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此篇才明白为何2017年梅中中考喜报会是那样的·····@梅中考生家长

 同城家长圈 2020-12-11


志愿填报系列,

这是第二篇,梅中的。

本想跟西梅一起写了,

可分析梅中还是比较复杂的,

关注西梅的家长先别急,下篇啦!

本篇定位推荐方法跟树人的一样,

“排名区间法”来三步成绩定位。

不为十分准确,

只为更有逻辑依据,

更理性稳妥地帮助家长考生解决志愿烦恼。

关于梅中的志愿填报数据依据

       这个梅中的志愿填报依据,自然以去年的中考成绩作依据为佳。可关注到去年梅中喜报的家长应该知道,那份喜报是挺长的,但总结一句话就是本校73人考上了扬中。所以去年的成绩不足以作分析依据。

      至于为何梅中会出了那么一份不清晰的喜报,小编也是在分析中才明白,将会在文末揭晓!

       各位家长应该不难理解,各校每年的中考成绩还是有一定的惯性,而且录取高中不仅受中考成绩,还有各校考生报名数,高中招生计划等因素影响。

        所以,小编以2015年、2016年梅中喜报为基础,且这2年考生当时的入学方式与今年的一样,都以民办招生方式入学,还是比较具有可参考性的,尤其2016年的。另外考虑近2年的高中招生情况,今年考生人数(以2015年梅中招生数据为参考,约770人,与去年差不多)等情况。

成绩定位第一步,三次考试校排名

       第一个考试 ,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

       第二个考试 ,一模的考试成绩

       第三个考试 , 二模的考试成绩

      取这三次考试的校排名,然后取最好排名和最差的排名成为一个成绩区间。当然现在还没全考完,取已考成绩也可以试判断下。

成绩定位第二步,六个区间来判断

校排名在70名之前的可上扬中,

第一区间,1-30名,可硬考上扬中;

第二区间,30-70名,可以指标生上扬中;

数据说明:

4% 为15-17年梅中硬考扬中比例的平均比率;

校排前4%,总参考人数估为770人,那么排名在30名以内。

40名扬中指标生,因今年考生与去年人数差不多;70名考生可上扬中,与15-17年平均占比9%,也是一致的;

③此区间若家长有纠结邗中或是附中的,单教育提升能力上,小编建议优先邗中,其他因素可自行考虑。

第三区间,70-150名,硬考附中或邗中没问题。

第四区间,150-200名,可以指标生上附中。

数据说明:

20% 为15-16年梅中硬考附中校排名的平均率;

校排前20%,排名在150名以内

49名附中指标生,去年为49人,估算凑整至200名以内。

前150名,都可报邗中,因为有些家长考虑孩子需要老师监管强度稍大的学习环境,而在扬中学习相比邗中更需孩子的自律性自主性。

第五区间,200-350名,可硬考上新华;

第六区间,350-405名,可以指标生上新华;

数据说明:

①估算150个考生可硬考上新华,这过程有点复杂,后面会具体说明。

②55名新华指标生,参考去年;

③16年梅中四星达线率为52.9%,17年约为55.6%,这里估算为405/770=52.6%,为录取率;达线率和录取率,不是一个概念。

成绩定位第三步,思量下考生状态

       成绩稳定性如何?

       当然,会有些考生发挥良好,成绩区间就在这六区间中的一个,这样的志愿算比较好填的。

        那么发挥不稳定的,成绩区间是跨区的,有跨两个区有的跨三个区,首先应分析波动原因,考虑中考时重复犯错的概率多大,风险多大,再选择激进点的填法,或是适中、保守的填法。

        比如,梅中一考生,上期末成绩27名,一模55名,二模成绩80名,那么他的排名区间为27-80。

        属于发挥不稳定型的,排名跨区,可能直接硬考上扬中,也可能把握不住扬中指标生,硬考邗中或是附中倒是问题不大。先分析波动原因,可以选择A志愿扬中,B志愿邗中或附中,或者直接选择A志愿邗中或附中,争取重点班。

说说梅中去年那份不清晰的中考喜报

       其实仔细看过15-17年梅中喜报的家长知道,15年的喜报数据清晰,17年的模糊。

       从被扬中、附中录取人数上看,15-16年人数占比上,还算稳定,没多大变化,指标生分配上还有优势的;但17年,一个扬中指标生名额竟未用掉。

       从被邗中录取上看,15年是有40人,16年不止40个。但是17年,因邗中在市直切分线比16年高了10分,只比附中硬考线低6分。也就是原16年可硬考上附中的才有可考上邗中,最终导致17年更多考生去了新华。

       所以说,2017年梅中中考,高分段上貌似并没突破,附中、邗中录取数上相比16年也少了些。

        梅中,还是那个市直公办老大,但受树人和邗中的影响,却显得有些“不进则退”了。

最后再啰嗦下志愿

填志愿前做好定位,

实质上是要对考生自身做好判断,立好目标,

为中考做好准备。

如何做好定位,

可不单考生成绩,身体心理状态,

还有文理科方面需求,学校远近,

考生抗压力,自律自主性等因素,

 综合科学考虑再选择填报志愿。

以上为小编建议,如有不妥,可留言!

同城家长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