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芩珲 共识一:
原因是什么? 社区团购之所以被看做——供应链驱动的效率胜利,在于集约需求反向采购,捆绑团长的流量触达、流量运营能力,极大的节约履约成本,提升履约效率。单个订单的配送成本大概会到0.8~1块钱,这是一个结构性变革的事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承载可能性。 社区团购可以支撑起低客单的模型(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比较都是看各平台的件数)。 首先,真正跑通了生鲜这个品类,又可以扩张到客厅、厨房、卫生间场景的易耗品、冲动购买品、囤货品、计划品,在合理的引导下,用户完全可以将这个平台当成类似淘宝的平台,每天上平台看一看、买一买,花费十几块,换来确定性的“需要去小店取货的溜达”以及“绝对低于传统电商渠道和门店渠道的价格”。 于是习惯养成,于是周而复始,于是社区团购成为核心补充渠道。 共识二:
对拼多多来说,社区团购对拼多多是影响基本盘的存亡大事,战略决心和战略定力非常强。 拼多多买的基本盘,本身就在于低线城市,生鲜农产品,围绕厨房、卫生间的百货,与社区团购的核心人群和品类高度重叠,但下单频次和下沉程度,拼多多又不如社区团购,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且拼多多发现,借助小区里的一个点位,去了解一个用户的需求、体验、挽回用户比做好电商的售后,来得有效和容易。未来不排除:
对美团来说,社区团购是高频入口不可失去的一个通道。 自己的外卖份额已经从七成到八成了,但还有6~8亿的用户不知道美团,他们甚至不用淘宝,觉得花花绿绿、退货麻烦,也不用拼多多,觉得假冒伪劣、品质很差。用一定水准和相对稳健的质价比,可以让他们留在平台上,构成平台GTV、订单量、用户数的正向飞轮。 二级市场的机构无论单押还是双押,甚至多押,虽然标的过于明确,但也算是可以持续跟踪。 一级市场的机构稍微有些焦灼,巨大的盘子、很长的战线,可能的参与点在哪里呢?以下是一些个人观点。 机会一:区域化的生鲜和短保品牌 以往,由于需求刻画很难,鲜度要求高的商品(生鲜、各类短保),基本都是以牺牲商品丰富度,来实现零售模型的。例如我们看到7-11的包子、饭团、短保面包只能承载数十个SKU,如果有新品就意味着老品的淘汰,且即便如此,便利店的报损依然很严重,而号称只有5个点损耗的永辉,只是用其他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店内和仓内损耗。 而在社区团购的模式下,各省有各省的策略,城主也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当用户养成自主下单习惯、且将相当的钱包份额转移到团购平台之后,就让每个区域的需求和刻画成为可能。 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在网格仓里,能看到区域消费需求的分布,品类、品级、SKU、规格、包装,在一级中心仓,还能看到数据的连续性、波动性和延展性。SKU越多,这个消费图景就越完整。 拉长时间线,随着区域性的品类结构、订单数据基本稳定,蔬菜水果、米面粮油,肉蛋冻品海鲜,不同季节卖什么、每个细分品类能卖多少、怎么做商品运营转化率最高,是全国发全国还是本地发本地,产能规划、渠道消化成为一件可预测的事情。 以往一个新品牌的成长,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需要承载一定的价值观、具备全渠道把控能力和出色的内容营销能力,对创始人成长的要求也非常严苛。在社区团购对流量的高效组织之下,提供了很好的直通消费者的渠道,品牌可以回归到极致产品的打造+极致的交付能力,从存活到起飞的难度系数降低,也带来更多的涌现。 机会二:标品源头直采带来品牌的成长机会,做好需求细分 全国性品牌需要做到的是:
这里的第三点稍微抽象一点,比如说纸巾,考虑到电商物流的每件成本、以及可以送货上门等因素,电商平台上买纸巾,动不动就是六包、十二包乃至更多,买调味品,2件打包才可以,而在团购平台上,显然可以采用更小更灵活的售卖规格。 具体做法上,更可以勤快地尝试出不同区域的需求。至于渠道返佣,是老一代的做法,而但凡不利于透明管理的做法,这一次可能都会被革命掉。 商品的开发和投入上也要更有依据和针对性。 例如一二线城市的画像分群在于:
