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晓辉丨杨六郎的三关与长城(之一)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杨六郎的三关与长城

杨六郎是家喻户晓的抗辽英雄,镇守三关口的杨延昭,是诸多传奇戏剧影视作品的主角。有关他的故事,历来为民众所津津乐道。但这些精彩的传说,美好的故事,有多少是历史的真实?又有多少是人们的附会呢?本文意在通过对史籍的考证分析,对宋辽古老战场的踏勘,为人们揭示出一个真实的杨六郎,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三关口。

称谓排行费思量   到底谁是杨六郎

杨六郎叫什么名字?许多人听到这样的问题,恐怕都会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叫杨延昭。但是若是翻开各种书籍史料及与杨家将有关的文艺作品,许多人都会瞬间傻眼。因为,杨六郎在不同史料不同文献当中从姓到名再到弟兄排行上,都是眼花瞭乱的所在,阅之让人如坠雾中,若是当真搞清楚杨六郎是谁?还实在不容易。

按中国人习俗常识来判断,既然是杨六郎,那么就伯仲兄弟齿序排行而论,肯定是排行第六,所以说杨六郎是杨氏兄弟中的老六,应该是顺理成章。那么,如果你按此思路探寻下去,你会首先遇到这个问题,疑惑杨家兄弟中有几个老六?他们都是谁?据南宋徐大焯《烬余录》所载,杨业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大郎渊平、二郎延浦、三郎延训、四郎延環、五郎延贵、六郎延昭、七郎延彬。从这份材料上看,杨六郎就是杨延昭无疑。也就是说答案是明摆着的。但是接下来烦恼来了。杨延昭作为一个千载传颂的传奇英雄,在卷秩浩繁的文献中,亮相率极高,但当你将这些历史照片归纳为一本连环画时,你会发现主人公的头像如川剧绝活儿“变脸”表演一般,你就会感到迷茫,因为各种有关杨延昭的信息彼此矛盾、内容混乱。比如在元杂剧及明代小说话本当中,排行在杨氏兄弟当中的老六另有其人,并不是杨延昭,而且其他兄弟的名字也出现了变化。若按元杂剧中所排列,杨家兄弟是: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光、四郎延辉、五郎延昭、六郎延朗或者延景、七郎延玉。这似乎与《烬余录》中杨家兄弟的出入也太大了!翻开明人小说,杨家兄弟从大郎到六郎基本上是复制了元杂剧的排列顺序,只是七郎延玉变成了延嗣。在元明人这里,我们看到杨延昭排名第五,而排名第六变成了杨延朗,还冒出个备胎杨延景,也就是说杨六郎名叫杨延朗或者叫杨延景。这个备胎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这出戏里,杨家兄弟七人长幼排行榜为:延平、延定、延光、延昭、延朗、延景、延嗣。在这里杨延昭是老四,杨延景唱起了杨六郎主角,身份高的吓人,即是“三关”大帅,同时还一身兼六个带使的官衔,被尊称为“杨六使”,而那个杨延昭则成为了绿叶四哥陪衬在鲜花六郎杨延景身边。把杨延昭排在兄弟座次中的老四位置,若说是艺术家为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不足以当真,那么,杨延昭家人说法,应该可信吧。那么就去查阅杨延昭母亲折氏家乡山西保德的文献吧。(注意:“折”字发音:佘)。

杨业之妻折氏夫人,乃是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之女,是西北望族,她就是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如《百岁挂帅》的佘赛花即佘老太君。由于此折姓氏在血缘上与早期匈奴、羌族、党项血缘上都有多少万分之几关系,是属于在中原比较罕见的少数民族血统,而当地人折与佘、蛇发音相同,被人们以讹传讹,无意中改成了同音不同字的姓氏佘。查阅折氏的家乡文献后发现,《谢》剧这种说法并非凭空捏造,在乾隆年间补修的《保德州志卷二》(保德州即今山西保德县)形势门云:“太君生子六,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保德州是折太君的家乡,折太君又是名扬天下的妇孺皆知的传奇巾帼英雄,是当地人的骄傲。地方志书断不能随便落笔,但这“四将军延昭,号六郎”实在让人感到费解。四将军应该号四郎才合乎情理呀!面对这自相矛盾说法,后来据说有人脑瓜一转,搞出了一个折中转寰的解释,说:杨延昭在杨业儿子排行中行四,所以称他为“四将军”,但在本家同辈叔伯兄弟大排行中,排行老六所以“号六郎”。这个说法,真是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但是之后,又遇到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士,查到了杨重贵只有一个叫杨重勋的兄弟,而且与这位大哥“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的不是一条路,关键是杨重贵的兄弟杨重勋,所有子女出生日期均晚于延昭,也就是都是杨六郎的堂弟堂妹,那么,家族大排行兄弟序齿,延昭仍然不会是老六,这个“四将军,号六郎”仍然如同百慕大三角一样是个未解之谜。

