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五十七)

 金色年华554 2020-12-11

意大利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佛罗伦萨市内。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工业城市,也是托斯卡纳区首府,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阿尔诺河流域的山间盆地中,东南距罗马230公里。建于公元前的佛罗伦萨历史区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是6个世纪不断发展创造的成果。

佛罗伦萨是在一个意大利古国伊特鲁里亚的定居点上建立起来的。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梅迪奇时代达到它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顶峰。600年来佛罗伦萨的艺术活动异常活跃,这首先可以从它13世纪的菲奥里的圣玛利亚教堂中就可以看出,当然也包括:圣十字教堂、乌菲齐宫、皮蒂宫、以及乔托、布鲁内莱斯基、博蒂切利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杰作等。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保留了罗马殖民时期的基本布局,随着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中世纪对人行道的考虑,一些大的公共建筑物同市政规划交融在一起,例如圣玛利亚大教堂的几个大门位于周围街道的轴线上。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133年城建确定的范围内,中世纪的布局又增加了文艺复兴的远景透视效果。佛罗伦萨是布鲁内莱斯基及其追随者的作品。它带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艺复兴杰作,尤其是在旧桥附近,这些遗迹相互可见并且与周围的广场、城市和托斯卡纳乡间相呼应,构成了都市与艺术风景的起点。

佛罗伦萨的城市建筑群是独特的艺术再现,是绝对的艺术大作,是6个世纪以来不断创造的成果。它最集中的拥有世界上举世闻名的作品。自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佛罗伦萨对于建筑和纪念物艺术施加了主要的影响--首先是意大利然后是整个欧洲,它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商业城市的权力象征。佛罗伦萨是14至17世纪一流的经济和政治强国,那时它拥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表明了银行业者以及名家的众多历史性的行为。它与在世界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有着实质的联系,文艺复兴的概念就是从佛罗伦萨产生的。


比萨大教堂广场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 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这个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的比萨大教堂。

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

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建筑,其大理石外墙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真是美不胜收;比萨斜塔更是广场上的宠儿,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斜塔来的。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五十七)

比萨城的著名斜塔实际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是大教堂、钟楼、洗礼堂和墓地所组成的宏伟的整体的一部分。虽然世界上还有一些也是长的东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应该承认,比萨斜塔的名气最大。

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这一问题饶有趣味。基督教教堂的独立钟楼,这一灵感是否来自穆斯林世界的光塔,谁也说不清楚。

斜塔是作为比萨城大教堂的钟楼而建。建造时间是在1063年比萨人打败撒拉森人的巴勒莫海战后100年。建筑风格系比萨罗马式。在其红白大理石相间的外部镶边,可以再度发现伊斯兰教的影响。斜塔底层的外围是拱廊。雅致的入口处正面层层敞开的拱廊,一层叠一层,升至挑篷。中殿和耳堂相交处上方造型美观的穹顶是后来添造的。


威尼斯及其潟湖

在意大利亚得里亚海,有一片广阔的浅水区与大海隔绝,形成潟湖,美丽如画的威尼斯城就坐落在潟湖的中心。该湖长50km,宽11km,小岛密布。威尼斯城由118个小岛组成,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城内小巷全是水道,177条大小河道构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把城市的各个部分连在一起。整个城市没有一辆汽车,靠小舟往来。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重要港口,四周为海洋所环绕,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人工长堤与大陆连接。

威尼斯的成立可回溯到568年。当时,意大利北部遭受伦巴底人的侵略,许多难民逃到威尼斯岛避难。在8世纪中,威尼斯人抵抗丕平三世的帝国扩展,而附属于拜占庭帝国。过后,威尼斯逐渐发展强大。当拜占庭帝国没落之时,威尼斯的自治权渐增,最后取得独立,成立威尼斯共和国,由威尼斯公爵统治。威尼斯共和国在当时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势力,是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基地之一。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五十七)

除此之外,威尼斯也是文艺复兴时代重要的商业与艺术中心。1797年5月12日,威尼斯被法国的拿破仑侵占,失去了几百年来的自治权。稍后,拿破仑在1797年10月12日依干波佛米奥条约把威尼斯交于奥地利。奥地利当局在1798年1月18日正式接管威尼斯。1805年,拿破仑与奥地利签署伯勒斯堡条约,从奥地利人手中取回威尼斯,并把其纳入自己的意大利王国内。1814年,随着拿破仑的战败,威尼斯又再次归奥地利统治。1866年,威尼斯成为现代意大利的一部分。1966年11月4日,大潮涌入潟卤古城,圣马可广场陷入水深1.2米以下,大水造成5000多人无家可归,并摧毁无数的艺术作品。且当年淹水次数高达100多次。


