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管疏通汤已病防传

 脉管疏通汤 2020-12-10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从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出发,提出了一脏一腑受邪,可累及到其他脏腑经络,故在调治已病之脏外,还要调治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传变。

《黄帝内经素问 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清代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都是对已病防传的具体运用。

可见脉管疾病的治未病,指不但治疗已经发病的脏腑经络,还要治疗未病的脏腑经络,防止疾病向未病脏腑经络传变。

那么脉管疾病如何传变的?主要涉及脉、脏腑相互之间及各期程度上的传变

(1)脉向脏传变

此类传变方式最多,其所传之脏包括:

①脉——肺传变,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并发症以肺栓塞为多见;

②脉——心传变,巨细胞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可同时并发脑梗死、心肌梗死;

③脉——肾传变,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可能并发代谢性肌肾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的肾动脉狭窄;

④脉———肝传变,较为少见,多因门脉系统血栓形成所致。

(2)脏向脉传变:

①肺——脉,肺癌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

②肝———脉,慢性肝病引起门静脉血栓;

③心——脉,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下肢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在此类传变方式中约占2/3;

④全身性疾病———脉,全身性病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等等引起的动、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

(3)脉与脉之间的传变:一种外周血管疾病可伴发另一种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也较为多见。如下肢静脉曲张、脉管炎伴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动脉硬化症合并无脉症等。

(4)脏与脏之间的传变:以心病并发肾病为多见。主要涉及的脏为心、脑、肝、肾,一般病情较为严重。

脱疽病(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脉管炎、糖尿病足、雷诺氏综合征、动脉栓塞等缺血性疾病)从局部缺血期的发凉、怕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到营养障碍期的间歇性跛行加重、静息痛严重,难以入寐,再到坏死期的发黑坏死或溃烂并逐渐向脚面小腿方向发展,这些都是疾病的在一步步传变,可见无论是经络脏腑间相互传变,还是脱疽分期病情渐进传变,已病防传在疾病治疗上是多么重要。

脉管疏通汤在局部缺血期,当患者出现肢端发凉、怕冷、疼痛、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及时用药,就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到营养障碍期,既可以治疗本期这些症状,又可以防治疾病继续发展,出现静息痛,坏疽,并防止向脏腑传变。

以上就是脉管疏通汤已病防传的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