既然在杨延昭母亲家的资料寻不出结果,那么,就只能到杨延昭父亲家族档案《杨氏家谱》去搜寻探秘,应该能够找出有说服力的答案吧。于是翻开山西代县杨氏祖上传下来的“家谱”,结果发现“家谱”中杨业的儿子由七个变成了八个。一到八的排名分别是: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家谱中认定杨五郎是杨延昭,杨六郎是杨延朗,那么杨六郎是杨延昭的说法还站得住脚吗?究竟杨六郎是杨延朗还是杨延昭呢?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抛开令人没谱的杨氏“家谱”,还是到有权威性的《宋史》当中去请教,争取弄清楚到底哪个名字才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六郎。

《宋史》求证的结果是:大郎延昭、二郎延浦、三郎延训、四郎延環、五郎延贵、六郎延彬、七郎延玉。让人吃惊的是,《宋史》中的杨延昭一下子来了个奥运会百米跨栏,一跃跳上了冠军领奖台,拔了个头筹,而杨六郎的位置送给了以前从未显山露水的杨延彬。

这也太让人尴尬了吧!纵观各种史料记载,你会惊异地发现,关于杨业(也称为杨继业或杨令公,还有个特牛的雅号叫杨无敌)儿子的说法上,五花八门。杨业亲儿子数量上,是从只有一个独生子到或1至6、或1至7、或1至8的说法都有,而在姓名多种版本中,杨延昭在弟兄排序上分别亦有:老大、老四、老五、老六等4种说法。那么,杨六郎究竟是杨业的第几个儿子呢?排序的准确位置究竟是行几呢?

寻根溯源,结论是:历史上真实无误的杨六郎就是杨延昭,而杨延昭原名就叫杨延朗,杨延朗的确是杨业七个儿子当中的长子,也就是杨家七兄弟中的老大。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自杨业与折氏成婚后,他们爱情(故事据说也是很浪漫很引人入胜的女追男戏码)的第一个结晶,出生于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的北汉国首都太原。夫妻喜得贵子,为孩子起名刘延朗。

人们可能感到奇怪,杨业为什么让自己的儿子不姓杨而姓刘呢?原来这与杨业履历中一段鲜为人知的背景有关。

杨业出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即公元930年),当然不同史学家在杨业具体出生年份上存在较大争议,有人给出的最早出生时间是公元922年(经查证,此年份可信度不高)最晚出生时间为公元934年(经查证,此年份可信度不高)。由于杨业这个人物,归宋之前这个时期,其经历存在诸多悬疑,所以认为杨业出生于公元930年,或者有二三年误差都是正常的。杨业乃当地豪族,自封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刺使的杨信之长子(注意:此历史时期史籍中记载中出现了3个叫杨信的人,这又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原名杨重贵。人们一般只知道,杨重贵十几岁就被其父亲送到刘崇(即刘旻,北汉国开国皇帝)家中。刘崇于公元951年称帝,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当中之一国家——北汉的世祖皇帝。杨重贵到刘崇家之后被改了姓名,去杨姓刘,名唤刘继业。人们普遍对于杨重贵改名为刘继业的背景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北宋史官故意有选择性失忆记载杨业这个人物有关。通过大量发掘研究后,我们了解到杨业缺失的那部分档案内容是这样的。

