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里的古谭国

 微游枣庄 2020-12-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诗三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的诗篇,是古典文学的经典。在这三百首诗歌中有二首和古谭国有关,一个是谭国大夫作的《大东》,另一个是赞美是齐庄公女儿《硕人》里提到的谭公

     
约在公元前22世纪,适值著名帝王禹通过治水而名扬海内之时,在现今济南城郊内建立了一座名叫谭国的小城。

济南自古是个出诗人的地方,李清照、辛弃疾可以说妇孺皆知,张养浩、边贡、李攀龙也是青史留名。可要说起济南最早的诗人和他的作品,恐怕是一位已经佚名的谭国大夫,和他写下的《诗经·小雅》里的《大东》了


       上世纪20年代末,位于济南东部的章丘市龙山镇以东武原河畔的城子崖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遗址。城子崖中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城子崖位于地上的城池遗迹,就是春秋时期古谭国的都城。时至今日,就连龙山镇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个神秘的国家,留下了济南历史上最早的诗篇,并在城子崖立国存在了长达五百年之久。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藏品

          谭国在今山东济南章丘龙山街道办事处以西的区域,城子崖遗址(古谭国)是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首次发现。在最下文化层出土的蛋壳高柄足杯,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薄如壳,被称为龙山黑陶,它不仅代表最高的制陶工艺水平,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层城址是岳石文化时期的城址,距今3600年左右,为夏代时期的城址。城子崖上文化层,即为周代遗存,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谭国文化代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城墙叠压的遗迹,即龙山文化城、岳石文化城,周文化城显示出历史的沧桑。城子崖的周代城墙上现在还清晰可见“周道”残留的遗迹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把国都从丰搬到镐京,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封功臣姜太公于泰山以北的临淄,建立了齐国;封弟弟周公旦泰山以南的曲阜,建立鲁国。为了安抚商朝留下的贵族们,再续殷礼,周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为防止他叛乱,就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监视他,因此管叔、蔡叔和霍叔又叫“三监”。周武王病死后,武王13岁的儿子成王即位,由周公旦辅助成王管理朝政。管叔、蔡叔和霍叔都不服,“三监”叛乱,武庚联合东夷中几个部落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博姑(山东博兴)及徐戎、淮夷起兵反周,周公东征,经过三年的斗争,诛杀武庚,黜“三监”,攻灭奄等17国。由于镐京在西边,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不方便,加上让殷朝的“顽民”留在原地不放心,周公便决定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洛邑,将殷朝的“顽民”都迁到这里。姬姓大国监视东方各小国,实行分区经营管理。为加强控制,从镐京到东方各国修筑一条战略公路,据《逸周书》载:“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所谓:“周道”或称“周行”,就是有西方向东方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运回征敛搜刮的财富的道路。

       “周道”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路面平、路身直;二是路幅较宽,四马战车可以通行无阻;三是周道两侧植有树木。《国语·周语》说:“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道旁植树,不仅可起遮阴、标识作用,而且也起遮蔽、障碍作用。“周道”的修筑不仅体现了周王朝对东方各诸侯国的掠夺和对人民的压榨,更重要的是对周王朝的政治、经济贸易、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东》里写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潸焉出涕。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它的意思是:簋里熟食满荡荡,枣木勺儿弯又长。大路平坦如磨石,笔直好像箭杆样。贵人路上常来往,小民只能瞪眼望。转过头来心悲伤,眼泪汪汪湿衣裳。东方远近诸小国,织机布帛空荡荡。这首诗首先以西周通往东部诸侯国的那条公路为线索,“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明确指出周王朝就是通过此公路来剥削压榨东方人而致富的,“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西周人公子轻薄张狂,在周道上横冲直闯,来来去去搜刮财物。而东方人视此公路,就会万分悲痛,禁不住就会流泪;因为弄得他们“杼柚其空”,冷天还要穿着夏天的破麻鞋劳动,财力俱困。句中“大东”是一个地理概念,指远离周朝都城镐京的东方,主要是今天的山东济南章丘,而“小东”则指相对稍近的东方,周人打败商人建立周朝的过程,就是不断向东征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谭国作为商朝分封的诸侯也被周人所征服。为了维持周王朝的统治,他们需要向各地派兵,收税,因此强迫被征服的国家为他们修建“周道”,谭国人也在其中。这首诗不但反映了西周王朝与诸侯小国的矛盾,也反映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周道带给被征服东方人的压榨、劳役、困苦、怨愤和沉痛


         相传《大东》诗是谭国大夫所作,距今已3000多年了,是一位早于荷马的诗人。据《史记》记载:当时周王朝的晋、郑、卫、鲁等大国都是姬姓,公爵;谭国为外姓嬴,属爵中最低位了(王朝把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遭欺辱。《诗经·小雅·大东》便是当时景况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如泣如诉,以对比手法揭露了周王室的横征暴敛。从诗中可以知道谭国在西周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纺织、制陶、车道畅通的新兴城邑,可见《诗经·大东》是古谭国的一部史诗。

        《硕人》则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其中“巧笑倚兮,美目盼兮”二句对庄姜之美的精彩刻画,永恒地定格了中国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历来备受推崇。

