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登基后是如何追封祖先与家人的?

 半城湖之缘 2020-12-11

古代帝王能真正称得上“布衣天子”的恐怕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了,巧合的是,这两位开国皇帝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换句话说,应该是朱元璋总是不经意地模仿刘邦。在追封先祖和家人方面,朱元璋即位后采取了和西汉开国时同样的策略。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开国皇帝追封先祖和兄弟姐妹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朱元璋搞得有点兴师动众,但凡是老朱家的人,他基本上一个也没落下。即位当天,立即追尊祖先:他的高祖称为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称为恒皇帝,庙号懿祖;祖父称为裕皇帝,庙号熙祖;父亲朱五四称为淳皇帝,庙号仁祖。从高祖母至母亲,一律封为皇后。

第二天,朱元璋又追封他的伯伯们为王,当然,这限于朱元璋所知道的几位亲属。伯伯朱五一为寿春王,他的儿子朱重一为霍丘王,朱重二为下蔡王,朱重三为安丰王,朱重五为蒙城王。朱重一的儿子为宝应王,朱重三的儿子分别为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这十个王都是死后追封,说到底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只不过牌位可以供奉在太庙,可以享受岁岁祭祀而已。

对于自己的亲兄弟,朱元璋更不会吝啬,他封长兄朱重四为南昌王,二兄朱重六为盱眙王,三兄朱重七为临淮王。朱重四长子,即朱元璋的大侄子封为山阳王;朱重四次子即朱文正,当时因触犯朱元璋被贬,没有封王。朱重六之子为昭信王。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父亲朱五四一脉,比起伯伯朱五一一脉自然要亲近的多,但也仅仅是能享受到太庙里的冷猪肉而已。

算来算去,只有两个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一个是朱元璋的嫂子、南昌王妃王氏当时尚在,晚年享受到了荣华富贵,死后还得到了附葬皇陵的待遇。另一个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即朱文正的父亲。二姐早卒,朱元璋在滁州时李贞带着儿子投奔于他。

李贞其人并无多大本事,但李文忠却成了朱元璋麾下战功赫赫的大将,因此李贞夫妇的荣耀也就非比寻常。洪武元年(1368年),李贞受封恩亲侯驸马都尉,妻子被追封为孝亲公主。五年后,李贞被封为曹国公,妻子也被加册曹国长公主。《明史》中对李贞的评价是:“晚岁尤折节谦抑”,这说明他为人低调不露锋芒,很受朱元璋的敬重。李贞死后,被追封为陇西王。

朱元璋追封先祖和家人,充分体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古话。这也从说明,朱元璋建立大明实际是一个朱姓王朝,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饱尝人间疾苦,一旦登上皇帝之位,仍然逃不脱封建时代的规律,与他羡慕的刘邦一样,视天下为自己的产业。

其后,朱元璋又效仿刘邦分封藩王。可以说,历史的车轮到了明朝开国时,分封藩王已经不合时宜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这些皇子就藩,凭借手中的雄厚的势力假以时日便可和朝廷叫板。刘邦分封藩王造成了后来的“七国之乱”,自汉武帝后地方诸侯才被逐渐削弱,这已经说明,分封藩王是错误之举。

朱元璋对分封藩王的利害关系不是不清楚,只不过他疑心太重,信不过那些跟随自己创业的开国功臣。他总是认为,江山是老朱家的,皇子、皇孙们毕竟是自己人,到了最危难的时候只有他们才信得过。不难看出,朱元璋在即位后,还没有完全进入一个最高统治者该有的状态,而草率地定下这一祸害后世的分封制度。

晚年的朱元璋终于才明白,分封藩王是自己执政以来的一大败笔。可那时的他已经无力改变这一局面了,他曾询问皇太孙,若是以后他的这些叔叔们要起兵造反该当如何?虽然朱允炆先礼后兵的回答让他满意,但朱元璋的内心已经感觉到,自己埋下的这颗定时炸弹早晚会引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