下沉一些的画像分群在于:
品牌基业长青需要多个长板都很突出,但越是艰难的事情,价值壁垒也就越强。 机会三:农产品上游基础设施 在春秋圈地的现阶段,sku数、订单数、有效团数才是首要KPI,精细化是后续需要赶上的工作。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中心仓(分拣到不同路线)——网格仓(分拣到不同团长)——团长的仓配模式之下,网格仓二次分拣,外聘的临时工显然不如农贸菜场的夫妻老婆,摘菜打包的过程里,带来了大批量生鲜品类的损耗。 在缺少全链条冷链的基础之上,还想降低损耗、保证相对品质,解决之道在生鲜的上游。蔬菜的品质由品种、种植环境、天时、保鲜技术四个要素决定。品种和培育是更长远的故事,社区团购平台力所能及做的,是做好保鲜管理。 为什么叶菜很难?因为蔬菜一直在呼吸,通过呼吸,消化自身的养分,蒸发水分,继续保持生长,呼吸量越大,品质劣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尤其夏季高温时期,蔬菜自身也会成为一个发热体。一般温度每上升10℃,蔬菜的呼吸量就会扩大2至3倍。如芦笋,从0℃到26℃,呼吸量扩大了10倍多。 冷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产地的预冷,你比如寿光菜、云南叶菜,采摘后迅速降温(一般0~10℃),在本地操作,人工和场地的成本都更低,且由于预冷处理后,蔬菜的温度上升速度变慢,后续做常温运输也没有太大问题。 再比如说,随着城市规划的演进,很多中心仓的城市可能会对毛菜进城有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可不可以在上游就投清洗线,同样可以提高耐储性,减少冷藏运输工具和冷藏库的冷负荷。 难度在于,每种农产品都有自己的特性,预冷工艺十分重要,必须要精准测出农产品特性,在最合理的时间内把农产品温度降到最合理的区间,而国内具有专业上游预处理服务的公司极少。 对于平台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服务商的方案设计能力、设备性能及工艺、网点布局、服务能力等。如果在中心仓做类似的事情,还需要综合考虑动线设计与作业效率。 机会四:水果/蔬菜一品多级,上游商品化 对商品的品质化诉求是消费者端的传导。这里的“品质”更强调稳定、可持续性,以及和需求的匹配度。 为什么水果蔬菜需要分品分级? 水果是即时性消费,对品控、品规有天然的要求,“糖分都吃了,一定要吃到满意的”。 尽管蔬菜需要再次加工,对鲜度(颜色、光泽、软硬度、水分)的要求略低于水果,但失重、萎蔫、黄化还是会伤害用户体验,“做饭的时间都花了,原料还是要保证”。 为什么需要依靠上游来做分级?
有什么新的变革机会?
我们以水果为例,以往问题在于,无论是生鲜电商、仓店一体还是前置仓模式,下游渠道对于果品的需要是相对窄线的,比如盒马需要的榴莲只占一批货中的40%,而社区团购因为更广的区域覆盖度,其需求可以跨域一二三四级果。 进而可以实现:
机会五:围绕物流履约的“老人”与“新生意” 全链条冷链的成本太高,但土方法的打冷是有很大需求的。比如在产地卖点冰瓶、在中心仓卖点可以降温保温的周转箱。在下游体现为:终端自提冷柜。团长暂存冷柜。 此外,以往的快消B2B也谋求转型,将向仓储代运营+跨品类经营能力的运力服务商转型。 无论是单日发货一个波次还是两个波次的中心仓,其运力的工作时间总是相对固定的。具体到每个区域,也可以由团长端要求的送达时间(如早上10点半之前不影响准备午饭、或者下午4点前),倒推发货时间、中心仓内的作业时间、供应商配送到中心仓的时间。 但以往的供应商哪里处理过300个SKU以上、还持续在更换&扩品的盘子,更不要说自己做好预测、备货和出入库管理。时势造英雄,新机会也会筛选出那些已经开始掌握新武器的“老人”。 也可以畅想国内商超物业和业态的改革。单纯用大白话来说,超市的一盘货,本身需要20~30天完成流通,现在1天就可以完成零售环节的流通,社区团购的效率提升体现为转速的提升。线下门店的商品体感、人际温度、购物氛围和习惯塑造,是某个阶段的集体记忆,但并不代表永远会停留在这个状态。 写在最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