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可以用于医院里吗?对什么具有康复功效呢??

 新师道 2020-12-10

本土化音乐治疗在医疗体系中的应用



(一)

音乐治疗在很多医院都属于属于治疗性项目,在无锡某医院里一次治疗费用130元,医保支付90%,各省市的情况不同。一般流程为由临床医生开出音乐治疗的医嘱,再通过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转介给心理咨询师审核,心理咨询师审核内容包括该病人是否适合接受音乐治疗,制定具体治疗目标。

医生通常都会同意心理咨询师的方案。临床医生仅负责开医嘱,在制定治疗方案和目标方面,心理咨询师更占主导地位,这点可能与国外不同。说明国内的临床医生还不够了解音乐治疗。

(二)

开展的形式包括团体治疗和个体治疗,主动音乐治疗和被动音乐治疗。同时还包括以音乐为载体的“舞蹈治疗”和“鼓圈”等其他形式。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团体治疗时,将治疗目标相同的病人分到一组,不超过12人,音乐治疗伴随认知行为疗法和现实导向治疗,改善患者情绪,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回归社会技能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治疗时间为1小时,治疗频率从每周一次到每日一次不等,每周3~5次更常见。将病人集中至病区设置的活动室内,二名心理咨询师为一组,一名担任vocal和吉他手,一名担任鼓手,带领患者们一起唱歌,跟随节奏一起拍手。对于社会功能退化尚不严重的患者分发给他们简单的打击乐器,参与互动。

(三)

对于脑梗死后遗症伴有吞咽障碍和失语的病人,需要加强言语能力训练。给予音乐治疗和自信心训练和感觉统合治疗,促进患者言语功能。治疗前,治疗师收集患者个人背景资料,如性格、学历、兴趣喜好等,为选取音乐素材提供依据。选择节奏舒缓、内容积极健康且患者卒中前会唱的歌曲。治疗时,嘱患者跟着旋律使用易发的单音节词(如na, la, a等)代替歌词哼唱歌曲,同时指导患者用左手跟着旋律打节拍。治疗师开始时在旁边一起打节拍和哼唱,帮助患者把握节律,随后逐渐退出引导,让患者自行哼唱。

当患者可以独立哼唱单音节词时,逐渐过渡到哼唱歌词。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后有好转,患者能讲出一些简单的单音节词,但仍然语音低,语速慢。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语音较以前提高,吐字的清晰度易有改善,颈部控制能力较以前提高。

(四)

对于脑梗死伴有脑高级功能障碍者,给予音乐治疗和感觉统合治疗,促进患者觉醒,改善患者对外界的反应,每2周2~4次。

脑血管病所致人格和行为障碍,于心理治疗和音乐治疗等协助改善认知功能,促进康复。

而那些更广大的、处在稳定期的,康复期的需要继续服药的门诊患者,则较少接触到音乐治疗。心理咨询师认为对于他们会更能体现音乐治疗的优势,如果门诊患者可以主动来到医院,说明患者更有接受治疗的动机,而不是住院患者那样被医生开“医嘱”。

这点与国外的“治疗小组”不同,心理咨询师参与到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急性期是临床医生,稳定期是心理咨询师,还有康复治疗师OT治疗,患者出院回到社区,回到社会中后,可能还有一个长期服药的稳定期和更漫长的康复期,心理咨询师都将继续关注和参与治疗

#生活心理学##心理咨询师说##亲子教育##心理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