杨重贵自弱冠之年(20岁)也有可能早一些。开始就是北汉主刘崇军中的一名武将,自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开始为北汉戍守边疆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请注意:杨业在北汉国为将期间所立战功,对于大宋来说,相当于罪行。原因很简单,刘崇是个死心踏地亲辽分子,在北宋眼中,刘崇所建立的北汉国不仅是个地方割据的伪政权,而且刘崇这个伪皇帝也是邪恶大辽国的忠实走狗和帮凶,而相应的宋之史官出于维护杨业正面光辉形象目的,所以将杨业归宋前的历史问题隐瞒不予记载。)一般人并不知晓,刘继业除了北汉武将身份之外,他还有一个北汉刘崇皇孙的特殊身份,刘崇于公元954年去世,刘崇次子刘承钧(后改为刘钧)以首都地方官的身份被大辽国认可继承帝位(当时北汉是大辽国的附庸国,国内重大事项必须要到大辽国报备并得到批准),成为了睿宗皇帝。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罕见的国家不立太子的时代,一般都由首都地方官来继承帝位,包括宋太宗赵光义也是以首都地方官的身份继承北宋江山的。刘承钧当了皇帝,刘继业(杨重贵)也就水涨船高,具有了一个北汉小国将军加皇子的身份。偏巧刘承钧没有亲生儿子,但其收养了几个养子义子,(都是先帝爷为他安排的)而刘继业在这些皇子当中属于年纪较长、排名靠前、深得宠爱的,时年父皇刘承钧比刘继业这位皇子大10岁左右,杨业曾经认一个比自己大10岁的干爹,这件事似乎也不太光彩,所以史官也选择性失忆,记载史籍上似乎谁也没有落笔。刘继业事实上是后来继刘承钧皇位,成为北汉国景宗刘继恩(继位于北汉天会十二年即公元968年7月,在位仅60天被侯霸荣所杀)、英武帝刘继元(继位于公元968年9月)两兄弟的货真价实大皇兄。有必要说明一下,北汉景宗刘继恩,北汉英武帝刘继元是睿宗刘钧姐夫的孩子,被刘崇安排当了刘钧的养子。刘继业比刘继恩大5岁,比刘继元大几岁史书无记载。刘承钧的几位养子名字时中间都用“继”字,这个字辈是刘崇确定的。刘继业能够得到北汉皇帝的恩宠,成为名义上高贵皇子队伍中之一员,无论是皇帝对臣子的笼络,还是对功臣的褒奖,无疑都是刘(杨)继业家族崇高荣耀,是人前显贵的资本,这在封建时代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许多后期史学界人士曾经感到疑惑,杨重贵是麟州刺史杨信的长子,为什么没有按传统将刺史接力棒传给长子杨重贵,反而是传给了次子杨重勋呢?实际上,原因就在于这些学者,并不知道刘继业的当时的皇子身份。由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风云变幻、势力组合背景复杂,身居北汉国皇室的刘继业,在当时已经与惯于看风使舵父亲及其代表的杨氏家族,基本处于分道扬镖状态,基本上不再来往,知恩图报的刘继业,已然真心融入了刘氏家族,成为地地道道的北汉国戚刘姓皇族之人了。(杨刺史即杨重贵的亲弟弟杨重勋,最终投靠了北汉的敌国阵营,追随后周的郭威,前来攻打北汉,兄弟之间一度成为了各为其主的敌对关系)。刘继业(杨重贵)宝贝儿子(既后来的杨六郎)降生之时,已是杨重贵姓刘9年,做皇子也已经4年以上,在刘继业个人情感归属上,刘与杨谁亲谁疏?在所持政治立场上,谁远谁近?刘继业的长子在出生时究竟姓什么?我们查找不到相关史料记载,但做出合理推断并不难,那就是未来名扬天下叱咤风云的杨六郎,出生时并不姓杨,而是姓刘,他的名字就叫刘延朗,而且他还是一个辽国阵营中的北汉小国的皇孙。

刘延朗自幼随父母在军中长大,从小接触刀枪棍棒,加之天资聪明,能文能武。虎父无犬子,刘延朗不愧是名将之后,汉天会十六年(公元972年)十五岁开始,就随父出征,驰骋疆场,作战勇敢,不仅是赢得了父亲刘继业“此子类我”的赞许,也在国中赢得了少年英雄的美名。注意,此时刘延朗的政治立场是错误的,所立战功也是人生污点。

人生如戏,一点也不假。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为北汉守土卫国29年,忠心扶保三代后汉君主的刘(杨)继业,因北汉主公刘继元(即是与刘继业关系相当好,亦是其皇弟汉英武皇帝)归宋。从大义上讲刘继元毕竟是君,而刘继业是臣,臣随主行,臣遵主命,在刘继元劝说下,以刘继业对北汉国的情感,尽管他十个不情愿、百个不甘心,也只能是大恸一场,最后还是随着他的曾经的皇帝弟弟一起来到宋太宗赵光义大帐,俯首称臣。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8年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北汉时,在太原城下,大败而回就是因为吃了刘继业的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宋太宗赵光义就对刘继业的军事才能非常欣赏,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猛将,如今这样的名将归顺到自己麾下,心下非常高兴,传旨令刘继业恢复祖姓,赐名杨业。太宗皇帝把刘继二字去掉,杨业身上北汉历史痕迹也涂抹干净了。由此刻开始,久别杨姓达29年的杨重贵又重新回到了杨姓家族怀抱。于是已经姓刘长达近22年的刘延朗以及刘家众兄弟一起更姓不改名,成为了杨家的七狼八虎的战将群体。杨延朗也就是这时才出现在了史籍中。

