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城区沙沟镇有个叫黎墟的古老村庄

 微游枣庄 2020-12-11

题记

黎墟村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成长的地方。记住老家,记住那白云蓝天和袅袅升起的炊烟,就记住了终生不忘的乡愁。

薛城区人民政府1981年立黎墟村碑                          张凯摄影

该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境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名铁黎镇,后为西汉刘邦屯兵之地。元初张姓迁来,在此安居。因村中有小红石山,叫黎墟山,故改名黎墟镇,新中国成立时黎墟村为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名始于清末。

中共薛城区委宣传部、《薛城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走遍薛城▪乡韵系列》介绍黎墟村,邀我参与这个栏目的解说。我又一次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家。1959年12月我出生在这里,童年、少年、青年,小学、中学、高中都在这里度过。当年那段时光,那片土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深藏在我的心底,铭记于心,历历在目。

                                            

支部书记:褚思章

褚思章(字思鉴)1907年3月出生在该村一贫苦佃农家庭,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读过塾书,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北撤,建国前任黎墟乡人民政府组织委员,解放后为黎墟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他带领村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入社,走集体化道路,提前完成“土改”任务。在1951年10月召开的全县土改工作会议上,受到了县委书记王吉德的表扬。

任村支书时,在做好村务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村小学校的建设,他和支部一班人形成了“人才辈出,教育先行”的共识。在乡长彭德志的支持下,向区委、县委申请筹建黎墟村小学,上级同意后,他又动员介绍有文化的人,到校任教。我的小学老师褚庆伟曾说:“那时识字的少,招教师难,俺四叔(指村支书)为咱村学校的建成出力了。”小学成立后,不仅结束了本村孩童蹚河过水到茶棚念书的历史,而且也实现了搬倒井、李家楼、庞庄三个村的孩子就近入学的愿望。我家兄弟六人(其中:堂哥张鲁南系我的伯父“南下干部”张冠伍之子,后回四川)都在此读书。1955年12月沙沟区委书记杨家合(系笔者大舅父)陪同县委书记胡德高到学校检查工作,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为改善村民生活,他鼓励大家发展手工业。村里先后涌现出“大铁匠”张文秀、张文千、袁建喜、袁建坤、张文水、张文香;“小鲁班”张守安、李茂同;“粉条王”刘宗胜、刘宗海、刘宗山、张厚德;“采石匠”李其胜、张延德、闫继芳等这些专业技术能手,为壮大黎墟村集体经济、为社员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做出了贡献,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1973年11月12日老支书辞世。病重时,对看望他的父老乡亲说:“我是一个命苦的人,一生多难,可我从未做过愧对乡亲们的事。”

斯人已去,品德永留,精神不朽。

学习标兵:张世杰

张世杰(字士杰,系笔者长兄)1948年8月出生在该村一个革命干部家庭,197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梁山县人民医院大路口分院当医生,宁夏医学院解放军医疗系(今宁夏医科大学)上大学,陆军第19军某团卫生队副队长,转业后任枣庄市阀门厂职工医院院长。

1956年8月在本村小学读书,由于学习认真刻苦、悟性强、成绩突出当选班长,第二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大哥的小学老师何维友(现为笔者岳父)曾说:从小学一年级到升入初中前,在校都是班干部,他经常帮我检查同学的作业,他的语文、算术每次考试在班里都是前几名,不仅学习跟得上,而且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也不落后。有一年学校组织麦收,他是拾麦穗最多的一位学生,获得的“热爱劳动”奖。

大哥的同班同学彭德国老人给我讲,世杰同学在俺班是一名优异生,他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少先队小队长干到中队长、大队长,我是他的队员,班主任张建志老师把他树为“学习标兵”。那时,他爱学习、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处处体现在行动上。每天按时到校,放学后,把班级卫生打扫完,最后一个离校,我们班经常受到校长的表扬。同学李茂洋说:“在学习上,俺都以他为榜样,铅笔字写的特别标准,他有一本《新华字典》经常借给同学使用。现在我虽然从山亭区教育岗位上退休了,但仍怀想年少时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时光。”

我读小学时,母亲在我面前念叨,你兄弟四个在学习上,都不敌你大哥学习刻苦。他每天晚上在饭桌上,点上煤油灯,开始做作业、复习功课。爷爷奶奶居住的两间草屋里贴满了他的奖状。大哥读小学时,父亲在滕县羊庄公社当宣教组长,每次回家都把抽过的香烟盒纸钉在一起,让他用背面写字用。自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上表现勤奋,1962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枣庄市第四中学初中部学习。中考时,以出类拔萃的分数被山东省淄博卫生医士学校录取,成为建国后黎墟村走出的第一名有学历的医务工作者。

学有专精,从医一生,服务民众。

 民兵连长:李茂臣

李茂臣,1943年9月出生在该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月23日,光荣地出席薛城区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先后获得“农业生产先进个人”“基层民兵组织建设先进工作者”“优秀民兵连长”“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962年6月薛城区成立,与此同时组建13处人民公社武装部,各村组建了民兵连。他当选第一任黎墟村民兵连连长。他带领基干民兵、团员青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工作,在担任第四生产队队长期间兼任民兵连连长,在全区组织的民兵训练打靶比赛中,10名队员成绩优异,获“优秀组织奖”,受到区人民武装部的通报表彰。

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组织有30名社员参加的“青年突击队”赴郭洼村西开挖引微山湖水灌溉工程,寒冬腊月吃住在搭建的窝棚内、大雪纷飞奋战在500多米长的挖河工地上,“黎墟大队民兵连”的红旗迎风招展。“工地无寒天,地冻三尺照样干。”在提前完成份内的工程后,又继续帮助兄弟大队完成任务。大队支书彭德云陪同公社党委书记田传寅验收工程时说:“李茂臣同志带头模范作用发挥的好,组织指挥能力强,是一名合格的民兵连长,合格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在竣工表彰大会上,他当选“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刘圣忠、张继田、李茂法、张士民、张运杰、张宪法获评“先进个人”荣誉。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较少,主要缺少场地。但村支部安排民兵连长负责带领基干民兵,不计报酬在村中,建成了篮球场、露天电影场。记得1974年国庆节,兴仁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村演出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扮演李玉和的是刘圣臣。巧的是,多年后他也调入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今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我一同工作。他说:“那时你村刚建成新戏台,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听戏。演出中光给汽灯打气四五次,热情的观众掌声不断。”篮球场、电影场、戏台建成后,市委驻村助农工作组负责人任明善深表满意,他将村里的文化建设和活动情况上报公社、区和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当年黎墟村被上级评为“村级文化建设先进村,”李茂臣被公社评为“文化宣传先进个人”。

金秋时节,我回村专访老连长,正遇族侄张运华,他说:“四叔,老连长家成了夕阳红俱乐部。”走进位于村中,靠主干道路东李茂臣家中,不大的小院,几位老民兵刘圣学、褚庆进(老支书的三儿子)、张厚才、王新顺、张宝锋等正在玩扑克牌,边娱乐、边聊天,看得出他们对今天新农村的生活由衷的满意。

邻里欢聚,夕阳正红,老有所为。

作者:《薛城文史》责任编辑  张健

微游枣庄  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