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竹一人一画境,一念一品能修心——竹子诗画集

 历史探奇 2020-12-10

亭后有竹,竹欲疏;

竹尽有室,室欲幽。

竹,雅称修竹,又有名做篁,

文人雅士取其正直虚心高节的意思,

作君子的象征。

同为君子象征的,还有梅兰菊,

但能以“君”直接称呼的,却只有竹,即“此君”。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歌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便是借此典。

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文人骨髓。在文人心中是清雅澹泊的明志写照,更是君子隐逸高洁之风,也戒由竹勉励自身德行,修傲然风骨。故而竹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审美意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洗然弟竹亭 》

唐代: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此诗竹亭述志,展现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春日山中竹》

唐代·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译文:

数支竹子,苍翠碧绿,犹如龙腾一般。如此峭拔的山地,正是它生长的地方。无数的野花是没有办法(在这陡峭的山上)盛开的。唯有竹子,能在这半山的寒色当中与春天争风。

《题李次云窗竹》

唐代·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本诗是一首七绝。这两句是说,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中见绿,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表现竹的顽强生命力。

《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唐代·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代: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赞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不仅是咏竹,更是诗人自身品格的抒发与呐喊。

《霜筠亭》

宋代·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译文:

刚从笋壳中破出的新竹尚且有些幼弱,不太能够自己保持挺直,但已姿态优雅,有了能耐受严寒的仪态。而要看到它严正可敬,傲对霜寒的样子,就要等到秋风骤起,花粉凋落的时候了。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这首诗非常有趣,意思就是竹子和肉如果一定要二选一,一定要选竹子。后面还有两句:“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意思是你瘦了可以吃胖,如果你俗了,你就没救了。

《新竹》

宋代·刘兼

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

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

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竹 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诗意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清代·魏源

这句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的一句名言,意识是竹子在大雪时候还像箭一样笔直挺立,不被雪所压弯;而梅则朵朵盛开。诗人看见此情此景,觉得它们好像在与天地对抗,好像要把春天争回来似的。更深层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像竹和梅一样,傲骨长存,不被外界不正之气压倒。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