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两天,追了个综艺。 节目安排一个学校的小孩子们站在房顶上,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 当时我就震惊了。
先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女孩,对爸爸喊话: “请你下次出差早点回来,早点陪我” 孩子最简单的心愿,多么温暖的场景。
哪知,爸爸先是答应,马上进入谈判环节: 要求女儿每顿饭要认真吃,吃两碗。 不然:“你不答应我,我就不答应你”。
紧接着,又有一个小女孩喊话妈妈, 跟别的小朋友相比,这个女孩说话分外礼貌。 妈妈也是一愣,先答应女儿。然后也是非常熟练的砍起了价: “如果你表现的好,我就能做到”。
啧啧,朋友们,这个剧情,这个台词, 亲不亲切?熟不熟悉? 简单概括下: 如果你……,我就爱你/如果你……,我就不爱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我一朋友,孩子在贵州上小学,人在深圳工作。 正好一次聊天时,孩子发来视频邀请。 微信那端听得真真切切,孩子的小奶音糯糯的,说想爸爸,想让爸爸回家。 朋友安慰孩子“这样吧,等过两年你准备考初中的时候,爸爸就回去陪你”。
端坐在旁边的我,差点喷出嘴里一口含有两颗珍珠的奶茶。 真想一脚踹向朋友命根子, 这是哄孩子,还是捅刀子?
是是是,我知道,父母这么说,发心没错。 不管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还是多吃两碗饭, 总归是为了孩子好,也是出于爱。
然而,出于爱≠正确的表达爱。 接下来,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求下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
首先,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是什么? 是他生命的源头,也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是全世界最信任和依赖你的人。 他太信任你了,所以,你怎么对孩子,孩子就怎么对自己。
你肯定孩子,孩子才觉得自己好。 你接纳孩子,孩子才觉得安全。 你爱孩子,孩子才确认自己值得被爱。
如果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相信,自己值得爱,也值得这个世间的一切美好。这无关他以后做了啥,成为啥,而只是因为,他自己,这个生命,本身。 这就是我们说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又是什么鬼? 自我价值感就决定了孩子以后碰见你同事,是藏在你身后,还是一杆子打不出一个屁,还是可以落落大方的微笑的叫叔叔阿姨。 也决定了,孩子以后演讲啊、比赛啊、面试啊,勇不勇敢,自不自信。 也决定了,孩子未来到底有多少力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理想和前景。
反之,如果你表达对孩子的爱时,总是要附加各种条件。 孩子就会觉得,“我只有……,爸爸妈妈才会爱我。不然,这个是我全部依靠的人,就不爱我了。我会失去我的爸爸妈妈。555” 你想想,换你做孩子,紧张不,迷茫不,有压力不,还能有自信不。 顺便讲个张老师的段子。 据说宝贝闺女出生后,张老师是这么“训练”保姆阿姨的。
阿姨:“玥玥不要哭,不然阿姨不爱你了”。 张老师:“不行,不能这么说。她哭你也要爱她”。 阿姨:…… 阿姨:“玥玥啊,好好吃饭,不然阿姨不爱你了”。 张老师:“不行,不能这么说。她不吃饭你也要爱她”。 阿姨:……
最后,课代表总结下今天的中心思想: 跟孩子谈感情,别谈生意。 跟孩子谈生意,就是最亏本的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