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怎么“讲故事”,你就怎么过一生

 置身于宁静 2020-12-11
你怎么“讲故事”,你就怎么过一生

01你看世界的滤镜,就是你的叙事风格

“把生活赠与你最酸涩的一颗柠檬,酿成一杯甜美的柠檬汁。”

如果把个人遭遇的厄运、挫折、创伤比作柠檬,那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把它变成甜美的柠檬汁。

有人将过去看作一段波澜的历史,并未阻挡前进的脚步;而有人无法释怀,余生都在咀嚼懊恼、悔恨、伤痛的味道。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遭遇种种厄运,她就反反复复地向邻居们叙述自己悲惨的经历和无法改变的境地,想获得大家的同情和共鸣;

而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年少时曾遭受性侵犯,她不回避这段“黑历史”,而像诗中所说“我只身前行,却像带着一万雄兵”,她将过去发生的种种看作是自己携带的一部分历史,塑造了如今的她的历史。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不同?

人生在世,每天都在讲故事。

你带着独有的“滤镜”看世界,向自己和他人叙述故事,形成独有的叙事风格。

经历、事件只是原材料,而带有你叙述风格的故事则是加工过的版本。

作为叙述者,每个人对过去都有不同的解读和叙事风格,而这建构了我们的叙事身份。

你怎么“讲故事”,你就怎么过一生

02 我们像小说家一样“加工”故事

如何讲故事,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正如作家在小说里设计故事线和情节,人物对这些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进而推进情节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正如小说家那样在”加工“故事,影响着故事的走向。

蔡崇达的《皮囊》里写父亲残疾的一章里,父母不愿接受偏瘫、无法恢复以往的自己,便只能自欺欺人,这其中透着一种无奈。

——“父亲以为自己找到方法了。我知道,他内心里已经编制了一套逻辑。

按照这套逻辑,他最终能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体,重新扮演好曾经做得很好的父亲那个角色。”

这便是父亲的叙事风格,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负重前行。

现象学诠释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于1985年首次在著作《时间与叙事》中提出叙事身份/认同的概念,认为叙事对于建构主体的认同感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叙事身份/认同,也就是利科所说的“人类通过叙事的中介作用所获得的那一种身份认同。”

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确了个体的叙事身份。

——“这(件事)是谁做的?”

——“谁是施动者,发起人?”

——”谁是参与者?“

如此,在叙事中徐徐展开故事线的同时,事件的主体和发起人也呈现出来,由此得出“谁”的身份,就是一种叙事身份/认同。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在1995年提出人格的三个层面,其中包括叙事身份、气质特征、个性适应,相对于后面两个,叙事身份是相对最容易改变的。

我们汲取记忆,将记忆中的元素整合入一个连贯的叙事中,从而书写自己的“生涯自传”。

麦克亚当斯这样说生活和故事的联系:

“将生活比作故事十分贴切。故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有身处不同时间和场景中的人物。这就是生命展开的方式,也是人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如何叙述自己在事件中的遭遇和反应,与他人、世界的关系,是把逆境当作踏脚石,还是一步踩空,跌落谷底。

这被麦克亚当斯归纳为“自传性自我”。

他提出的自传性自我模型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的叙事身份变化的过程。

1、2-7岁,我们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我们是自己故事中的”演员“,靠鲜明的个人特质和所扮演的角色来定义自我。

2、8岁,发展出“主体”的自我,可以审视过去和未来,明白自己的目标。

3、青年时期,逐渐发展出“作者”身份的自我。我们将用一生时间打造这个叙事身份,它定义着我们的意义感、方向感。

我们的叙事身份是不断随着成长逐渐确立的,同时也会不断被自己的认知塑造,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事件,正如奥普拉所说的:

“当你的婚姻触礁,当你失去了一份能证明自己的工作,当你一直倚赖的人背弃了你,毫无疑问的是,改变你对自己状况的思考方式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

其实在心理治疗中弗洛伊德的“穿越疗法”,就是通过转变个体的叙事风格,塑造叙事身份来疗愈创伤。

穿越疗法,是试图用一个合理范围内富有条理性和逻辑的叙事,来代替接受分析者之前无法理解和忍受的故事的碎片,将它们一一修正、弥合,如此一来,生命的叙事得以形成一个符合条理的整体。

正是这样的叙事风格转变,使得接受分析者重新确立身份,重获认同感。

03 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同的人生轨迹

麦克亚当斯通过数百场人生故事采访,而这些采访时跨多年,跨行业,跨领域,而他则在文字稿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归纳出2种不同的叙事风格。

第一类是挽救式叙事。

在这类故事里,通常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但困境、厄运、挫折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后面通过补救和成长、改变,学习新技能,重新振作起来,开启一个新阶段。

麦克亚当斯认为前美国总统小布什,从酗酒和酒驾的不良少年到美国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救赎叙事。

他在《乔治·W·布什和救赎梦》一书中指出,“这些经历给予了布什一个强有力的动机,使他尝试将自己的故事强加于整个国家。”

苦难和困难围绕故事发展,但这都被经历者化为强有力的动机。

第二类是污染式叙事。

污染指的是故事开头不错,但经过一些挫折和打击,使你的希望和梦想破灭。你对此感到无能为力,逐渐把好的开头也忘掉了。

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就有人因为高考失利或是飞来横祸,从此一蹶不振。

具有“污染”叙事风格的人们不认为自己可以改变现状,也无法接受过去发生的事情,只能徒留遗憾地在生活中浮沉。

不同的叙事风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研究指出,挽救式的叙事风格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负面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并且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我们越是能将事件解读为“自己是控制整个事件走向”的主体,自己是掌控者,我们越能消化负面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化危机为转机,实现逆转。

回顾一下问问自己,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负面事件,你是如何解读的?这与你现在的生活有何联系?

接着你就会明白,你怎么讲故事,你就怎么过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