          《硕人》通篇用了铺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如第一章主要说她的出身——她的三亲六戚,父兄夫婿,“谭公维私”中的谭公和其他亲戚皆是当时各诸侯国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她是一位门第高华的贵夫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谭卫邢齐是相互缔结的姻亲关系。

             此诗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孙联奎《诗品臆说》拈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并揭示出其所以写得好的奥窍。“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原是六朝画家所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它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创造活动。此“阿堵”即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现人物莫过于表现眼睛。不过“眼睛”应作宽泛的理解,它可以泛指一切与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性精神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此诗中倩丽的“巧笑”。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以“永恒的微笑”获得永恒的魅力。总之,任何艺术创作都要善于捕捉与表现关键所在。一个“关键”胜过一打非“关键”。


 

       传统的儒家学者把周公看作圣人,一直不愿承认这首《大东》是讽刺周公的作品,而认为它是讽刺周幽王或者周厉王的,其实这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大东》最大的历史价值正在于它向我们揭露了即便是在最贤明的圣君统治下,封建社会中的压榨欺凌也从未终止,对于贵族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愤,但对于当时谭国的百姓,《大东》记载的就是一部他们的血泪史”。关于《硕人》中提到的谭公,据《左公传》隐公十年记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没,曰庄姜。” 这个时间约在周天子东迁之后,即东周早期的一位谭国国君。齐成公九年(丙午,公元前795年),齐成公死后,其儿子吕购继承君位,为齐庄公。齐庄公六十四年(庚戍,公元前731年),在位64年的齐庄公死。这期间谭公娶了庄姜的姐姐,因此和齐国、邢国、卫国都有了连带的亲戚关系。这位谭国国君应该不是末代谭子


                 考证典籍,周初武、成、康三次大分封皆无谭国。《三齐记》有以平陵为殷帝乙之都的记载(笔者以为帝乙可能巡游至谭城,更为符合历史事实),可见谭国在殷商时代即已存在。在《殷墟卜辞综类》中收录涉及谭国的卜辞多达三十五条。《路史·后纪七》关于“少昊之裔伯益之后有谭等十八国皆嬴姓”的记载。据考证,谭确为少昊赢姓之后,是以覃鸟(雀鹰)为图腾的东夷古国,《路史》谭为嬴姓说是可靠的。由此可推断嬴姓谭国至迟夏代就立国于今章丘与历城交界一带,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应该就是它的国都所在。谭国当时并非是个东夷小国,它不肯屈从于商朝,为此,在武丁前期,谭国招致了商帝国军队一连串的征伐,最终落了个宗庙毁、国破的悲惨结局。谭亡之后,商朝便将谭的故地改封给了子姓的王室贵胄或近支,国号仍沿用旧名。于是,这个子姓的谭国就一跃成为商朝在东方的殖民大国,同时也是商朝继续向东扩张的基地、大本营和“桥头堡”了。嬴姓谭国和子姓谭国的建立,是殷商王朝经略齐国西部的重大谋略。据考古发掘,古谭国大约建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鼎盛时期人口大概有15000人,商业发达,有自己的货币“簟(音diàn)刀”。但总的来说古谭国的国势很弱,没有建立什么可圈可点的历史功绩,史书对它的记载也很少,最长的一段见于《春秋·庄公十年》,但有点可悲的是,正是这段史书记载了古谭国的灭亡,公元前684年,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以谭国人对他不恭,违背礼节为由,出兵灭掉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出逃到莒国,至此,在城子崖立国长达五百多年的谭国消亡了。

 
谭嗣同

         齐桓公即公子小白,鲁庄公八年,齐国第十四任国君齐襄公被大臣公孙无知杀害,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抢着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小白胜出,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在最初逃亡的时候到过有亲戚关系的谭国要求避难,谭公没有收留;齐桓公即位时,谭国也没有派出使节出席庆典。在管子的辅助下,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这与谭子一贯的“尊王抑霸”相左。于是新仇旧恨一起算,齐桓公便以“谭无礼”为借口,出师伐谭。谭子弃国奔莒,周天子以为“谭国为横逆所加,取灭无由,不除国”。齐桓公借周天子之名讨伐诸侯,说明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成了诸侯称霸天下的遮羞布。为了显示自己的正义,齐桓公曾说:“齐围谭三年不取,仁也。”实际上谭国已经有名无实了,但是谭国子孙便以国为姓,一个古老的姓氏至今开姓2700年,依然延续着历史的传奇。

             龙山镇城子崖是天下谭姓共同的故乡,建有谭姓宗祠,最几年很多谭姓后人来此祭祖。谭向上追溯还可以一直延续到著名的原始部落领袖大禹。谭姓在历史上诞生了很多名人,远有谭拾子是战国时期与‘四公子’齐名的人物,近代又出了谭嗣同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文:谭玉峰     图片来源网络        微游枣庄编创

从现在起,你可以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媒体平台找到“微游枣庄”为你提供的与枣庄有关的资讯、文章、图片、音视频等内容,。

在微信公众平台及今日头条的“微游枣庄”账号,拥有原创功能和赞赏功能,“微游枣庄”承诺:该原创文章获得的赞赏金额将如数转给文章作者,感谢他们付出的辛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