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常锦屏老师

 陇西文学 2020-12-11
怀念常锦屏老师
汪世康
2013年10月8日,秋菊盛开的季节,尊敬的常老师带着满腹的文采、无限的留恋和万般的无奈,离开我们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快一年了,我总想着要把与常老师相遇的一些往事写成文字,以表深切的怀念。沉思多日,我想还是从迭部林业局的旺臧林场听到常锦屏的名字写起。

1978年8月,我第一次到旺臧林场拉木料,在开票室办理手续签字后,开票员问:“你是陇西人?”我说:“是。”开票员又问:“你认识常锦屏吗?”我说:“不认识。”开票员很惋惜地说:“常锦屏是工人,如果是干部,场部绝不会让她走。她的文才很好,每月的板报都有她撰写的文章,尤其是场部的一些汇报材料都是她代写。”从此,“常锦屏”的名字,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002年6月,我拿着《汪钺纪念文集》的底稿,去兰州找王守义老师商量出版。王老师的妻子热情地给我和王老师沏茶后,便拿起底稿在一旁很认真地阅读。

是年11月23日,是汪钺先生的三年祭日,《纪念文集》在王老师主编下按计划面世了。在纪念活动结束后,王老师的妻子从她的拎包里拿出一本《梦中的橄榄树》赠送给我。书的扉页上早写好了我的名字,落款是“常锦屏”。真是“久闻其名,未见其人,”我一下子惊呆了。真没想到:二十年后鬼使神差,让我和常锦屏见面认识了,我可以说真是“三生有幸”。我听王老师说《纪念文集》的审阅与出版是常老师完成的。

2003年1月,我写了一篇自己从1978年开始在迭部林区拉运木料近二十年所经所见的散文《迭部印象》,请常老师指导。常老师毫不推辞,修改后征求我的意见,准备在甘肃《飞天》文学月刊上发表。

《迭部印象》一文,主要是写常老师曾经当伐木工时的单位情况。它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白龙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中。其境重峦叠嶂,溪水交错,江河湍急 ,沟壑纵横,峭壁阴森,山高路险,人迹罕至。白天尚能看见的是云雾遮日,隆冬白雪皑皑连天,听见的是百鸟鸣噪和江水轰鸣。每天夜幕降临,是时远时近的狼嚎狐叫和突然而至的暴风骤雨席卷松涛,呼啸徘徊,令人惊悸胆寒。身临其境,决不是文人墨客笔下写意的那样轻松美好。但是常老师和她的工友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建设,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一位有才华、有理想的少女来说,一下子投身到深山老林中工作,真是命运的无奈安排。时间长了,常老师也曾想过另找出路,但在那个年代,路在何方?

1978年十年“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常老师这时已过而立之年,但她没有放弃高考机会,通过夜以继日,努力自学,最终考入西北师大中文系,再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82年常老师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先后当过老师、行政干部、记者,从事最长的职业是报纸副刊文艺编辑,供职兰州晚报报社主任编辑。当选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理事,兰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在《迭部印象》一文中,常老师删去了有关她在林区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认为这使文章的主题部分失去了原意,所以我没有同意发表。修改底稿尚存。

2008年6月,常老师在百忙之中回陇西老家,在鹿鸣春酒楼宴请各位恩师和同学好友,我应邀参加了宴会。当我看到常老师以文静的笑容向各位恩师鞠躬敬酒时,听到常老师以诚恳的谢意向各位祝福健康时,其所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知识分子集高尚品质和文化涵养于一身的人格精神。我油然而生敬意感动落泪。

尊敬的常老师终因置积劳成疾的病体于不顾,在人生事业的收获期匆忙辞世,令人扼腕遗憾,哀痛无尽,难以言表。值此一年忌日,谨以此文,表达缅怀之情。安息吧,尊敬的常老师,您拼搏的身影和飘香的书稿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

敬撰四句为结语:
白龙江畔狼狐嗥,旺藏林场三冬樵。
巩昌才女金城梦,犹握橄榄一枝摇。

小编 |   梦岚   双 隆

Weixin | 1829306554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