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豆根,见过吗?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太极本草888 2020-12-10

山豆根

来源产地

主要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4~5月或8~9月间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于石山脚下,或岩缝中。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广西。

别名山大豆根、黄结、苦豆根

【炮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原形态】

广豆根。

灌木,直立或近平卧,高1~2米。根通常2~5条,圆柱形,黄褐色。茎圆柱形,表面具沟槽,密被短柔毛,茎上部常作"之"字形弯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11~17,长(团状卵形或卵形,长1~2.5厘米,宽0.5~1.5厘米,顶端1小叶较大,多为椭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被短毛,下面灰棕色,密被灰棕色短柔毛;小叶柄短,密被短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厘米,密被短毛;花萼阔钟状,外被稀毛,顶端有5个三角状的短齿;蝶形花冠黄白色;雄蕊10,花药背着,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上位,圆柱形,花柱弯曲,柱头圆形,簇生长柔毛。荚果紫黑色,串珠状。花期4~5月

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

苦,寒;有毒。

归肺、胃经。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中药大辞典》

味大苦,大寒。

入心,肺、大肠三经。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

《中华本草》:

性寒,味苦。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烦渴、黄疸、热结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