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详情

 ekylin 2020-12-11

今日份的综艺,泪目了。

高中男孩第一次对妈妈吐露心声

你为了让我过得更好,独自去广东工作

 


 


 

然而,儿子话锋一转:

我很羡慕别人的妈妈可以管着他们

 

 

 

 

在变得独立的同时,他还有一句压抑多年的话:

我不需要这些遥远的助威,只需要你的陪伴

 

 

最后,更是发出了灵魂的拷问:

“你错过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

“我将有自己的人生了”

你还要继续错过吗?”

 


 

 

 

此情此景,仿佛《生命模式》里的很多个案再现。

 

我想起了那个北京的大妞,性格爽辣爽辣的,

坐在地上大哭,抱着妈妈的腿,

“我不要新书包,我不要新玩具,我不要新衣服”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走。”

 

 

我想起了温州的姑娘,说话声音细细的,

“爸爸妈妈长期出门做生意,姐姐也去住校”

台风的时候,我一个人紧紧裹着被子,缩在床角哭,听着门窗被大风吹得哗哗响

 

我还想起了刚认识不久的宁波姑娘,眉清目秀,好看的像以前的香港女星,

“爸爸妈妈总是把我一个人留在小屋子里”

“我的头卡在床栏杆中间了,很久才被人发现,差点没命”。

 

 

此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我们,看戏般的谈论他们的故事。

只是你知道,她们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吗。

 

那个北京的大妞,因为对安全感的缺失,长大后一直没法进入正常的恋爱关系

温州的姑娘,把父母老公孩子都送去国外,自己孤单一个人,因为她从小就赌了一口气,没有你们我也能活得很好

宁波姑娘经常莫名的紧张和恐惧,源于幼时差点丧失的经历。

 

 

当然,不是所有父母离家的小孩,家乡都有台风。也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发生过意外。

 

只是,那些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幼年时,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往往都具有以下共性

 

行为层面,超出同龄人程度的早熟、懂事。

在家长眼里,这是他们满意的、甚至引以为傲的自强和独立。

在孩子身上,这却是一份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和沉重。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心重、敏感,容易用力过猛。

换句话说,拼,且累。

 

 

心理层面,亲密感的缺乏。

在亲密关系中与对方建立连接时,(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其他人际),容易在某种程度上感到焦虑。

而这样的焦虑,会给日后的关系蒙上阴影。

看过了很多人版后,事实就是:那些在幼年时和父母分离的孩子,还真的很少有在两性关系上很顺利的。

 

 

当然,这样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会为父母的行为做非常合理化的解释:

“我理解他们,他们也是为了让我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那个年代,很多父母都这样

他们也是为了我

其实,他们骗了自己,也骗了父母。

 

理解是意识层面的,

潜意识层面的那些创伤、那些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的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失望,产生了,就存在了。

意识层面的理解永远化解不了潜意识里的伤痛

 

 

所以,那些一口一个我理解他们的成年人,

在用心理学工具带他们去探索自己内心时,

都会发现,自己心里一直有一句没说出口的话,

“别走,留下来,陪我”。

 

 

还说什么呢。

如果你此刻正面临着给孩子更多陪伴更好的物质条件之间二选一的抉择,愿你有一秒钟,可以脱离成年人强大的理性与理智,也试着去听听孩子的心声。

 

顺便说一句,一个更“巧合”的发现是:

在“陪伴孩子”和“面包”之间选择面包的父母,往往自己的亲密关系也并不顺利。

也许,正是因为觉得感情没有面包安全,他们才用更多的面包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其实,需要面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最后,愿我们都不用说出这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