史官故意漏记刘(杨)延朗22岁之前履历,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特别能让人理解。历史上杨六郎是著名的抗辽名将,是民族英雄。而其22岁之前的经历则有损其高大形象。在此之前杨六郎作为北汉国皇亲,实际上是辽国阵营中的武将,有七年时间为北汉打仗,也就是在大辽阵营中,是大宋国的敌人,这让史官怎么下笔?干脆也选择性忘怀吧!

杨业自投宋后为北宋戍边多年,功勋卓著。特别是公元980年,雁门关大捷使杨令公的威名震天下,也因此官升两级,由云州观察使升为建雄军节度使。实际上这种升迁另有隐情,《宋史》中故意隐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北伐征辽遭到惨败,宋太宗于幽州高梁桥(今北京西直门外)股中两箭,几乎丧命,被杨业救驾之事。杨业归宋后数月之内,快速升迁,与此功有很大关系。而杨家大郎杨延朗也在军中声名鹊起,因屡立战功,从一个供奉官的虚职,正式任代州阳武峪(今山西原平轩岗一带)都巡检(此时的杨延朗手下有兵丁百余人,相当于一个类似于武警上尉级武官)。

传奇英雄杨六郎一生中,名字与他的倥偬征战一样始终处于一种动荡不稳定状态。并非是改名换姓成瘾,但是改名成为了他的一种宿命,总是如影随形,总是受环境左右,形势所迫,不得不改。最后的一次的改名有些滑稽。原来,宋真宗皇帝赵恒,论雄才大略,无法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相比,论开疆扩土大开杀伐的魄力也根本无法与其父宋太宗比肩,真宗赵恒性格有些软弱,做事优柔寡断,但是帝王虚荣心却一点也不比他的祖父辈少,想江山永坐的欲望并不比任何人低。屈辱的公元1005年1月那场没赢面子又输里子战争,与辽国萧太后签下的澶渊之盟,总是他威望的软肋,是才智被人诟病的话柄,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皇权,他把神明请来为自己站台助威。于是在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10月)赵恒自导自演了一出神仙托梦的戏文。声称在梦中见到了自己仙界圣祖赵玄朗赠与了他天书,(有资料显示赵玄朗就是现代财神庙里的仍然香火缭绕人气颇旺财神爷赵公明)真宗得此祥瑞,心中欢喜,立即册封赵玄朗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同时传旨“玄、朗”二字避讳。君无戏言,统御苍穹北方的玄武大帝,也因为避讳“玄”字受到波及而改称为“北方真武大帝”。天神尚且如此,作为凡人的杨延朗也被这一荒唐事件殃及池鱼,杨六郎躺枪了。自公元979年至今使用了将近34年的杨延朗的名字禁止使用了。作为地方军事大员,对国家法度必须以身做则,皇帝旨意,必须率先垂范,将自己名字中的“朗”字替换为了“昭”,于是纵横大宋北疆数十年令大辽兵将闻风丧胆的一代北宋名将——杨延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换汤不换药的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可惜这个上千年当中,在百姓中赢得超高人气的杨延昭名字,其本人使用的时间却是出奇的短暂,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随着杨延昭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初七,因病去世而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传奇名将北汉的刘延朗名字叫了22年,叱咤风云的北宋名将杨延朗的名字叫了34年,而在历史上声威震天,比前两个名字都响亮的杨延昭这个名字,却在真实的人物世界里,只是昙花一现只存在了一年零三个月。这真让人感慨万千!

