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人:戴君福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普遍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通过开展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父母、老师的辛劳,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回报社会的美好情感。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开展一系列识恩、知恩、报恩、厚德的探究性活动,是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促进学生逐步养成心怀感恩,报以真情的道德行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研究的意义。 感恩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不仅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却不能甚至不愿回报社会,奉献人类,试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2、主体性教育理论 感恩不是别人对你施加影响而你不得不为之的一种行为,感恩应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因此,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我们只有将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放在同一个车道上,感恩教育才会有现实意义并产生实际效果。如果说感恩情怀与主体精神能够碰撞出璀璨的火花,那么,感恩教育就一定能够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见出成效。 四、实验的具体措施 (1)孝敬父母(2)尊敬师长(3)关爱他人(4)感激社会(5)感激生命(6)感激自然。 (1)、行动研究法: 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五、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大体上分三步进行: 1、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成立课题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实验前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召开开题报告会,为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4)、通过家校共育,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5)、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六、研究成果预期 1、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 2、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收集、创作) 3、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 4、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