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

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位于托斯卡纳的伊特鲁里亚景区中部,埃尔萨谷附近,并且距离佛罗伦萨54公里。圣吉米尼亚建立于中世纪在罗马朝圣者之路佛朗西哥那大道上建立的中途停留点。

在11世纪至12世纪,意大利经历了经济复兴,这归因于它与东部地中海以及北欧的贸易往来。1115年,托斯卡纳在德国皇帝的反对的情况下被割让给了圣座。一些城镇利用该冲突时期成立为独立的“自治市镇”。

这时期也是一个不同城镇之间、宗族之间、教皇派与皇帝派之间、教皇的支持者与皇帝支持者之间的对抗时期。各派为了保护自己而建造了许多堡垒。在曾经作为罗马朝圣者之路上的停留点以及曾经被的主教们统治以后,圣吉米尼亚诺于1198年成为一个自由的自治市镇,并且于1262年建造了其防御工事。如同其他城镇的情况一样,两个敌对的宗族在圣吉米尼亚诺建造了塔楼,这些城堡塔楼是权力和安全的重要象征。1353年,在自由的自治市镇逐渐转变为领地的时候,圣吉米尼亚诺将其主权让度给了佛罗伦萨。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五十七)

吉米尼亚诺的外墙有几处凹陷和突出。居民为8000人的这个小镇是在两个相邻的广场周围规划发展起来的,广场的对面是防御城墙,该城墙长2.17公里,并且有的部分以树木作为疆界。一条干道蜿蜒穿过圣吉米尼亚诺,并且辅之以狭窄的街道网,有时被楼梯所切断。

圣吉米尼亚诺曾经规划的72座塔楼仅遗留下来14座。该城镇的全部防御工事是以金黄的石灰岩建成。都莫广场周围有包括带有壁画的宫殿和大教堂在内的许多遗迹以及14做遗留塔楼中的4座。三角形的广场边缘以石块铺砌而成,并且中央有一口水井。这些广场可追溯至13和14世纪。

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以其原始建筑风格而拥有一系列14和15世纪意大利艺术的杰作。圣吉米尼亚诺在有限的环境中积聚了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所有建筑物:广场和街道、房屋和宫殿、水井和喷泉,这些是中世纪文明的独特见证。圣吉米尼亚诺宫殿上高耸着14世纪的塔楼,保留了随时准备进行战争的托斯卡纳封建城市的外貌。


马泰拉的岩洞民居

马泰拉自旧石器时代开始有人居住,位于意大利南部马斯利卡塔地区的马泰拉市,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初称做“sassi”的窑洞。历史上马泰拉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现为马泰拉省的省会城市。历史:在完全新生代,由于气候条件的进化,出现了永久性的村庄。

世界遗产名录——欧洲篇(五十七)

在马泰拉地区,毁林使人们随季节把牲畜在山地和山谷的草地之间迁移。有裂罅的地带给人们提供了居所,受到喜爱。青铜时代,新的工具更易于开凿石灰岩层,窑洞开始在各处建立。乡村的祭所在水库周围建立。4-5世纪,希腊的殖民统治散布了知识与政治观点,自发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组织的网络系统。社区逐步发展成为城镇。公元前3世纪马泰拉经历了罗马征服和其后的一系列征服,先后被拜占庭人、伦巴底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所征服,马泰拉地区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建立在对水利建设上的城镇系统,直到18世纪还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窑洞居民进行迁移,确认有1600户穴居人口。近几年,人们又开始重新开凿窑洞,很多人喜欢居住在里面。

数层的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蓄水池在城镇的中央。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开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顶是洞室最基础的建筑。利用石间的水和土,悬垂的花园与菜园交融在矿物地形里。人们的聚居体,因着自己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聚衍生息,始终如一。马泰拉的岩居已发展的十分完善,并且已一直延续了200万年,是一例值得研究的窑洞居住的例子。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及地理环境综合风貌。一个富于传统的村落也映证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