且慢,还有一个重大疑问,既然杨延昭或杨延朗,是杨令公的大公子,为何要叫他杨六郎呢?这又是一桩有关杨延昭名字的公案。

二、勇冠三军杨延朗  六郎原来在天上  

杨六郎这个称谓,同杨延昭的其他名字一样,是被人强加的。谁呢?就是大宋的敌人,北方辽国的契丹人。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联盟首领,于公元916年建国,国号契丹(意思是镔铁),之后迅速在中国北方崛起,短时期内就成为了北方新的霸主,公元947年辽太宗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改国号为辽,公元983年,复更国名大契丹。辽强盛时,其幅原广阔,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白沟河一线,国土面积达到489万平方公里,而当时北宋国土面积约为28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契丹国土面积比北宋多74.1%。契丹实行牧与农分开的两院式管理模式。但由于其境内多草原荒漠,自然生存环境恶劣,艰苦条件磨炼其民风尚武,对纵横在草原上性格凶狠的狼十分崇拜,自认本民族是狼的后代。因此,在每次出征打仗前都要搞一些祭祀仪式,祈求伟大的狼神显圣,保佑出师顺利,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契丹人崇拜的狼神是谁呢?是天上的星星,这颗星就叫狼星。查看今天的星象图中没有狼星(有些人错误的认为契丹人崇拜的狼星,就是夜晚苍穹上最明亮的位于大犬座的天狼星,这实际上是误解,狼星与天狼星无关),受诸客观因素困扰,查找出天上这颗神秘狼星在天球上的位置,颇费尽周章,实在是不易。

根据对古天文学、辽史及其他一些史料的研究,终于发现,其实契丹人在千年前崇拜的狼星位于南天球,它就是中原人所说的南斗。南斗即现代天文星座图上位于南天球的人马星座,亦被称之为射手座,是黄道十二宫之一,是古希腊神话中人马英雄喀戎的化身。古中国俗语有云“北斗七星南斗六”,意思就是北斗有七颗星,南斗有六颗星。人用肉眼识别,这个南斗星座主要由六颗星组成,形状酷似北斗,也是个杓子形状,这六颗星中国古代名称分别是:天府、天梁、天机、天同、天相、七杀。在中原人的信仰里,南斗是一个主生的星座,斗一至斗五星分别主令、荫、善、福、印。而只有第六颗星七杀星主将星。但这种文化传到北国后,有些信仰变形,将星变成了狼星,整个星座在契丹人眼中也变成了一条空中的神狼。十分有意思的是,在契丹发展崛起领土扩张当中,大量农耕区域及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人被圈进了契丹的国土范围内,在文化方面也开始走向逐步互相渗透融合进程。特别是燕云十六州成为契丹囊中之物后,许多中原汉文化元素也被其吸收消化,融入了契丹习俗,其中就包括五行堪舆与天人合一观念,被他们接受与改造。汉文化中最著名的天象紫薇垣(天宫核心区域),成为了他们的信仰一部分。按这种理论,北斗七星是位于天宫中天最为重要的星座,人们直接称它为北斗七星或木杓。而在现代天文学中则称之为大熊星座。实际上在大熊星座中,北斗只是大熊的尾巴部分而已,其熊头与熊身则是由一些相对较暗的星构成的。北斗七星的名称从杓端开始到杓把次序分别为:天璇、天枢、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若按星视亮等来看,在北斗七星中除了一颗属于三等,其它六颗都是二等,所以在星空中是很醒目的。对南斗和北斗。契丹人与中原人对同样的星的叫法不同。契丹人很有意思,他们崇拜北斗星时,与崇拜南斗也有差异。对南斗是全星座崇拜,对北斗则是有选择性崇拜。忽视整个北斗星座而只是崇拜北斗第六颗开阳星。据说其理论依据是此星在天宫中主北方燕之地,而燕云十六州最核心的代表就是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契丹国有5个都城,称为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在5座京中,南京析津府,是所有都城中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城市。更为特殊的是,当时契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女中豪杰,太后萧绰(小名燕燕),她是辽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在她的治理下,契丹达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进期。而这个被辽人顶礼膜拜的天才女性出生地就是析津府(燕京)。这样燕地在辽人心中的地位也就无比崇高,与之对应的天上主燕之星也就水涨船高,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几种因素叠加,代表战神的七杀将星,在辽人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充满敬意,认为凡是人间能够在战场上表现出英勇无畏都是七杀将星下凡。战无不胜的英雄,都是那颗战神下凡附体,崇拜狼星,崇拜燕地之战神星成为了契丹这个好战民族的共识信仰共拜神灵。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斗的狼星,还是北斗战神将星,它们恰巧都是与数字六有关的,于是自然而然,契丹人在称谓狼星与战神将星时,都给加上了一个数字六,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六狼星这个让中原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神星就这样问世了。六狼星就成为了契丹人心目中仰慕的神灵、英雄的战神。在战斗中那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猛士就是战神六狼星降临凡间,是让契丹人是又尊崇敬仰、又恐惧害怕的矛盾共同体。

