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极村,让你更找不到北的地方

 走读生日记 2020-12-11

灵魂只需要两件衣服:

路的背心,书的短裤。

村口。图片来源:开哥随手拍

心中没有方向,即便站在北极点上,仍然找不到北。——关于标题 PS:今天图有点多,图片随手拍自雨前下午、雨后上午和晚上9点左右。忽略了那些粗糙的刻石。若干未涉及到部分另发文记录。

1/

乘车来这个村子的路上,你才真切感受到大兴安岭,你才真正感受到森林。因为无边无际的森林,还有长流不息的黑龙江,这个村子空气和水都相当纯净。

但我想,这个村子还依然保持纯净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村子距离闹市太远,太远,更恶劣的城市化和商业化开发还没有最后完成。

但我还是明显感受到,这个村子也正在走向毁灭。我说的毁灭不是这个村子消失了,而是这个村子最原始最本真的纯净和美,正一点一点被人为的意愿而改变,钢筋水泥的丛林正无声无息的侵入这片纯天然的领土。

据说,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

2/

我总是不自觉的看到美中不足,这给乐观婊和正能量婊们提供了不屑一顾和鄙视,甚至诅咒的借口。可我并不想改正,对一个陌生的地方而言,我希望它接近想象中一样完美。

这与崇敬和尊重一个人不同,我不会把目光盯在一个人的弱点和缺点之上。我知道人无完人,但一个地方可以接近完美。

比如北极村,她是可以接近完美的,乐观一点来说,她可以完美的。

如果主张开发这个村子的人足够有文化,足够用心,足够有远见,这个村子必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方向村”,每一个寻找方向的人来,都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仅仅限于“寻北”。

3/

整个村子目前已经全部纳入北极村旅游风景区,除了最原始的村民房屋,奔流不息的黑龙江水,触目可及的獐子松为主组成的森林大军,你见不到真正打动你的文化景观。那些围绕“北”字所做的文章都显得太粗糙了,不足以用来丰富和完善北极村这么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为核心的自然资源。

村南的北方民族园,里面的自然环境清丽可人,湖水独具特色,夕照下波光粼粼,白云倒映,松涛阵阵。遗憾的是,整个园区似乎还是半成品,隐隐有烂尾的迹象。

北字广场,那些粗糙的乱七八糟的石头,以及上边各种夸张的“北”字,让北极村显得单薄而鄙俗。就像一些人胳膊上胡乱的刺青一些虫不虫蛇不蛇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仿佛真的是一位称职的黑社会大哥一样。

自以为是的表情自己不清楚,看到的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很嗨,他人并不舒服。只不过与他人无关,没有人愿意轻易指出。

4/

最北邮局内,寄明信片的人络绎不绝。

很多家长在一本正经的指点孩子填写明信片,半个小时内没有见到一个独立完成一张明信片寄送程序的孩子。我见到每一个家长都那么事无巨细的在帮助孩子来做,怎么写,写什么话,都为孩子计算的很准确,孩子除了一个用笔书写的动作外,没有别的动作,甚至连写给谁都是父母在报出名单,然后孩子机械的把父母报出的名字写上去。

我也写了几张,每张上差不多写了相同的话:行至北极,清凉纪念。我不知道这北极村之行,到底值不值得纪念。

想起当年流行寄送明信片的点滴记忆,觉得那会儿的人好单纯,那个年代好单纯。

一张明信片,块八角钱的情意,有温暖,有真诚,有纯粹的友情在字里行间。

如今,邮政局也更加商业化,进门之后,营业员像兜售所谓的特产小贩一样摇唇鼓舌,不遗余力的推介邮品与杂七杂八的纪念商品。

顺手给达哥写了个明信片

这让一张明信片,或者一枚信封,如同脱光了底裤游街示众的人一样,充满了悲凉的色彩。看客漠然的看着,游街者漠然的走着。看客的漠然显示出人性的丑陋,游街者的漠然显示着对这个人世的绝望。

明信片,信封,多好多神奇的文化与温情的载体,如今也成为功利的道具。

在填写明信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自己这种随波逐流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当我把填写好的信封粘合完封口,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我突然希望它们都走失在遥远的路上。

5/

商业化早已侵蚀了最后的人情,让远行与归来都不再具备特殊意义,代言这种意义的心情和物品都如同废弃的快件包装,除了上边的地址、姓名和电话之外,还有什么禁得起真实的推敲?

北极路上,以及黑龙江路、通江街,还有纵惯村东西之间的若干小街之上,主打“北”和“北极”概念的招牌很多,据说有的还申请注册了商标。

当一个用于方向的名词,被如此大面积关注和使用,恐怕也只是在这个村子里了。

我在这个村子里毫不意外的看到中国最北的烂尾楼。客栈掌柜大哥告诉我说,那片最大的烂尾楼至今都已经烂在那里67年时间了。

在北边的江边附近,我还看到荒芜废弃的玫瑰园,我想这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最北的玫瑰园了,可惜的是,这个园子看上去也像荒废了多年。

6/

我还看到中国最北的公共厕所,并特意进去体验了一下撒尿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尿还是自然而然找到了向下的方向。

有点邪恶的是,那一刻我有点鄙视自己——一路向北,是在寻找自己的方向吗?看到“我找到北了”几个汉字粗陋得刻在一块毫无棱角的石头上,被那些渴望找到北的人当做证明来过的背景。

我突然觉得我甚至不如自己的一泡尿,那么自然的知道自己的去处。心向北方,身在北方,即便是中国的最北,又能怎样呢?

站在黑龙江边,看着宽阔的江水自北向南不舍昼夜的远去,我深切感知到水的信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我要跟水学习——身处低处,心向远方,永不止步。

7/

感慨了这么多,我还是发自内心的说一句,这个中国最北方的小村,现在确实值得来看看。

看看这里的森林,看看这里的黑龙江水,看看这里残存的民居——看到那些高耸的烟囱,一下子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着炊烟升起那一刻,知道家在什么地方。

<END>

最新文章:

关于亲子阅读的15种心情

啤酒才不是哈尔滨的名片

我见过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总有一个方向是去往远方

苏秦,一个发愤苦读的坏典型

要不,明年再翻修厨房吧。

鼓舞原创  苹果手机赞赏通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