,能量與經絡(三)如果我一開始時說的,氣與質相伴而行,一起改變,互為因果是成立的,那身體的經絡就和
身體的結構狀態密不可分。李建民先生的大作《生死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裡,詳述了脈學,也就是現在經絡學說的起源,現在的經絡圖,或許
是一家之說,或許是綜合的各家學說之後的結果,但不管這是不是一個異於常人的超人看見的結果,或者是綜合整理出來的結論,我想已經沒有辦法
真正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身體一個部分的刺激,像點擊或針刺,會透過一個網絡系統,改變遠方結構或甚至是全身。就這個聯絡系統,
古人認為有一個確實存在的經絡系統,作為主要的聯絡、傳導路徑。經絡有一定的傳導方向,從我前面文章裡提到的,調整終端網絡會依次第改變肩
胛骨和臉部可以得到證明。但是身上可以傳導的系統,肯定不會只有這個經絡系統的存在,不然後世不會發展出那麼多經外奇穴的。或許是身體裡自
有一套傳導的方式,而經絡只是描述其中主要路徑的一套參數,所以才會有各種經絡以外的有效刺激點存在,或是不在經絡上的刺激方式,如我前面
說的,勢對了(回家的路做好了),隨便點在一個地方,都可以造成接近同樣效果的傳導。很清楚的是,我在調脖子時,勢對了,手放在脖子上感受
的變化,不因點在腳上位置不同而有明顯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找的,應該是造成身體傳導變化更根本的原因,而不是一直執著於傳導路徑的探討?中
國傾盡中醫科學人力,花了五十年去找尋,有什麼真正實質上的進展,能得到大家一致認同的?我們再來談談傳導的一些特性。經絡穴位學說裡,最
大困惑就是穴性。施針在一條經絡上,該經絡所經部位,所屬臟腑都會受影響,但是要選擇哪個穴位才能對症下針一直是個大問題。就是如何決定穴
位在身體裡能發揮的作用?這作用主要分成兩部分來談,第一是穴位影響的主要是體壁還是內臟,第二是這個穴位的功能是刺激遠端機能亢進還是抑
制。舉個胃痛例子來說。胃會因為長期輕微發炎,使附近肌肉收縮,保護胃部不會因為身體活動而收到擠壓,這時體壁和胃之間會有很多結構裡的皺
摺,這可以在胃部表面觸摸到,而且連背部相應位置的肌肉也會繃緊,所以長期胃發炎疼痛的病人,下胸椎是不太能動的。這時如果體壁張力改變(
如因用力或運動出現轉折,或是緊張使大範圍肌肉繃緊),或是整個腹腔張力增加牽拉外層體壁,都可能造成胃痛(痙攣痛),這時候治療就要扎陽
經,像足三里。如果是胃裡面黏膜受損的發炎痛,部位屬內臟筋膜,要扎陰經三陰交或是陰陵泉之類的。這種治療選擇,可以從體壁外面的張力判斷
,也可以從脈象上是脈管轉折還是局部氣亢盛來決定。另外穴位機能增抑的問題,可以用我上一篇文,溪流上氣流強弱變化來理解。既然能量的傳導
變化跟身體組織變化有密切相關,穴位在結構上的特性就決定了穴位在系統上的作用!我們對穴位的命名,有陵有谷,有陽亢和陰抑暗示的,有燥濕
和滋潤暗示的,這些也都和我前文提到的溪谷氣流變化一致。從結構特性可以慢慢思維、摸索穴位性質,古人在命名上也給我們很多經驗累積的暗示
了。按照傳統針灸學說,在穴位下針,常常有各種體位的要求,像陽陵泉就有「伸而得之」、「蹲而取之」、「坐,屈膝重足?取之」,尺澤就需「
曲手如弓,方可下針」。就我的理解而言,這些主要所據還是身體結構的實質變化,有試圖使針下刺激精準作用,正確傳導的概念在。只是這些針下
的實質結構變化,古人沒有足夠的解剖和生理知識去描述,只能訴諸一直沿用的氣化現象去做解釋。古人也沒有結構網絡這整體概念,只能用經絡系
統去描述傳導的必然。除取穴的體位要求外,還有入針也有深度的講究,更有許多行針手法的變化出現,針在組織間運作,都和組織的實質變化脫不
了關係,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身體這種傳導變化的機制,尋求這種機制的運用原則,針灸才有辦法跳脫傳統經絡的限制,創造無限的可能。李晔醫師在
扎針時,有所謂的望穴、揣穴的說法,不知道這是她自創的心法還是有古法可依,但是這種說法是有很道理的。望穴、揣穴是在尋找治療點。整個系
統不管是從結構或是氣機流動的角度看,都有一個較末端的糾結或是轉折點,藉針法操作,以這個點為起點,去改善整個結構或梳理氣機。這個點用
眼看叫望穴,用手探叫揣穴,這個穴點未必跟傳統的經穴相合,甚至未必在傳統的經絡循行路線上。這是真正切合病機,能實質掌握治療內容的治病
方式,而不是依據類似術數的推演來治病,能掌握實質治療內容的,才有辦法與現代醫療接軌,藉現代醫學、生理的新知識去解釋為什麼治療有效的
原因,然後提取其背後身體變化的可能原則,這樣針灸才有真正的進步空間。如果藉術數式的推演來作為治病的所依,則最厲害的永遠是祖師爺,沒有效就是你沒有悟透祖師爺的心法,還沒有學會或是體悟不夠??至於望穴、揣穴的治療原則,在結構治療的想法上是完全合理的。身體是變動不拘的,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或是治療,皮膚跟肌肉,肌肉跟肌肉之間的位置,甚至肌腱跟骨頭相接的方向都會改變,用針刺激的方式也會跟著改變,下面會繼續詳述。針刺是藉實質有形物去刺激實質組織,如果說有一個超越於物質的氣化路徑,是很難說得通的。(未完待續)(從最前面的文章到現在,下面這段話,是我要想談的主題:我們要找的,應該是造成身體傳導變化更根本的原因,而不是一直執著於傳導路徑的探討或是術數式的使用方式)林兩傳2020.12.07台灣桃園
献花(0)
+1
(本文系Yaokun0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