对待杨六郎的父亲金刀令公杨继业的态度,就很能说明契丹人对六狼星崇拜怪癖。当年杨业在与辽兵征战中所向披靡,勇贯三军,被时人称为“杨无敌”。辽国兵将曾将他视为六狼星下凡,而对其即怕又敬。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即契丹统和四年)宋太宗大举伐辽,由于监军王佚对杨业一直心存妒忌,有心将其迫入险境,而主帅潘美(评书《杨家将》中潘仁美原型,其历史真实形象被评书严重丑化)在这方面也存了私心,故意纵容,副帅杨业在陈家谷口身陷重围负伤被擒,在契丹耶律斜轸劝说下,誓死不降,绝食三日而亡。辽国人将杨业的首级传遍辽境九边,用杀死宋国战神来激励士气,用我们的观点来看,这是对死者的极大污辱,但接下来辽国又对杨业举行了极高规格极其隆重的安葬仪式,表现出无比崇敬之心。这先辱而后敬看似矛盾的处理方式,正是契丹人对战神六狼星既敬又怕复杂心态的一种反映。

而杨延昭由于在与辽兵对战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总是能够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特别是在朔州、遂城与羊山三场大战中打出了威风,在极端劣势情况下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胜利,令辽国人主观认为杨延朗是超越他父亲杨业的更加厉害的战神,是真正从天而降的战神六狼星。而这种传闻,在羊山之战后,成为了边境线上契丹兵中流传最广泛小道消息。假话说三遍就能成真理,更何况在宋辽战场反复强化千万遍,杨延朗与六狼星就融成一体了。而每当两军交战当中,辽兵一旦看见杨延朗出现,总是惊恐大呼,“六狼来啦!”战场上辽兵顿时,心中大惧,无心恋战,慌忙撤退。这种现象很快就被北宋军民发现了,但他们不知辽国人说的六狼之“狼”字乃是豺狼的“狼”字,乃天上狼星下凡的意思,而按中原人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加以理解,就变成了郎君的“郎”字。初时大宋军民颇为讶异,继而欢欣鼓舞,不仅很快接受了敌人对主将杨延朗的称呼,而且还觉得是一种骄傲与自豪。于是一个“杨六郎”的称谓就在宋辽交战的前线诞生了。时间一长,杨六郎的绰号成为了老百姓公认的杨延朗的称谓,他的真正姓名则被“六郎”喧宾夺主。以人们的误解的思维定式,习惯性想象力顺水推舟发挥,杨六郎就在杨氏兄弟排行中从老大沦陷到了第六位。这种善意的误会是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开始的,这之后不仅在杨延朗于三关驻守十四年间无法更正,就是其去世后,经历元明清各朝至今,已越然千年,仍然被人们误闻乐见,津津乐道!终是鲜少有人去深入探索,追本溯源,拨乱反正,还杨延昭杨大郎的身份。并且在可能预想的未来,这一误解还将继续下去。

  杨六郎在流传千年的爱国传奇中,有人偏爱用官职来称呼杨六郎,比如杨元帅,杨左使,其中最高大全的称谓叫作杨六使。这个称谓的发明人将杨六郎的官名进行了高度总结概括,那就是据说他曾经出任的六使官职:边关里外点检使、界河两岸巡绰使、关西五路廉访使、淮、浙两场催运使、豳汾二州防御使。拗口难读,有些官职纯属虚构,缺少历史依据,从人们愿意在六郎职称上大作文章这一点,就可以折射出百姓是多么喜爱这位传奇英雄。充分体现出广大民众对保家卫国军人的景仰。我们知道,从刘延朗到杨延朗,从杨延朗到杨六郎,从杨六郎到杨延昭,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杨延朗,长达33年多,使用时间最短的是杨延昭,只有一年零三个月,而来自敌国的泊来品杨六郎的称谓,在这位北宋爱国英雄有生之年,则也比杨延昭名字反而多使用了12年。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了杨延昭叫得震天响的符号,传颂千年,经久不衰,杨六郎名字变化本身就是个令人愉悦、喜闻乐见的不朽传奇。(未完待续)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




声明:由于后台小程序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