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死之前,我想……

 走读生日记 2020-12-11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天朋友圈里看到这个问题,突然像噩梦醒来那一瞬,一下子不知自己身处何方。没有切身感受过被流弹或流矢击中,是怎样一种震惊和疼,看到这个问题那一刻,自己的心隐隐约约有绞痛的感觉。

问题的原版是:

Before I dieI want to                .

创意来源于一个名叫Candy Chang的华裔艺术家。2009年,Candy痛失亲人,原本从未审视和思考过的死亡就这么突然来临,让她一夜之间感受到死亡的残酷。生命无常,人生变幻,意外和明天到底哪一个先来?没有人能断言。Candy开始深入思考人生和死亡,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特别容易被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东西占据,使得我们忘记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深刻的思考催生天才的创意。2011年,Candy在新奥尔良市区一座废弃的房屋墙壁上安装了一面巨大的黑板。然后在黑板上喷刷了无数个一样的句子,那个句子就是:“Before I dieI want to            . Candy在黑板前备好了粉笔,每一个路人都可以停下来,做一下这道填空题。这一创意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Candy的预期,无数人在这面黑板前留下自己的答案,无数人都因为这句意犹未尽的话开始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也开始思考未来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下去。

Candy意识到阐述这一问题的几个单词的力量,于是她开始在新奥尔良其他的社区街道上扩展这个活动,响应Candy的人越来越多,随后,活动越传越广,从最初一座旧房子开始,最后跨越了6个大洲,60多个国家。一道简单的填空题,唤醒了多少人沉睡的心灵。

在死之前,我想让我爱的人快乐。

在死之前,我想和你在一起生活。

在死之前,我想不再为钱而苦恼。

在死之前,我想做一个勇敢的人。

在死之前,我想认清楚自己是谁。

在死之前,我想去做海盗。

在死之前,我想开一家餐馆。

在死之前,我想做个网红。

在死之前,我想看着我的女儿毕业。

在死之前,我想和爸爸说我爱他。

在死之前,我想再抱一抱那个人。

在死之前,我想做我真正的自己。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平凡,简单,甚至微不足道,可是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让我们深深的受到触动。无数个平凡人无数个平凡的答案,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力量让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思考自己,表达自己,成全自己。如果愿意,我们人生的底色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全然不是一成不变的黑与白。

尽管夜已深,我还是简单设计了一张带有这个问题的图片,连同自己的感慨发在了朋友圈。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感觉有点心酸。时间这么快,人生这么短,该听的没听,该看的还没看,转眼之间死亡即将到眼前……我想了又想,在空白处我填上回到出发的地方。你呢,想没想过这个问题?请在评论处留下你的答案吧。

然后,就有了这些回答。

原来,死亡会轻易让人坦露心扉。


想起初中时候的日记里,自己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出生,就是为了死亡。”高中时,再看这句话,觉得初中时候的自己是多么年少轻狂,面对人生这么宏大的命题,竟然如此大言不惭的断言评说。后来上了大学,再回想高中时代的感触,却突然发现自己早已无法说服自己,人生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在质疑自己那一刻,内心深处却又觉得初中时候的妄言竟然充满直白的道理。

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中间的过程就如同每一个人的答案,每个人都不同。“在死之前,我想回到出发的地方。”这是我的答案。可是,出发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一片茫然。人生路上,每一次驻足,都必将产生新一次出发。当一片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覆盖掉最后一块乡村的土地,故乡,乡关,还会附着在哪里?哪里还能找得到一所可以随意喷刷出这个问题的老房子?

在死之前,我想我永远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