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搞一个小型的视频交流会,交流环节,一个朋友问: 郑州煤电又涨停了,是不是周期来了? 我一时无语。 为什么? 因为当时大盘继续缩量,跌停板上刚刚躺着一堆昨天的强势股,亏钱效应也几乎达到下半年之最,此时此刻,怎么会有人根据某种理论推断新周期来了?或者周期提升了? 就像战场枪炮雷鸣,尸体躺满山野,突然有人问是不是和平时期一样。 我知道,他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而是代表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某一派或者几派的观点,这些流派也许中间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一样的: 用涨停板来确定周期。 也就是按照涨停板连板的高度,或者高位某个股涨停板的连板情况,来断定周期。 这种方法对不对呢? 我不好直接给出定论,但我可以明确的是,这种周期理论便于“术”,而不是“道”。 因为它至少无法反映市场整体的赚钱效应 或者说,他用几个个股的情况掩盖市场整体情况 很明显,这种周期理论用久了,容易出现'术“上明明周期抬升,”道'的方面,大多数股票已经血流成河。 既然是周期,就应该反映综合和整体,比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是一个大的周期,而这种周期的定义是根据季节的整体情况来确定的,而不是根据某一天、某几天甚至某十几天的天气升降来断定周期的。 回到市场也是,如果某段行情是周期上升,那么,至少符合: 整体上 综合上 赚钱效应抬升。 也就是说,我认为的周期,最好从“道”上去定义,而不是从“术”上。 如果从“道”上去定义周期,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大盘成交金额 大多数核心股的运动 市场整体人气 高标股队伍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或者二个高标股 如果不顾这些,仅仅数板,就太偏于“术”了。偏于“术”的后果是,让周期本来是一个具有宏观战略型的东西,变成一个新的伎俩,而这种伎俩看起来越巧,越容易伤害到使用者自己。 一会范冰冰 一会李冰冰 一会晋级成功 一会弱转强 转来转去,突然发现熊来了 如果周期理论连大的趋势和牛熊都反映不了,那还叫周期吗?? 任何方法和理论,都需要创新,也许偏于术的周期理论适合震荡市,或者过去某段时间,但市场在发展,生态在变化,我们应该根据市场去探索新的周期方法论。 这种探索中,我认为我们最应该在乎的就是 周期的整体性 周期的宏观性 周期与指数的共振性 而不是仅仅某个股或者某几个股的涨停板情况 那么,“术”层面的周期理论还有没有意义呢? 有。 有一定的意义。 比如,在市场悲观的某个时期,突然某个或者某几个股涨停,或者拉个地天板,或者率先涨停, 可以用此时来测量市场的极限点, 可以用此来判定某个瞬间市场的情绪, 可以用词来判定某个旮旯里的起承转合, 但,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术”,这是短期的,这是局部的,而不是市场本身。 就像冬天也有暖太阳,春天也有倒春寒。 如果你仅仅看到暖太阳而忘记冬天,也不能因为有倒春寒而不觉春意。 看多远的景,做多大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